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时建起的居民楼

而我对付槐柏树街的印象是从搬家到那街上住开始的。

从古老槐市斜街到现代槐柏树街 北京地名的嬗变  第1张

那应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岁的年事,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家原来住在象来街豁口顺城根儿的南墙根儿底下,搬家时过一座跨护城河木桥向南,经由现在槐柏树街东口时,只见路东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建楼的地基挖好了,工人们正在用夯夯实地基,有需两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铁饼夯,劳动号子声声不断,此起彼伏。

上世纪50年代市府大楼的建立,带动了这里的大规模培植,形成了槐柏树街。

转进槐柏树街口,路南便是市府大楼,它的院门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当时还是一片大空场,堆放了许多黑黑的铁家伙,后来知道那些是附近一个铸造厂的锅炉铸铁件。
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儿园,叫范家胡同幼儿园,依次挨着一所小学,叫北京小学。

一边走,一边听着爸爸的先容,彷佛还真有点愉快,憧憬着能上这么俏丽的幼儿园,这么俏丽的小学校啦!
因先父当时已在市府大楼里上班,自然比我们先熟习这条街;实在我们的新家便是随着市府大楼建起来的机关事情职员家属宿舍。
可我倒了没上那幼儿园,也没上那小学哈。

当年市府大楼附属汽车队用房遗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层红砖大屋顶楼房建筑群,座落在这条街的北侧,院子大门与当时已经建好的宣武公园北门偏西斜对着,清楚记得大门的右侧砖砌门柱上挂着一块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树(街)一号。

进得这座院子大门,先是东西两座排列面朝南的东一楼、西一楼;再往里便是由面朝北的东二楼、西二楼,面朝西的正东楼、面朝东的正西楼,及面对大门的北楼组成的四合院,穿过北楼过堂还有一所马蹄形的后罩院,可见那时在城市培植中就非常把稳北京传统元素的借鉴和保存了。

记得当时院子里房前屋后都是着花可以吃的那种老洋槐树,棵棵都要一人抱那么粗,显然是建这楼房院子刻意保留下来的。
倒是在中间院子围着圆形花坛的甬道边及北楼前的甬道边新植有柏树矮墙,这样一来,槐树、柏树就全了,名副实在的槐柏树!
槐柏树!
还一号!
N.O!

著名的北京小学,已经不是原来样子容貌。
原工字传授教化楼连一字食堂连马蹄形住宿楼。

可见,槐柏树街是建国初期大规模城市培植中,随着市政府办公大楼及其周边的附属举动步伐建成而形成的一条崭新的街道。
记得我家搬到槐柏树后,还见过市府大楼西南楼热火朝天的培植场面,铺有斜坡步道的脚手架,都是机关干部们徒手往上背砖,广播喇叭不断播送劳动竟赛鼓舞干劲口号和稿件。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园,初称善果寺公园,改造后称 宣身手园

“原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于是才有了路。

这里原来没有街,聚拢居住的人群多了于是才有了街。
因先有了槐柏树一号,后来这条街恐怕就遵“先入为主”的原则被命名为槐柏树(街)了。
但当时槐柏树(街)仅限于槐柏树一号以东,后经1958年,1965年数次地名整顿才形成现在的长度规模。

原槐柏树一号后罩院位置,现十一号,也是历史上曾经的槐柏树位置,槐柏树街起源于此

槐柏树街的历史寻踪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认为:槐柏树街的命名,是由于先建了一处市府大楼家属宿舍并被命名为槐柏树一号,而后把这一个“点”的地名借用来做了新开辟出的一条街的街名。
这个说法显然与“明朝年间,此路东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树,还有两棵柏树,于是群众称此街为槐柏树”的说法不一样了。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

根据诸多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书本的笔墨资料记载,北京外城西北角这块地区,历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块地区。
从明朝筑外城算起,这里逐步形成险些连片的荒冢义地,有官义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广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地省籍的会馆义地。
除了这些义地,还在稍外围形成了大粪场、大灰场、菜园子等场所,解释这里逐渐聚拢了人群居住,散落分布了一些居民点,而这些居民点总会有约定俗成的地名。

《宸垣识略》标注槐市斜街位置,后来的槐树馆、柏树馆、槐柏树大致位于置此

清人吴长元乾隆年间久居北京为官,著有记载北京史地沿革和名胜古迹的《宸垣识略》一书,此书图文并茂,一张大略舆图上除标注宣武门、西便门等大坐标外,已经有了高八岗、槐市斜街等地名并标注坐落位置;仔细看,这条槐市斜街的东口大致与高八岗(现在的槐柏树后街西口)相接。

