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源远流长,而岭南东江流域的陶瓷,不仅有中国创造最早的原始瓷,而且贯穿了全体中国陶瓷的历史,和北方窑口比较,他更有持续性和开拓性。
以下,将以广东惠州博物馆有关的讲授词,阐述下陶瓷、东江流域陶瓷。#考古##广东#
陶瓷的发明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作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器物,中国陶瓷的生产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重新石器时期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运用,技能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须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革,内在质量在不断提高。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其表现形式紧张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光荣来展示。陶瓷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器物的转化过程,必须利用相应的工艺技能来完成,这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开拓和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的过程。从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可看到陶瓷文化的时期特色:秦汉的豪放,隋唐的雄阔,宋代的儒雅,明清的精细,无不在其各自的历史阶段,闪烁着它自身时期的光焰。
新石器时期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釉陶和初具瓷器性子的硬釉陶便已涌现。至魏晋期间(公元前220至420年)我国就已完成了用高温烧成胎质坚实的瓷器这一重大发明。唐代(618至907年)陶瓷的制作技能和艺术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和埃及,在国际文化互换中起了主要浸染,博得了“瓷国”之称。明清时期(1368至1911年)的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能上都超过了前代。
现在我们看到展出的这件单耳彩绘陶罐,是马家窑类型晚期涌现的新器型。罐喇叭口,长直颈,颈与肩相连处装一圆形单耳,溜肩,鼓腹,黄胎,黑彩。罐颈部绘一排整洁的倒三角纹,罐身以黑、橙、黄三色组成组合纹饰,中间用黑彩在黄地上绘制周详的方格纹,方格纹组合成一个圆圈,圆圈逐步扩大,用橙、黑两彩又组成大圆圈。纹饰酷似太阳,表示出古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
这件彩绘双耳陶罐,罐高34厘米,腹径32厘米,喇叭口,斜颈,溜肩,至腹中间收腹,下腹微内凹,最大腹径在中间。中部两边各有一个桥形耳。泥质陶,器身经打磨。此物由原胎黄色,黑彩地,橙彩圈组成组合纹饰。颈部分施黑彩,与未施彩的胎黄色成黑黄相间;腹上部有四个组合纹,中间是黑地十字纹,其外有一个橙色圈纹,往外是黑地胎黄色圈纹,最外是两道黑地弧纹,器物下腹不施彩。彩绘双耳陶罐1987年省文管办下拨到惠州市博物馆,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存。这种类型遗扯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900年。
另一件战国硬陶水盂高7厘米,腹径14厘米,敛口、广肩,扁鼓腹,肩至腹部刻画水波纹和弦纹,下腹不饰纹,平底。胎色灰,质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梁化是我市最早的人类居住生活地之一,而且延续性长。早在春秋早期已有人类活动。这件战国硬陶水盂1954年在惠东县梁化镇花树下水库工地出土,同时出土的有春秋早期的铜鼎、战国期间的硬陶碗、唐代的石磨等。此后又在沙公岭及附近出土了春秋战国期间的云雷纹、米字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几何纹饰的陶片、战国期间的陶瓿和东汉期间的墓砖。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今广东地域设四个县,个中一个为博罗县,县治设在今梁化。历经秦、汉、两晋、南朝,至梁天监二年(503年)徙博罗县治于浮碇岗(今博罗县县城),并置梁化郡于梁化。至隋开皇十年(590年)撤梁化郡,置循州总管府于惠州城,其间804年梁化都是县、郡治所。
东汉陶灶
汉代盛行厚葬,人们相信精神不去世,喜好把生前利用过的物品制成明器陪葬,期待着到天国连续享用生前的奢华。在惠州境内除惠东外各地都创造有汉墓,尤其因此东汉墓居多。在惠州城区下角曾创造一座惠州最大的东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器物,个中陶器较多,且类型丰富,真实形象地反响了惠州地区汉代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
