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林楚方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版。

人类历史上很多发明昙花一现,陶瓷则不同,它是中国人的创造。
进入当代社会后,陶瓷不但见于日常生活中的瓷器,还进入建筑业、电力行业,进入飞机、火箭、航天飞机等等。
综合一项发明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韶光长度,造纸术之外我会首推陶瓷。
当代社会出身前,陶瓷是最能表示人类聪慧的发明,没有之一;当代社会出身后,它还在自我蜕变,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还会蜕变成什么。
陶瓷真的这么厉害吗?景德镇瑶里古镇藏着答案。

最能表示人类聪慧的陶瓷经历了若何的成长演进 汽车知识

中国人对瓷器市场的垄断,根源可以追溯到瑶里

中国人对瓷器市场的垄断持续了大约800年,根源就可以追溯到瑶里。

瑶里位于安徽、江西交界,瓷都景德镇浮梁县东北方向,距景德镇大约55公里。
此地在古代从属徽州,今从属景德镇浮梁县。
一条瑶河南北方向穿过古镇,周围有黄山和庐山两座名山,鄱阳湖和巢湖两大名湖,南面是油菜花覆盖的婺源。
古镇在这里躺了近2000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真正的崛起则是近1000年的事。
这里被称为“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从唐代开始制造陶瓷。

车马满载瓷器,顺着古镇的青石板路运到瑶水码头;瓷器上船进入昌江,由昌江入鄱阳湖,随鄱阳湖北上进入长江。
部分瓷器沿大运河北上内销,部分瓷器南下入赣江,翻越梅岭到达珠江水面,然后外销至天下各地。

瑶水码头,高岭土和瓷器飘走的地方。

“瑶”是美玉的意思。
作为瓷看重镇,“瑶里”本名实在叫“窑里”,这里最多的不是美玉,而是“窑”。
当地人发掘出一座南宋时的古窑,总长48.2米,沿着19.5°的缓坡向高处延伸,如龙蛇般趴在山上,这样的磁窑被称为龙窑,便是如今的绕南龙窑遗址。

龙窑的构造设计颇为讲究,是南宋期间的斜坡式龙窑,总长48.2米,宽2米,窑壁大约0.3米厚,残窑均匀0.95米高,呈19.5°倾斜,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底部用碎石块铺就,面积达350平方米。

南宋期间的斜坡式龙窟。

龙窑的特点是长。
长,可以增加窑的容积,一次能烧制更多的瓷器。
斜度有烟囱的效果,常日“龙身”设有排烟孔,可以调节窑内温度,龙尾处则有高耸的烟囱,让排烟效果达到最好。
整体设计的指向都是最大限度担保能源利用效率。

听说,这样一口窑,一次能烧制几万件瓷器。
当地乡民见告我,建筑205省道时,挖地基的时候随时可以碰着古窑址,可以想象当年瑶里是若何一个烟火小镇。

干系的描述还被传教士记录下来。
18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到景德镇,笔墨记录描述,一到夜晚,“彷佛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同样的场景欧洲人要到工业革命时才会看到。
这位传教士叫殷弘绪,从1712年到1722年,在景德镇待了将近10年,留下大量一手资料。
不过,他来景德镇可不但是传福音,更主要的事情是探索瓷器的秘密,准确地说是商业特工。

瓷器对欧洲的吸引

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瓷器贸易是在大航海之后开始的。
在这之前,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瓷器贸易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但瓷器对运输哀求较高,很难传入欧洲。
大航海时期来临,海上运输让瓷器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

根据史料记载,欧洲人看到的瓷器,比纸还薄,比奶还白:“比最坚硬的石器还结实,用汤匙敲击还有铃声般清脆的声音,不随意马虎剥落、掉屑、磨损,还耐高温、不褪色。
举起瓷器对着光,还是半透明的。

质感征服了欧洲人,他们乃至认为瓷器该当来自某种石头。

我们在代尔夫特旅行时,已经描述了青花瓷在欧洲火爆的程度,瓷器贸易是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支柱之一。
我再补充一个例子,1745年,瑞典一艘商船在离港口不到一公里处沉没,其他商品都变成废物,只剩一些瓷器。
而贩子变卖瓷器的收入就能支付两年远航本钱,还让投资人得到14%的利润。
如此弘大的利益,欧洲人自然想自己生产。
但技能呢?

