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李黔渝、向定杰

“‘雷锋班’这个称呼是老百姓给的,要对得起大家的信赖和期许。
”电网员工刘启凡说。

小善经年不辍 大年夜爱暖人心间记贵州丹寨县供电局兴仁供电所雷锋班 汽车知识

刘启凡所在的南方电网贵州丹寨县供电局兴仁供电所“雷锋班”,在当地家喻户晓。
多年来,这个“雷锋班”爱心接力帮助25位孤寡老人、376名特困群众和穷苦学生,小善大爱的故事温暖民气。

我们也是苦日子里过来的,看到穷苦耐劳的群众,怎么能忍心转身就走。
”2008年,刘启凡到兴仁镇宰杠村落抄电表,看到一户漏雨透风的木屋门边,蜷缩着一个蓬葆垢面下半身残疾的老人,用苗语和老人聊了聊,知道老人名叫张有福,孤身一人生活多年,刘启凡感到一阵心伤。

从此,刘启凡的身影就常常涌如今张有福的身边。
老人第一次吃到了酱油味精,十几年来第一次沐浴,第一次到了镇上……修屋补漏、打扫卫生、浆洗缝补、送食品药品,刘启凡常常去帮他,直到2014年迈人去世。

有这样善举的不但刘启凡一人,“雷锋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
2009年一次所务会上,当时所领导王建理解到,由于片区里的一些群众生活困难,所里的不少同道收电费每个月都要给他们垫钱,乃至有的同道已经垫了三年。

王建听了很受触动,他发起大家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将节约的钱投进“爱心箱”。
在王建的倡议下,所里成立“启凡做事队”,帮助困难群众。
韶光长了,在百姓眼里,他们就成了“活雷锋”,逐步地便有了后来的“雷锋班”。

实在,“雷锋班”成员们的生活并不宽裕。
50岁的刘启凡当过代课老师、护林员、协警,一个有时的机会进了供电所抄表,多年来,一家五口就靠爱人的劳作和他的人为坚持生活。
49岁的黄承林家里有三个学生读书,每个月靠着人为和爱人在家种地养家糊口。

“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看到困难群众,帮着搭把手,陪着说说话,人家精神上得到宽慰,自己心头也踏实。
”黄承林说。

一次,由于帮在外打工的城望村落村落民李忠、潘朝芝夫妇垫了两个月电费,黄承林和李家结了缘。
后来李忠患上尿毒症,黄承林常常去看望他,韶光长了,两人成了“好兄弟”。
2016年7月,李忠去世,可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还有今后家里的日子怎么过。

“我和同事常去安慰潘朝芝,还建议她养猪、养鸡,增加经济收入。
”黄承林说。
现在潘朝芝养了12头猪,经济状况有了不少改进。

“他们每周要来我家两三回,来了看到我干事也会搭把手。
”让潘朝芝放心宽慰的是,每个周末两个孩子都可以到供电所去,谁值班谁帮忙照看。

瘫痪20多年的排佐村落村落民潘万才,一贯靠80多岁年迈体弱的父母照顾,多年住在惨淡湿润的屋里,睡在地上。
2016年刘启凡驻村落创造这一情形后,找了一张床抬到他家,又号召“雷锋班”帮他把透风的墙遮挡严实,还对家里的电路进行了改造。

潘万才喜好读书,刘启凡和徒弟项澒常常带着书、提着肉去家里看他。
“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就像亲人一样。
”现在,潘万才每天在通亮的灯光下看书,精神比以前好了不少。

多年来“雷锋班”形成的联络互助氛围,让这个基层供电所各项业务指标在全体地方电网网区一贯名列前茅,得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电网公司“工人先锋号”等多项名誉。

雷锋精神,在刘启凡等看来,便是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小善举,最为朴实的为人风致。
“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才能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