展出的这件东汉陶灶,长28厘米,高12厘米。灶为长方形,有底。前端设拱形灶门,不通地。灶门前有一长方形地台,地台左侧有一女跪佣,高6厘米。女俑身向前倾,一手扶灶壁,一手伸向灶门,作添薪烧火状。地台侧蜷伏一陶犬,前肢立起,卷尾仰头,若有所待,形象生动逼真。灶面划有几何菱形纹,有火眼三个,各放釜1件,浅盘口、垂腹,最大径在腹的下部,圆底。灶后端有出烟孔。陶灶生活气息浓厚,捏塑的女俑、陶犬造型简练,具有不求细节而重“神似”和动势的特点。陶灶作为随葬品,始见于秦代,西汉中期往后普遍盛行。在广东地区,则出于西汉晚期以来的墓中。
绿釉博山奁
这件绿釉博山奁(lian),为古代妇女盛放装扮用品的容器。直口,圆唇,平底,三足,器身饰一对铺首。绿釉双铺首盘口壶 壶呈盘口,长颈,肩部和腹部各突出三道弦纹,腹上部塑对称铺首兽衔环耳,高圈足.通体施绿釉,因年代久远,釉层脱落严重,致使器物表面呈铅白色,有较高的历史研究、艺术、收藏代价。
唐代水车窑、长沙窑
唐代水车窑 又称梅州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有近300年的窑业烧制史,于1982年被创造。以烧制青瓷为主,于南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创烧,盛于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产。水车窑的瓷器大都以光素为主,极少有纹饰,以釉面清莹、温润似玉为追求目标。产品不仅知足当地市场所需,还远销外洋。水车窑的瓷器,被称为“南粤秘色瓷”,代表唐代岭南陶瓷工艺水准。这里展出的唐青釉四系瓷罐为水车窑出土的器物。
长沙窑 也称“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往后渐衰。长沙窑以烧制釉下彩为主,首创了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笔墨装饰之先河。绘画有人物,动物、花草、诗文等,图案丰富,色彩斑斓。深受外洋各国人们喜好,是唐代烧造外销瓷的主要窑场之一。这里展出的唐 咀把壶是长沙窑烧制的器物。
耀州窑
耀州窑 是北方最主要的青瓷窑,颜色呈橄榄绿。从五代、北宋、金一贯到元,都在烧造。耀州窑创造较晚,上世纪80年代才在陕西铜川创造窑址。耀州窑瓷器上大部分纹饰是动刀刻出来的,陕西人爱吃刀削面,这门刻瓷的技能是从刀削面那儿学来的。但它全体的工艺过程是从繁芜到简化的过程,五代的耀州窑都是凸雕,北宋期间开始阴刻,到了金代是线刻,乃至是素器。
青釉 因此铁为紧张着色元素,经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呈现青绿光荣的釉。中国人发明最早的瓷器就呈现青色,当时是呈现一种有点儿灰暗的,带点儿土黄色的青色。到唐代的时候,人们已经能烧造非常完备的青瓷。宋代的青瓷窑口,北边紧张是耀州窑,南方是龙泉窑。宋代往后,青瓷就逐渐衰落了。这件宋青釉瓷碗是耀州窑烧制的器物。
宋 青白釉瓷碗/ 宋 青白釉刻花瓷碗/宋 影青刻花碗:青白釉俗称影青釉,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种淡雅的青色,是景德镇在北宋中期的独创。影青在中国陶瓷史上霸占主要的一席,紧张是它颜色的独特性,除了景德镇,没有别的窑口能烧造这个颜色的瓷器。
吉州窑、衡山窑
吉州窑 南宋初年,由于金国的女真人大军南下,灭亡了北宋政权,原来生活在北方地区大批的汉民,渡过黄河、淮水去投奔南宋,不愿接管异族统治,个中有很多烧瓷的窑工聚拢到吉州,便是本日的江西省吉安市。北方窑工的迁徙,使吉州窑瓷器兼备了南北风格,既有南方的细腻,也有北方的粗犷。以是吉州窑也被称为南磁州窑。吉州窑以黑釉瓷著称,有树叶、玳瑁、剪纸等窑变效果,是黑釉瓷中的主要品种。玳瑁是和海龟非常相似的海中动物,背甲的花纹便是瓷器上这种,玳瑁釉是宋代吉州窑最具魅力的产品。这里展出的宋 黑釉瓷碗、宋 酱黄釉瓷碗是吉州窑烧制的器物。
衡山窑 系湖南境内继唐代长沙窑之后兴起的彩瓷窑口,时期宋、元;位于从湘江村落的渡口边向北,直到永平村落的成家滩。1982年、1983年和2000年,清理了两座龙窑、一座圆窑和一座葫芦形窑以及窑址堆积物。衡山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山窑遗址为唐、北宋和元代期间古窑遗址,该窑出产的高温彩釉绘花瓷器,它既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而是一种在素胎上涂上一层白色扮装粉,再在粉底上用彩釉绘花,一次性高温烧成,彩釉绘花后的器物表面不再施釉,专家将这种瓷称之为粉底彩釉绘花或高温彩釉绘花瓷器,这种彩瓷最早在衡山创造,故定名为衡山窑。衡山窑分布在衡山县西南面,沿湘江逆流而上约25公里的永和乡、萱洲镇一带,有彩瓷口和青瓷口。这件宋 黑釉瓷碗是衡山窑烧制的器物。
烧制陶器场景