殷弘绪来到中国之前,青花瓷在欧洲已火爆了100多年,技能却节制在中国人手中,只有景德镇才能出产顶级的青花瓷。
景德镇究竟是若何的所在?中国人到底节制着什么邪术?殷弘绪冒险进入中国瓷器核心地带。

他看到了当地人利用水力的过程,中国人“顶端固定有以铁皮加固的带石块的杠杆,把它(瓷石粉)捣成微细粉末。
这种杠杆可用人力或水力一直顿地操作,其操作办法与磨纸机上的捣槌的操作办法无异”。

事情中的捣槌。

瑶里的绕南龙窑遗址,如今还能看到正在事情的水车和水碓。
当地人通过建筑水坝,让水形成势能,势能带动水车,水车迁徙改变木轴,木轴带动水碓,水碓起起落落,瓷石粉碎成土。

但瓷器最关键的秘密并不是机器,而是它的质料。
质料的核心是“高岭土”,有了高岭土瓷器才能变得更白、更细、更结实。
殷弘绪来中国的目的便是获取高岭土的秘密。

高岭当地货地是瑶里的高岭村落高岭山,有一句形容“青山浮白雪”,不是说这里冬天会下雪,是说山上堆积着几百年古人们挖矿、洗矿剩下的尾砂,覆盖在山坡上,犹如白雪。
采矿遗址分布在周遭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十处采掘矿洞、淘洗举动步伐和尾砂堆积物,可以想象,矿工长年累月地采矿背砂,采出的高岭土被运到浮梁古码头,再运到景德镇或瑶里的瓷器“工厂”。

当地人在高岭山原址建有遗址公园,“白雪”已无法瞥见,上面覆盖着浓密的树林,以及追着客人赶都赶不走的蚊子。
当年这个白雪的天下地位有多高?如果说中国是“瓷器国”,景德镇便是首都,瑶里便是皇宫,高岭村落便是天子的寝室。

高岭村落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村落庄。
1860年,德国地理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来当地稽核,之后就有了全天下通用的黏土矿物学专有名词“kaolin”,中文名即“高岭土”,以村落庄的名字命名。

有了高岭土不即是有了瓷器。
瓷器的质料是普通瓷土和高岭土的稠浊,稠浊后的新材料才能让瓷器的白度和硬度达到最优。
匠人们比喻,高岭土是骨,瓷土是肉,骨肉之间的比例便是“二元配方”。
有了二元配方,人类瓷器史进入青花瓷时期,景德镇在瓷器史上的地位更无法动摇。

电视剧《雾里看花》(2009)剧照。

按照殷弘绪的记录,他创造了高岭土,就创造了二元配方的秘密:瓷用质料是由白子和高岭土合成。
制作细瓷(高档瓷)须要将高岭土和白子1∶1等量搭配,做中等瓷配比为4∶6,最小配比为1∶3。
殷弘绪不但记录了数据,还记录了生产过程、质料配比、温度调控、上釉技能、分工协作,就像一部笔墨书写的记录片。

中国人800年的瓷器秘密变成两万字的书信寄回欧洲,犹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基于材料认知的升级,借助当代科技力量,欧洲各国经由反复试验,相继重新“发明”了瓷器。
但中国瓷器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瓷器领域又延续了100多年的统治。
为什么中国瓷器没有立即倒下?

中国人不仅节制瓷器技能,而且引领瓷器技能

瓷器的技能是什么?理解瓷器的人会知道,陶和瓷实在是不同的物质,所用材料和烧制温度都不同。
瓷器须要1200℃以上高温烧制,而陶器只须要800℃的高温。
险些所有古代文明都有能力制造陶器,但只有中国能进入瓷器阶段。

陶器有15%的气孔率,吸水;而瓷器的气孔率常日小于3%,不吸水,由于高温让更多原子参与化学反应,形成了玻璃相物质,这种物质添补了险些所有缝隙,同时表面施釉,又加了一层保护。

常日认为,中国人发明瓷器是由于同时具备高温能力、上釉技能和高岭土质料,其他文明只有一种或两种。
事实上要繁芜很多。

说中国人垄断瓷器技能800年并不准确,在这期间,日本、韩国乃至欧洲,都能独立制造瓷器。
准确的说法该当是,中国人不仅节制瓷器技能,而且引领瓷器技能,并与竞争者形成技能上的代际差。
这里的“技能”既包括制造技能,还包括规模和本钱的掌握技能,这些让中国瓷器既有质量上风,又有价格上风,“垄断”的实在是市场,而且这个过程超过800年。

