据文物部门考证统计,目前重庆尚存老牌坊128座,个中节孝牌坊约30余座,重庆所存节孝牌坊均系天子“御批”,然后由较高等别的地方官员督建而成。
照母山公园内的节孝牌坊。
新牌坊的牌坊还在
挪到渝北碧津公园了
不少重庆人纳闷,新牌坊到底有没有牌坊,在哪儿,怎么没瞥见,它当初修来是做什么用?
“新牌坊不仅是个地名,它的确存在过一座牌坊,只不过挪了个地方。”自从2000年从渝中区搬家到新牌坊后,伸开泽老人出于对居住地乡土文化的好奇,开始对牌坊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四处打听拜访得知,新牌坊片区的确有座老牌坊名为新牌坊,新牌坊地名也正是因这座牌坊而得名。
据理解,新牌坊即龙溪节孝牌坊,始建于1895年。坊名“诰封夫人蒙母王太夫人节孝坊”,它是当时国库拨银为蒙家所立,用来表彰诰封夫人蒙王氏含辛茹苦养育独子的功绩。
新牌坊,即“龙溪节孝牌坊”,现已迁入渝北碧津公园。
据理解,它是渝北区目前保存最无缺的石牌坊,为石质仿木构造牌楼,四柱三间五楼,高12.5米,宽8.59米,占地60平方米。
“坊柱、额、字板雕刻图案及题记,雕刻工艺博识,题记内容丰富,正额仿刻《诏书》全文,有着很高的文物代价。”渝北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央干系卖力人刘春鸿先容,1997年,因新牌坊地区交通培植,为了给连接龙头寺到北环的红锦大道让路,1997年8月,这块存在了120年的牌坊,整体迁居至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龙祥社区碧津公园巴渝民俗文化村落。
重庆尚存老牌坊128座
节孝牌坊30余座均为天子御批
据民国《巴县志牌坊》记载,截至清宣统三年(1911),“仅巴县境内有一百一十九座牌坊。属官吏、功名者四坊,贞孝者六十九坊,龟龄者四坊,德政者五坊……”
据文物部门考证统计,目前重庆尚存老牌坊128座,以明清期间为最多。除“荣昌县云峰寺石牌坊”为宋代遗构,个中明代牌坊有14 座,清代牌坊有109座,民国所建4座,保存较好,规模较大者过半。从现存实物来看,重庆老牌坊均为石牌坊,较为粗放朴实。整体比例平均,形态秀美挺立。在坊面的处理上大量采取笔墨阴刻以及浅浮雕手腕,目前这些老牌坊大都保存无缺 。
迁居前的人和节孝牌坊,原址位于渝北人和双桥村落,现已迁往天宫殿公园。
“古代牌坊一样平常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牌坊,多为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表彰科举及第的,多为家族所立,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落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分隔之用。”刘春鸿见告,重庆现存牌坊中以节孝牌坊、寺庙牌坊以及功德牌坊数量最多。个中节孝牌坊约30余座。
据理解,重庆所存节孝牌坊均系天子御批。刘春鸿先容,节孝牌坊不同于德政坊、寺庙坊等,可以由地方人士自行建筑,节孝牌坊必须由遍地所官员逐级提请,经天子批准方可建筑。以是,一样平常的节孝牌坊上,最上边的匾都有“诏书”、“皇恩旌表”等字样。
渝北有5座节孝牌坊
用来表彰当时的节妇孝女
龙溪节孝牌坊之以是又叫新牌坊,是由于从前渝北有两座紧张的牌坊,另一座旧牌坊原名“人和节孝牌坊”。据理解,该牌坊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道光天子御批动工建筑,于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保存无缺。它和新牌坊同是渝北区最紧张的牌坊,原来坐落在新牌坊地区红锦大道边锦绣山庄,于2011年12月迁居至天宫殿公园。
“渝北共有5座节孝牌坊,除了新牌坊,还有分别是人和节孝牌坊(1825年)、(1839年)、木耳节孝牌坊(1870年)和木耳周氏节孝牌坊(1919年)。”刘春鸿先容,这些牌坊都是用来表彰当地的节妇孝女,也便是所谓的贞节牌坊。
在刘春鸿看来,这些所谓的贞节牌坊表示了过去封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但就牌坊本身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文化、雕刻文化。比如,木耳节孝牌坊雕有“刀马戏文”、“百口福”、“文臣武将”、“神龙吐水”、“麒麟献瑞”等传统文化图腾;人和节孝牌坊上雕有“三英战吕布”、“林山会友”等历史戏曲典故等内容,“雕刻工艺博识,题记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代价。”
据理解,牌坊盛行于宋代盛于清朝。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遍及和深入,明清期间,牌坊的发展达到了壮盛,涌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
重庆的牌坊目前大多数列入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木耳节孝牌坊。
大坪七牌坊
曾是成渝古驿道上独特风景
“渝北区的牌坊以数量多且散落在该区多个州里为其特点,大坪的七牌坊则是曾以多座牌坊在一条大道上集中呈现,显出规模效应。”伸开泽说,七牌坊在重庆浩瀚牌坊中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
七牌坊碑林。
古代重庆,从通远门出关便是通往川中、川西及成都的成渝古驿道。沿途经佛图关、石桥铺、白市驿、璧山等共十一处驿站至成都。大坪七牌坊就建立在这条官道佛图关至石桥铺这一段路上 。
据清朝《巴县志》记载,这里曾有牌坊39座,碑刻180余块,由于年久破坏,到1935年仅余牌坊7座、碑刻60余块。抗战期间,大量外地灾民亡命至此,在牌坊和碑刻两侧搭棚建房居住而形成聚居地,依牌坊数量取街名为七牌坊。
“七牌坊街不到100米的石板街两旁,除了牌坊,曾经还耸立着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的25块巨型石碑,斟称是主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伸开泽说,碑刻紧张内容涉及德政、忠孝、贞节等。碑身多为长方形,都是宽约1.5米,高约5米,重近10吨的巨石。碑文从不同侧面反响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风貌,在人文、社会、哲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代价。
“2003年,因建筑大坪循环道,个中3块被迁到湖广会馆附近的东水门下,两块暂放于枇杷山公园内重庆自然博物馆,后被深坑封存保护起来。”2009年城市改造七牌坊片区拆迁,伸开泽曾两次赶去七牌坊街拆迁现场,用相机拍摄了拆迁现场,留下宝贵的图片。伸开泽透露,就在这次拆迁过程中,干系部门对剩下的20块石碑作了妥善安置,个中有块石碑由于受损严重被封存,别的19块都迁到了原址对面、大坪电信大楼背后的路边花园中。
七牌坊街拆迁现场。
(原标题:新牌坊的确有个牌坊,只是搬了家 重庆现存老牌坊128座,个中30余座节孝牌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