这是一个烧制陶器的小场景。我们常说陶瓷陶瓷,陶与瓷是有差异的,第一是烧造质料不同,陶用的是黏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而瓷器一定是瓷土烧成,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镇的高岭土。第二是烧结温度不同,一样平常陶器都是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在1100度旁边,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清乾隆八年(1743年),时任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以左图右文的形式编成著名的《熏陶图说》(由宫廷画家孙祜、周鲲、等绘图,书法家戴临书写)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全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青花的制瓷工艺是个中的紧张内容。今有《景德镇古代制瓷图说》,以青花圆器为例,大略先容一下瓷器的制作。因工序繁多,篇幅冗长,只能节选主要工艺讲授。瓷器的制作首先是“瓷石开采”,然后将“瓷石粉碎”,制作成“不dǔn子”,不dǔn子,便是像砖一样的方块,备用。接着是“瓷土采纳”,这个瓷土是高岭土,与瓷石配用,即“二元配方”。然后“试照配料”,是通过小泥料的试烧来调度二元配方的比例。接着“泥料淘洗”和“泥料炼制”,是把胎泥过滤后,陈腐一段韶光再进行反复拍打、踩踏。再进行“码头揉泥”,这是利用河岸码头边的青石板,在上面反复揉压,使胎泥中的水分更加均匀并排出气泡。下面就该“圆器拉坯”了,这个工序大家都比较熟习。然后再“圆器印坯”,印坯俗称“拍去世人头”,是为了将拉坯出的圆器与模子贴合、定型。“圆器修模”是修整印坯的模子,“利坯挖足”是修坯和挖修圆器的足底。这时坯体表面布满细孔,并附着坯粉和大量灰尘,如果直接施釉就会造成麻点、针孔和剥釉的征象,以是要“坯胎补水”,便是吹去浮尘、杂质,用特制的补水笔蘸净水刷磨。接着要“晾坯晒坯”,是为了让坯体内外自然干燥,避免在烧造时开裂或变形。下面要“采纳青料”了,这要去山地去挖矿料,然后“拣选青料”,要分出等级和不同的用场,还要“青料乳研”。由于青料如果粗糙颗粒大,会造成画面出毛刺,发色不鲜艳等问题,以是要用乳钵把青料研细,很多老弱病残就专做这一道工序。说到这,还没完成烧瓷工序的一半呢。接下来进行“青花绘制”,便是用净水调成黑墨汁似的青花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图案。接着就要“炼灰配釉”了。这是一个特殊主要的工序,炼灰是将石灰石烧成生石灰,经堆放粉化成为熟石灰。然后在平整的地面上铺放狼萁柴(凤尾草),在它上面撒熟石灰,再铺狼萁柴,再撒熟石灰,反复、叠加为一方堆,再点火煨烧成灰,把残灰拌匀。将这些稠浊物再铺狼萁柴堆烧三次。配釉是在釉果中加入釉灰,配成石灰釉。釉果的紧张身分是绢云母、石英、长石等,占80-93%;釉灰的紧张身分是碳酸钙、石英、钾、钠,占7-20%。分别加水化浆,配成同等浓度,再以制瓷须要按比例稠浊。釉果用量增大,玻璃釉的透明度加大。所谓十盆泥、一盆灰即指十盆釉果浆和同稠度的一盆釉灰稠浊的釉料浆。清代初期,景德镇习气称上等瓷器的釉为12盆,即釉果浆12盆和同稠度的釉灰浆1盆。这些工序提及来大略,真干起来还有很多技巧呢。釉制好了,下一工序便是“蘸釉荡釉”、“浇釉吹釉”,要根据器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釉的办法。上好釉的坯体要“成坯装匣”,匣钵是防火泥烧制的,唐代即由明火叠烧改用匣钵装烧,办理了生坯叠装时的负重问题,增加了产量,还能隔阻灰尘。装好匣钵,就开始“镇窑满窑”了,即把匣钵堆放进窑炉,然后用砖砌封窑门,留一投柴口后,就可以点火“投柴烧炼”了。后面烧成后,到市场发卖还有一大堆流程和劳动呢。
磁州窑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和磁县的不雅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稽核,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壮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连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比拟,强烈光鲜,图案十分能干,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奥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首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路子,同时也为宋往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根本。它的产品多这天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旷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领悟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首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这里展出的宋 四耳黑花纹瓷碗、元 黑花水波纹瓷罐是磁州窑烧制的器物。