拿温度掌握来说,本日我们知道,12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出瓷器,但工匠怎么知道温度达到了1200℃?又怎么能让炉温始终保持在1200℃以上?不同的瓷器还须要不同的温度,没有温度计,又怎么对温度进行精准掌握?大概20℃的温差就对应着完备不同的瓷器。

瓷器制作中有一个工种叫“把桩师傅”,他们判断温度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是火焰法。
大略来说,火焰的颜色不同,对应的温度也不同,赤色火焰大约600℃,暗赤色大约700℃,樱桃红大约1000℃,白色大约1400℃。
把桩师傅不须要知道数据,通过火焰颜色就能确定温度是否得当。
龙窑上有专门的孔洞,便是把桩师傅用来不雅观察火焰用的。

二是痰跳法。
向窑内放一块瓷片,须要测温的时候,就拿出来向上面吐痰,通过痰珠儿跳动的高度判断温度,高度和温度成正比。
为什么是痰而不是水?由于水珠在汽化过程中不会跳动,痰珠儿则不同。
还有一个缘故原由,水的温度不足稳定,而痰来自人体,温度基本恒定。

三是比拟法。
在不雅观察口放一块瓷片,隔段韶光测试它的颜色和硬度,以此来判断炉温。

听说,精良的把桩师傅对温度的判断,偏差不超过20℃。
明代烧制的青花釉里红,可以让温度保持在大约1345℃~1355℃之间,在这个区间之外,就烧不出上等的釉里红。

光是判断温度还远远不足。
判断温度的目的是为掌握温度,方法也有三种。

一是通过调度木柴数量以及木柴干湿度影响温度,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二是利用鼓风机,通过掌握窑内空气(氧气)的浓度来影响温度。
三是通过对窑内能量分布的总结,将不同瓷坯放在不同位置,哪些位置适宜产出上等瓷器,哪些位置不适宜,绝不能搞错。

烧制过程中,要考虑所有这些变量,还要随时调度,保持变量的精确以及变量间关系稳定,一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
以是,烧制之前,大家会焚喷鼻香祷告,每次成功都要感谢上天。

怎么让瓷器“薄如纸”?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实验过程。
师傅们要平衡薄和硬的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变形,材料毛病也会放大,必须对瓷土做风雅加工,同时调度二元配方,掌握釉料和温度,由于温度变革又会使得木柴数量、烧制韶光、空气流动、窑内位置等随着改变。

数学见告我们,每增加一个变量,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成倍降落。
说来随意马虎,所有履历的得到都要经由成千上万次的实验。
也便是说,当代科学方法进入中国前,景德镇的工匠们已经用同一种方法事情了1000多年。

为实验供应本钱的是王朝政府。
天子想要某种瓷器,就会不惜成本地投入,乃至全国工匠同时做实验,直到烧出空想的瓷器。
听说,宋徽宗有一天梦到电闪雷鸣后云开雾散,那一刻天空的颜色定格在艺术家天子的脑海里,醒来就哀求天下瓷窑烧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瓷器,伴随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实验。

宋徽宗的故事无法考证,但北宋汝窑的创新是真实的,乃至是在失落败中创新。
比如开片的涌现,据推测该当是某次失落误导致釉表开裂,但纵横交织的裂纹,竟有了禅意的美感。
工匠们便把有时的失落误变成稳定的成功。

电视剧《雾里看花》(2009)剧照。

翻开瓷器史,历朝历代都有重大打破。
唐代是唐三彩,对釉彩的利用实现打破。
宋代是青瓷时期,所谓“五大名窑”便是宋代的产物,激烈的竞争由此开始,景德镇也在宋代崛起,推出一批爆品,如“青瓷”和“白瓷”。
元代,景德镇瓷器技能达到顶峰,核心产品便是青花瓷。

在任何时期,一款产品能风靡环球,要么质料稀缺,要么技能高难,总之要保持极高的门槛,这是古今不变的事理。
如果说其他文明无法同时具备高温能力、上釉技能和高岭土质料,青花瓷却在此根本上,同时打破白瓷、透明釉和青花颜料三大难关,其他窑口只能占领个中一

到两项。

以是,以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得到的不仅是审美的成功,还是核心技能的成功。
明代,景德镇瓷器已经能对海内同行构成降维打击,中国瓷器技能史的主线被景德镇延续。

