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林海音站在父亲自后,看他买下两麻袋“乌金墨玉”。
30多年后的一天,林海音有时听到了驼铃声,思绪也随之飞向了迢遥的童年。
那时的北京,混乱又贫穷,有钱人小心翼翼,穷苦人更是命如草芥。
动荡年代里,一些人,一些事,给年幼的林海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为孩子疯掉的秀贞、有追求自由的兰姨娘、还有命运坎坷的宋妈……
念及北京城南的人物景致,42岁的林海音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往事》。
林海音曾说:“人生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要走许多波折的路,但终极会到达山顶。”
读懂《城南往事》中的人生聪慧,命运里的很多苦难,便不再是我们通往幸福的阻碍。
01 民气难测,别高估感情。
上世纪30年代,为了不被日本殖民,英子一家从台湾搬家北京。
这年,英子6岁,住在琉璃厂西口的椿树胡同,她即将在北京度过第一个冬天。
如果没有在惠安馆门口多看一眼那个“女疯子”,她的生活仍旧是随着母亲去骡马市买鸭蛋粉,揣着几颗八珍梅,跟在仆人宋妈身边闹。
但那天途经惠安馆的时候,“女疯子”冲她招手笑,英子瞬间被这个神色发青,鼻头泛红的女人吸引。
随后,在女人与英子的交往中,她的故事浮出水面。
她叫秀贞,父亲是给惠安馆看大门的长班,他们一家住在临街的几间房里。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有个叫思康的穷学生来到惠安馆。
他是馆主陈师长西席的老乡,住在跨院堆煤的小屋里。
秀贞见他衣着朴素,读书刻苦,就剖断他是个诚笃本分的人。
她每天去送水,一来二去,二人便熟络起来。
在一个大雪的夜里,趁长辈不在,思康暖了一壶小酒,邀秀贞一叙。
酒意浓时,他握住秀贞的手,说:“跟了我吧。”
秀贞抵不住他的甜言蜜语,将身心交付。
俗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民气难测,没有深入的理解,就轻易相信,就给了对方侵害我们的权利。
尤其是当我们涉世未深,太随意马虎被迷惑,看不清面具之后那张真实的脸。
纯挚的秀贞正是如此,她仅凭自己的直觉,就认定了思康这个人,还怀了他的孩子。
不久后,思康借口还乡准备提亲,就再也没有回来。
秀贞究竟是看错了人,高估了这段感情。
她认为的郎心似铁不过是一时兴起,她认为的知书识礼不过是一本正经。
可无论若何,日子还得连续,千难万难都得自己受着。
几个月后,秀贞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在生产当天,孩子就被抱出去丢了。
接连失落去爱人和孩子,秀贞一夜之间疯了。
胡同里的街坊对她避之不及,除了善良的小英子。
在英子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失落散的女儿,并带她连夜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
时至今日,秀贞仍心存抱负,带着女儿去寻那个负心汉。
英子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她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等待着这对苦命的母女,只觉火车的汽笛声尖得怕人。
郁达夫曾说:“无理智的感情,是无鞍镫的野马。”
在感情中,一旦头脑发热,损失理性,便无法洞见繁芜的人性,对感情作出错误的预判。
相信生活的美好和民气的良善本没有错,但世事浮沉,民气难测,我们永久无法看准所有的人。
想要岁月静好,唯有在繁芜的天下里,做个有底线的年夜大好人。
学会保护自己,凡事留有退路,别低估人性,别高估感情。
02 人生实苦,别低估自己。
秀贞的出逃,在胡同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有条件的人家都搬走了。
个中,就包括英子一家。
英子的新家坐落在新帘子胡同,一个充斥着洋行和戏园子的繁华地段。
就在英子苦于无人陪玩时,兰姨娘从天而降。
她本是施家的姨太太,几天前和老爷夫人闹了一通,自己跑了出来。
因与林家是旧识,便暂居此处。
她性情明朗,言谈爽快,一下子冲破了林家的沉闷。
最让英子愉快的是,兰姨娘可以带她去城南游艺园,还能给她做各种小玩意儿。
然而,如此妖冶的一个人,却有着沧桑的出生。
3岁那年,为了给哥哥治病,她被母亲卖了。
16岁,被人从苏州带到北京,在胭脂胡同受了四年的苦。
20岁,又被六十多的施老爷买回家做姨娘。
当她和英子提及这些酸心的往事,总是忍住不哭,勉强地笑着。
面对不幸的命运,兰姨娘没有沉沦堕落,反而是一直地抗争着。
就像前几天,她忍受不了施家的虐待,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
兰姨娘的人生,就像路遥在《平凡的天下》中所写的: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