龙泉窑青釉碟 龙泉窑在浙江省龙泉县,靠近福建省。以烧制青瓷著称,是南方非常主要的青瓷窑。大约在宋代开始烧制,经历了宋、元、明,到清代基本上就消亡了。明洪武年间开始设置官窑,当时龙泉窑和景德镇窑都有官办的支持。但是龙泉窑由于品种单一都是青瓷,顶多是素器和带有刻工的。而景德镇除了釉里红,还有青花、五彩、斗彩、颜色釉,品种和色彩多样,以是龙泉窑就逐渐停烧了。在十六至十七世编年夜量龙泉窑青瓷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龙泉窑青瓷为荣。
明青花梅瓶 梅瓶被誉为“天下第一器型”。最早涌如今唐代,宋辽期间较为盛行。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不雅观赏品。最初,梅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用具,这种功能一贯延续到元、明期间。后来逐渐演化为插花陈设、不雅观赏陈设和敬拜器物。
明清期间陶艺发展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殊是青花,五彩成为明代白瓷的紧张产品,此时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记住格局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清朝中国瓷器可谓至高无上,清初的瓷器制作技能高超,装饰风雅富丽,清代彩瓷在明代的根本上有了很大发展,工艺创新,分解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金彩也涌如今五彩瓷器画面上,色彩淡雅是其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瓷器装饰。
清康熙五彩椭圆形三池水盂
清康熙五彩椭圆形三池水盂
这件清康熙五彩椭圆形三池水盂属文房用具之一。长12.8厘米,平唇,敞口,椭圆形腹,直身下稍收。腹部红彩绘锦地花四面开光,内对称分别绘花木山石和水藻游鱼,笔触简练,意境清雅。内口绿红彩绘一周卷云纹。器内以“T”形直壁相间隔,分成三小池,个中以窄面正中高于口沿的直壁为中轴,两边分别置一半椭圆形酸枝木盖,平底边附三小实圆足。此器小巧精美,制作工艺水平颇高,甚难堪得。“五彩”发明于元朝晚期,到明朝发扬光大,到康熙时迅速增多。这跟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由于五彩须要二次入窑,第一次是先烧好一个素器,出窑之后,晾凉了,再画上彩色的图案,然后第二次入窑,本钱较高。这解释康熙一朝,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可以接管二次入窑的巨大本钱,虽然多了一道工序,却也多了一层俏丽。并且康熙五彩用釉上蓝代替了青花,这是一个技能改造。与明五彩比较,清康熙时提高和完善了五彩工艺,制作精美细腻,色彩鲜艳,绘画生动真切,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期间只重色彩,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康熙五彩在光荣上不强调过渡,红是红,绿是绿,不会由浅红到深红过渡,明确表现出创作意图。康熙晚期,五彩开始衰退,珐琅彩、粉彩霸占了雍乾往后彩瓷的紧张地位。由于清康熙五彩的色调强烈,较之康熙晚期发明的粉彩,五彩被称为“硬彩”,粉彩被称为“软彩”。
这件清乾隆豆青瓶,器物高13.5厘米,长颈,直口,圆唇,口径2.8厘米,鼓腹,腹径8.5厘米,腹与颈处塑一条蟠螭。蟠螭仰首啸天,维妙维肖。喇叭足。器物全身施豆青色釉,胎质明净、密致,釉色均匀,釉光闪亮,全体器物尤如一块毫无瑕疵的碧玉。瓶底有用青花料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形款。 这件清乾隆豆青瓶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省文管会下拨。豆青也称东青,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民窑所烧青釉,色如碧玉。清代雍正时御厂仿烧的东青釉极为成功。市博物馆所藏的豆青蟠璃瓶为清乾隆年间烧制。
这一件仿哥釉象耳瓶,瓶为唇口,长直颈,颈口下缓收至腰,光滑细致,两腰以象鼻作耳,仿佛人双手扶腰,下腹胆圆隆,神似一大腹孕妇,非常都雅。足下稍外撇,十分稳健。做工非常风雅,呈现了当时的完美技艺。从釉色上看,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灰玄色的纹路迂回交错,分割釉面,使沉着的釉面产生动感,釉面玻璃质感强,莹亮润泽,给人以美的享受。仿哥釉旧称“铁骨哥釉”,有粉青、米色两种,造型比仿官、汝釉少,釉色青中泛浅灰者居多,釉青有类似“金丝铁线”深浅交错的开片纹,多数制品圈足内暗刻六字篆书印章款,少数不带款识。仿哥釉又称仿哥窑。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釉瓷的主要特色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征象。开裂原来是瓷器烧制中的毛病,后来人们节制了开裂的规律,故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一样平常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鄙吝大开片者颇为宝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往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殊是到了清代,还涌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