这里还要交代的一个问题是,外销瓷器某种程度上是皇家需求的外溢,最上等的瓷器是不用于外销的。
天子们的爱好千奇百怪,倒逼工匠也要加大研发力度,比如斗彩,多种颜色同时涌现,乾隆年间瓷器乃至可以利用15种釉彩。
怎么担保颜色不会失落控?方法是二次入窑法,先在高温中烧制瓷胎,烧成后画上各种颜色,再用低温烧制即可完成。

中国既是大航海的目标,还是环球贸易的中央

器型可大可小,颜色可多可少,瓷器能表达的所有可能性在当年险些都是稳定可控的。
明代,中国瓷器制造已经形成规模、利润、技能研发的正循环。
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场就有58所,每天都有上万工人劳动,宣德天子曾经一次性哀求景德镇烧制443500件瓷器。

大航海涌现,欧洲人的胃口更大,瓷器支撑起了弘大的外洋贸易。
常日认为,郑和下泰西之后中国走向封闭,事实并非这么大略。
中国既是大航海的目标,还是环球贸易的中央。

乾隆年间,拿固定饷银的八旗子弟陷入穷苦,缘故原由之一是大量外贸白银流入,导致通货膨胀,手里的钱不值钱了。
由此,一些“聪明人”发明了“碰瓷”,即拿着“名贵”瓷器上街晃荡,瞅准机会,故意让行驶的马车欠妥心“碰”他们一下,手中瓷器旋即落地摔碎,自然而然索要赔偿。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成本:重视经济环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总结了1500年后的环球经济联系。
他认为,大航海之后300多年里,亚洲是环球经济中央,而中国是亚洲经济中央,2/3的环球贸易与中国有关。
最直接的表示是白银,按书中数据,大航海期间,西班牙在墨西哥和秘鲁创造几处大银矿,成为暴发户。
中国同样是受益者,1/3的白银用于购买中国货。

《白银成本:重视经济环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 著,刘北成 译,中国科学技能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西班牙商船航行到美洲,装上白银后超过太平洋进入亚洲,把白银留在中国,再装上中国货色回到欧洲。
货色包括丝绸和茶叶,而压舱底的便是瓷器。
葡萄牙国王乃至哀求,所有从东方返回的商船,1/3的运量要留给瓷器。

大航海之后,欧洲入口了大约两亿件中国瓷器,帮助中国成为环球白银“黑洞”。
白银给中国供应了稳定的货币,支持了工商业发展,客不雅观上帮助“成本主义抽芽”出身。

而在欧洲,西班牙人的白银流入更善于贸易的荷兰和英国人手里,大量白银又被两国运到中国,购买更多中国货。

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清战乱之际,日本瓷器霸占了高端瓷器市场,伊万里瓷便是当年的品牌,领悟了本土文化,并在设计和审美上迎合了欧洲人。
真实的情形是,这段韶光很短暂,清政府收复台湾后,第二年(1684年)即解除海禁,景德镇工匠们快速恢复活产,大量制造“中国伊万里”瓷,不仅设计出新,价格还远低于日本,重新霸占市场。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档案认为日本瓷器“贵得无法接管”。

中国瓷器制造的顶峰和低谷,与政局高度干系。
明清战乱给日本瓷器崛起机会,中国规复秩序又迅速收回市场。
明清的海禁打击了瓷器家当,一旦开禁又回重新回到顶峰,哪怕末了只保留广州一个口岸,瓷器业依然坚挺几十年。

瑶里、浮梁、景德镇开启的瓷器新时期,余波一贯延续至今

如果说制造技能为中国瓷器建立了壁垒,在组织协作上,中国瓷器业依然是领先者。
明清时期已经能涌现了极其细致的分工,作坊之间构成完全的工业流水线。
有的卖力做坯,有的卖力青花,有的卖力上釉,有的卖力烧窑,一件瓷器可能涉及十几乃至几十道工序。
《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景德镇:“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意思是,一件瓷器要经由七十二个工匠,“七十二道工序”的说法由此而来。
但“七十二”也只是个形容词,事实上要多得多。

