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对成阿公路的耳熟能详,我一贯想当然地以为,第一辆车抵达辽阔的阿坝县(那时还没设县)必是成阿公路建成往后的事,而它也必定是从成都平原出发走汶川过理县翻越鹧鸪山而来。
直到翻阅《岷江报》旧时的宣布,才知道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

1953年7月1日《岷江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笔墨不长却分外重大的新闻:《甘肃到阿坝公路便路修通(引题)第一辆汽车开到阿坝(主题)华尔元勋烈副主席和阿坝各界代表向工兵某团献礼和慰问(副题)》。
这篇不超过150字的新闻被放在报纸头条,加了双线框处理,以显示其主要性:

第一辆汽车到阿坝了你知道从哪儿开来的吗 汽车知识

“1953年6月27日上午十点三十分,第一辆汽车开到阿坝。
这辆披上各色彩绸的中型客车经由华尔元勋烈副主席的官邸前,华尔元勋烈副主席向乘坐这辆车的某团易团长、尹政委献哈达致敬,并随坐该车到(街)市上……群众听到汽车马达声音,都纷纭出来参不雅观。
男女老少、乃至驻军同道也都跑步前来,把停在阿坝公民政府前的这辆彩车围得水泄不通。
”文章进一步透露说,此时甘肃省夏河县到我区阿坝的公路已经修到阿坝附近了。

第一辆汽车已经开到阿坝了,它是通过大略单纯公路从甘肃开来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公路此时离落成还早得很。
史料记录,成阿公路理县到海子山段219公里路,直到1954年才落成,而海子山到阿坝县城段108公里路,要等到1955年11月才能落成。

就在这第一辆汽车开到阿坝确当儿,成阿公路培植者们则散布在高山峡谷挥汗如雨,昼夜一直地开山辟路。

要把公路从平原修到高原,哪有那么随意马虎啊!
诚然,当代科技发展到如今,在拥有“基建狂魔”之称的我们国家,修路架桥看起来彷佛太随意马虎了,可曾想,当年为了修建成阿公路,参加筑路的军工、民工、技能职员付出的艰辛之大本钱之高,本日的人们可能已经很难想像了。

就在1953年这一年的七月一日,成阿公路筑路工地上就发生了最为惨烈的事件,理县八角碉口路段施工工地上发生山体大面积垮塌,奋战在工地上的某连10名战士顷刻间覆埋,不幸全部壮烈捐躯,年纪最小的仅仅19岁。
这一事件中同时造成轻重伤的还有11人《阿坝论坛》(2017第三、四期)。
这并不是孤例,在成阿公路培植史上,筑路英雄们勇当开路先锋,不顾危难不怕捐躯,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超出凡人的想像,伤亡事件常常发生。

恶劣的施工环境吓不到培植者们。
成阿公路顽强地朝着阿坝挺进。

就在这场灾害事件发生的那些日子里,汽车开到了阿坝的在成阿公路培植工地上传开来,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郎木寺到阿坝的便路通车后,鼓舞了成阿公路筑路民工的劳动激情亲切》(1953年8月10日初版)一文写到,战斗在石头梁子山谷里的成阿公路筑路二支队一中队的民工们晓得了甘肃郎木寺到我区阿坝的便路工程抢修完毕、第一辆汽车开到阿坝的后,大家都非常愉快,纷纭表示,为了迅速改变我区交通情形,促进物质互换,发展生产,逐步改进各族公民的生活,我们要更加努力,把成阿公路早日修通到阿坝。

其余一篇文章则以抒怀笔调,更加生动地描述了高原传来汽笛声的快乐景象。
这篇题为《赶来看汽车》(1953年8月10日第三版)的文章作者激情亲切洋溢,不惜大肆泼墨,用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栩栩如绘的画面:

6月27日上午,天边下着蒙蒙的小雨,阿坝市场和往常一样,拥挤着从四面八方来的赶场的人群。
溘然传来一个幸福的,一辆汽车开到了自治政府的门口,甘肃省夏河县到阿坝的公路便道通车了!
顿时,全体市场都轰动起来,周围十几里路的藏族同胞,妈妈叫上闺女,哥哥拉着弟弟,老人拄动手杖,像赶庙会一样往街头跑来。

汽车的到来,将给阿坝藏族同胞带来新的幸福。
他们热爱汽车。
雨,虽然越下越大,藏族同胞们裹着老羊皮袄,也不愿离开汽车的身旁。
身披红罩的喇嘛、和尚和天真的藏族孩子们用手亲切地抚摸着汽车。
一个藏族老太婆,背着他的乖孙子,累得满头是汗地从人群中挤到汽车旁,恭恭敬敬地献了一条哈达。
她衷心感谢毛主席对藏族公民的关怀。
藏族妇女阿巴冲动地说:“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汉族老大哥的帮助,我们这里怎么会开来汽车啊!
”民族小学的一个儿童爬到车厢里,滚来滚去(不肯下车),他哀求司机同道把他带到北京去……藏族同胞们围着汽车欢呼跳跃,他们激情亲切地欢迎这新的幸福日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