但每每是在无数的痛楚中,在重重抵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人生实苦,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至暗的路,充满了荆棘与胆怯。
但如履薄冰的日子,每每能引发出内心的能量,授予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斗志。
别低估自己的心力与斗志,迎难而上,苦难终极会随风而逝。
到英子家时,兰姨娘不过25岁,娉娉婷婷,笑语嫣然。她的温存与细致,俘获了英子父亲的心。
但她复苏地意识到,再委身林家,会伤了所有人的心,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以是,当英子撮合她和进步青年德先时,兰姨娘欣然接管。
她的思想不断进步,摆脱了身份的束缚,更加激情亲切地投入生活。
她不要再当旧社会的“兰姨娘”,她要成为德先口中敢向恶势力反抗的“密斯黄”。
如今的“密斯黄”,摘下了麻花髻上的茉莉花,剪了齐耳短发,举手投足间自傲地像个女学生。
末了,她随德先远赴上海,去追求她应有的幸福。
三毛曾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个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实苦,别低估自己对抗苦难的潜能,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到达彼岸。
03 世事无常,别主动退场。
搬来北京的这两年,英子先是送走了秀贞,后又告别了兰姨娘。
这些“离去”让她怏怏不乐,但年幼的她尚且不知,漫漫人生路上,还有一道坎儿难过,那便是“无常”。
等英子亲历了宋妈的事儿,她才恍然明白: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你永久不知道来日诰日和意外哪个先来。
宋妈,起初是英子四弟的奶妈,后来成了林家的佣人。
她心地慈善,待人宽厚,对林家的孩子视如己出,也一贯想念着自己的一双儿女。
来林家四五年的光景里,她只能向来要钱的丈夫打听孩子们的近况。
宋妈的丈夫,是个吊儿郎当的
英子最看不起这种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黄板儿牙”。
这天,“黄板儿牙”驾着驴车又来要钱,宋妈想随着他一起回去看看孩子们,“黄板儿牙”才支支吾吾地说了实情。
原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去世了;而小女儿,也被“黄板儿牙”卖给了一个赶车的。
这对儿女,是宋妈心里的希望,她没日没夜地做活,也全是为了这俩孩子。
可是,好好的两个孩子,就在“黄板儿牙”的只言片语中,不复存在了。
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写道:
遗憾是常常的,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无常变幻。
世事无常,死活难测,这是谁也不想触碰的事实,但也是躲不过去的宿命。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面对无常,我们能做的,只有随遇而安,重整旗鼓。
宋妈摊在床上哭了几天后,就像往常一样做活儿,还是那么勤勤恳恳,竭尽全力。
她照样替四个孩子打水沐浴,给每个娃娃摸痱子粉,摇着扇子哄他们入睡。
只是,她做活儿的时候不再哼着小曲儿,而是苦处重重地皱着眉头。
不久后,英子妈做主,让宋妈随着“黄板儿牙”回家,再要个孩子。
英子妈鼓励她,过去的都过去了,人得向前看。还叮嘱她,等生了再抱着孩子一起回来。
一个作家曾说:“真正的幸运在等待有资格享受的人。”
想得到幸运之神的青睐,就要在恶运来临时,给自己一份坚守的定力,一份悲哀过后连续前行的勇气。
面对苦难,别主动退场,幸运才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04
岁月溜走了,英子也终年夜了,但往事余韵悠悠,充满感悟的回顾不会消散。
冬日暖阳下,驼铃声渐行渐远,林海音握着笔,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心灵里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些她思念的人、感怀的事,随着《城南往事》的刊印,一次次抖擞新生,点醒了无数人。
他们的故事见告我们:
爱情很美好,但任何感情都应留有退路,不高估任何一种关系,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生活很美好,但条件是我们收受接管了人生的“苦涩”,并有勇气靠自己把“苦”化为“甜”;
人生很美好,纵然无常是人生的常态,但只要保持淡定,不主动退场,总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银魂》中有句话说得好:“真正倔强的人,都怀揣着痛楚和悲哀,带着它们笑着前行。”
作者:瑾山月
来源: 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