涂睿明师长西席在《捡来的瓷器史》中记载,当地连用来精修成形(利坯)的铁制刀,都有专门的作坊光降盆,而这个作坊是从铁匠作坊等分离出来的。
很多工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画山水的不画花鸟,画纹样的不画人物。
涂睿明说,如果一件青花瓷瓶,高下有连续纹样,主体是人物,又以园林花鸟做配景,仅仅是青花的彩绘,就可能须要四个画师。

《捡来的瓷器史》,涂睿明 著,浦睿文化·湖南公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景德镇瓷器分工协作颗粒之周详,家当之完全,是工业革命古人类制造技能的顶峰。
强大的制造能力可以承接任何寻衅,环球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各国国王、贵族们自己设计的器型和画面,景德镇工匠都能接管寻衅,把设计变成产品,再反过来刺激技能迭代。

规模和弹性本来是抵牾的,而既有规模又有弹性,就会成为瓷器领域的天下工厂,而这个特点还可以遐想到本日的中国制造。

换个角度看,大批瓷器的外销让古代中国拥有了超级媒体。
活字印刷大规模运用之前,可能没有任何媒体能和瓷器相媲美,它让中国文化软实力登上几千年的顶峰。

记录片《景德镇》(2018)剧照。

间隔是能产生美的。
以前,我们看到欧洲的城堡,就会想到王子和公主。
中国瓷器为欧洲人供应了同样的生理代入。
《马可·波罗游记》本来就把东方想象推到高峰,他们眼里的中国各处黄金、公民富余、天子贤明,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中国可能比月球还神秘美好。
月球毕竟还能看到,而当时除了马可·波罗,险些没有欧洲人见过中国。

有了瓷器就不同了,瓷器上有大量东方信息:河边的柳树,垂钓的蓑翁,巍峨的宝塔,水边的楼阁,喝茶会客、阅读作画、小桥流水,山川、河流、建筑、城市,象征着龟龄的仙鹤和松树,祝福学业的牡丹和公鸡……瓷器上的这些中国元素让欧洲人大脑中勾勒出一个有品质、有品位、有秩序,神秘、古老、繁荣的东方帝国。

有钱人会把瓷器里的中国生活落到现实——支配中式书房,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做中式家具,摆满青花瓷器。
几百年里,瓷器便是china,China(中国)便是瓷器。
如果有机会参不雅观雨果故居,你会以为就像进了中国地主老财的家。

欧洲贩子们乃至根据东方想象编织东方故事。
听说中国有个叫康茜的女孩,她和家里的管家相爱,女孩爸爸赶走了管家,将女儿嫁给一位贵族。
婚礼当天,管家混进现场,趁着客人喝醉之际,带着康茜私奔,隐居到一座岛上,几年后被创造了。
当女孩的未婚夫带人来抓他们的时候,二人选择自尽殉情。
上天被他们的爱情冲动,把他们变成一对鸽子,从此之后,自由清闲,夸夸其言。
这个故事一度很有名,还被搬上了瓷器,既让瓷器热销,故事本身也变得更有名。

明代之后,景德镇依然是瓷器之都,而瑶里却逐渐衰落,成为纯挚的质料产地。
到了清代,高岭土矿藏采掘殆尽,之后引进的当代交通举动步伐也阔别瑶里,让当地一度不为外人所知,也因此保留了相对的原生态。
瑶里、浮梁、景德镇开启的瓷器新时期,余波一贯延续至今,瓷器已经高浓度渗入人类的生活。

电视剧《雾里看花》(2009)剧照。

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烤瓷牙。
如果有机会参不雅观钢铁厂,把稳车床上用来削钢铁的刀子,一样平常是瓷制,这是利用其坚硬的特点。
瓷成为保护身体的一部分,防弹衣。
英国军方曾给清华大学发感谢信,表扬他们供应的防弹衣——其外衣便是瓷片,利用瓷片易碎的特点。
装甲车、坦克,乃至作战指挥部、掩体也会利用陶瓷材料。

瓷成为人造翱翔物的一部分,飞机、火箭、航天飞机也离不开陶瓷隔热材料,利用的是瓷器耐高温的特点。
飞灵活员机启动时内部会形成2000℃高温,而多数金属到1000℃就已变软,依赖当代科学技能,人类研发出了能承受3000℃高温的陶瓷。
电脑的CPU(中心处理器)也有陶瓷零件,利用的是瓷绝缘的特点。

总之,中国人发明的这种伟大物质,在文明征程中还在不断蜕变,谁也不知道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原文作者/林楚方

摘编/何也

编辑/袁春希

导语校正/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