除了简图,《宸垣识略》一书作者吴长元还特殊解释“朱竹垞(朱彝尊)寓居槐市斜街”,还引用其移居槐市斜街诗:莎衫桐帽海(梭)鞋,随分琴书占小斋。
老去逢春心倍惜,为贪花市住斜街。
屠门菜市费赢骖,地僻长稀过客谈。
一事新来差胜旧,昊天寺近井泉甘。

吴长元还在书中指出:查初白(查慎行)寓居在槐市斜街,斋名“槐簃”;干系诗云有“上槐街里屋三间”句。
当时的槐市斜街大致是一条向西南经大小北栅栏可通向西便门大街的一条通道;当然,如从高八岗一贯向西再折向北亦可到西便门。

从上述历史文人诗句中可得到这样的信息:槐市斜街紧张地标参照物是槐树,是一处集市,但还显地僻人稀,可能为差异于被俗称为地皮庙斜街的槐树斜街,以是墨客故意在诗里把这里的槐市斜街称为“上槐”。
查阅近代陈宗藩编著的《燕都丛考》,还真把朱彝尊移居到地皮庙槐树斜街去了。
应是考证的缺点。

《宸垣识略》之后,还有一部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唐土名胜图会》,由日本人编著,详细记录了清朝京城的一些基本情形,更是图文并茂;个中延续标注了槐市斜街的存在。

至清晚期、民国近当代,一些关于北京城内外舆图上,在原来槐市斜街的位置上开始频繁涌现了“槐树馆”、“柏树馆”、“槐柏树馆”、“槐柏树”的地名,而槐市斜街的地名则不见了。
可能因集市功能逐渐消退,为进出城歇脚打尖旅者供应的驿馆逐步多起来的原故,“馆”,一时成了这地块的紧张特色,市退馆进。
再后来可能就剩下“槐柏树”了。

与此同时,这里还涌现了很多人群聚居为特色的新地名,沿着槐柏树略向南即向东依次就有范家胡同、狗尾巴胡同(高义胡同)、椿树胡同、黄河园等,再往东极至现在的长椿街还有大小合道口的地名,有认为这是大小火道口的讹称。
从民俗来看,火道口的称名合理;一样平常通往坟茔墓地有火道,有火桥,有火门,阴阳两界有火隔开。

1965年在槐柏树街东口西北角空地建起市府大楼新宿舍楼,地名整顿排定为槐柏树街一号,原一号变为十一

行文至此,彷佛我们已经理清了槐柏树街的历史脉络,现在再从城市行政管理角度来看。

当代城市管理的一个根本性内容便是街道的命名和门牌的排序,建国后的1958年,北京市公安局适应大规模城市培植须要,在合并、规范整顿街巷地名根本上,体例了一部《北京市街巷名称录》,个中“槐柏树街”的词条是这样表述的:槐柏树,现改槐柏树街;槐柏树街,原范家胡同、高义胡同、黄河园、槐柏树。

可见,槐柏树街是合并了当时的四个地名而成的,这些居民聚拢点在大规模城市培植中消逝了,只有槐柏树享有了新的被命名资格;槐柏树,从原来的一个人群聚拢点地名变成了一条新大街名称。
它的东出发点从略向南平行于高八岗处沿展到了现在的长椿街,那里原来大致是大小合(火)道口的位置。

1965年旁边北京市又进行了一次街巷地名合并、规范整顿,将槐柏树街以西的东西宽街并入,长度延至西便门大街;这次并入的还有东段的花园胡同。

《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说范家胡同也是这次并入的,令人生疑,难道1958年并入了一部分,1965年又并入了剩下的另一部分?还有一个奇怪的征象,至今,范家胡同的地名仍有在用,指市府大楼南门前那条街。
(路灯杆上报修电话标明位置范家胡同)

1965年这次地名整顿,门牌排序进行了调度,我家原来居住的槐柏树一号变成了十一号;一号给了槐柏树街东口西北角空地新建起的市府大楼家属楼,人们俗称新楼。
N.O完成了历史义务让位了!

此街牌直立位置大致是原槐柏树东段、西段分界处,西段原称宽街、营子、营房等名

经由这次地名整顿,槐柏树街还向北、向南扩展了地域的宽度范围。
原来位于槐柏树街东段北侧的高八岗连同相邻的槐树馆、柏树馆、椿树胡同合并称槐柏树后街;新延入的槐柏树街西段宽街南、北各条名称均前缀上“槐柏树街”,其宽街东南、西南各条南口的一些大略单纯楼群被命名为槐柏树前街。

瞧!
追溯及清乾隆年间的短短的一条槐市斜街,经几百年嬗变,已经是一个融汇了许多当代城市元素的宽阔街区。

最近为写此文又到住了几十年,搬离几十年的槐柏树街转了一圈,焕然一新的觉得,槐柏树连续着它与时俱进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