另一件乾隆青花云龙纹碗,口径14.8厘米、高7.5厘米。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绘两条作回顾状的行龙,并衬以朵云纹;口缘及足各饰双弦纹一周;碗内中央绘一张牙舞爪状的坐龙,并以朵云纹为衬外加双圈。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形款。胎较薄、质坚密细腻,施釉洁白、匀净,青花呈色凝重沉着,应为乾隆中后期之上品。
这件清同治珊瑚红将军罐,高52.5厘米,口径16.5厘米,将军罐因宝珠钮盖似将军盔帽而得名。短颈,口微侈,圆肩,鼓腹下渐收,假圈足。外壁施珊瑚红釉,内施白釉,形体硕大,曲线幽美。所施珊瑚红釉明艳均匀,十全十美,分外夺目。清后期将军罐制品虽多,但像该器硕大而不失落持重秀美,施单一色红釉艳而不俗的产品尚不多见,当属清末陶瓷大器之佳品。
这一件青花山水楼阁鱼嘴茶壶,是清代特殊范例的一款茶壶,这个制式至少影响了我们200年。200年以来,中国茶壶的基本形态都是这个样子。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但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宋朝以前的各种像茶壶一样的东西都是酒壶。由于宋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唐代喝煎茶,即把茶叶研磨后,加上盐、姜葱等佐料一起煎煮好后,倒在碗里喝。宋代喝“点茶”,把茶叶碾碎调成膏,取适量放在茶盏中,注入沸水,连茶带水一起喝。南宋之后,全国开始涌现茶馆,运作办法是由茶馆的伙计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为了便于做事便须要大茶壶。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改团为散,茶叶迅速遍及,民间利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增长。
另一件豆青釉里红桃形倒流壶,形制较为独特,倒流壶是一种玩具性的壶,在宋代最为出名,直到清代也非常盛行。壶身没有盖子,利用时先把壶倒过来,水从壶底部的一个孔洞灌进去,灌满往后把壶正过来,水从壶嘴里倒出,下面流不出来。倒流壶不能用来沏茶,否则茶叶就会把里面堵住。烧制的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造成功,出身基本跟青花同步,同属釉下彩。由于釉里红难烧造,以是在元明清三朝的历史上涌现并不多,但它却是我们彩瓷文化中很主要的一支。釉里红有一种藏而不露的美。历史上有三个期间烧造比较多,元代、明永宣,康乾盛世,后期的数量微乎其微。
我们再往前看,是一些粉彩器物,粉彩是中国陶瓷所有品种中涌现最晚的,在康熙晚期创烧,是在五彩的根本上加入了玻璃白,使彩料有了深浅浓淡的改变,颜色变得非常柔和。以粉彩的质量而论,雍正期间的粉彩是最好的。这与雍正天子的直接提倡以及他的艺术教化有关系。粉彩瓷器自乾隆往后一贯兴盈发展。无论皇家、民间都大量制造利用,与青花分去半壁江山。元代时,青花涌现并统领江山700年,唯一向它发起寻衅的便是粉彩,清中晚期粉彩瓷器的数量就已经能与青花反抗。#岭南文明探源#
这是一件石湾窑葱白釉瓶,葱白釉瓶产自佛山石湾窑,佛山石湾窑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期间,繁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以烧制日用陶瓷为主,胎质较粗,多呈灰色或者灰白色,釉以青黄色或酱褐色居多,产品通过广州远销至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这件称为麒麟枕的陶瓷,是民国期间的器物,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神兽,脾气温和,传说寿命两千多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古人的枕头材质非常多,有竹制、陶瓷、玉器、石头的等等。个中瓷枕就非常有名气。有材料显示,中国人睡瓷枕的历史是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隋代开始的。唐代开始盛行,宋代就特殊盛行。古代的枕头功能不仅是保健,还有陪嫁功能,现在也会有人在送嫁的时候送枕头。也有作为镇宅之物,紧张是兽形的,如狮子、老虎。还有陪葬的功能,尤其是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瓷枕特殊多,而且很多上面还有笔墨。直到明清期间,人们还睡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