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横镇东马村落杨林里村落民陈献堂虽已去世30年之久,但其下一代艰巨奋斗、相亲相爱的故事在当地仍小有名气。
近日,在古稀老人陈明洲(陈献堂三儿子)的带领下,陈献堂后裔四代同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根问祖活动。“不仅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也圆了我多年来家人团圆的心愿。”陈明洲说。
“树聚杨林秋意浓,寻根四代喜相逢。五爷畅叙当年事,吊唁陈公承祖风。”陈明洲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家人团圆的喜悦之情。
艰巨奋斗,子女各有出息
陈献堂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8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难以坚持生存,忍痛将他送到箬横镇坭城村落的一户富人家里当放牛娃。陈献堂为人诚笃,勤恳又肯吃苦,一起做长工的朱克宝将女儿朱姐许配给了他。陈献堂27岁那年,与朱姐结婚,育有四子一女。陈献堂主外,朱姐主内,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很幸福。
夫妻俩吃苦刻苦,在一户富人家做长工时,看到雇主孩子们都上学识字,意识到读书才是自家孩子的出路。于是,他们将辛劳赚来的钱都供孩子们上学,并教诲他们做人要老实善良、脚踏实地。陈献堂认为,一个人不论出身和背景,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在他的教诲下,儿女们各有各的出息。
宗子陈夏生出生于1931年,品学兼优的他考上温岭简师,曾担当箬横白峰晋岙里小学教导主任、校长,育有四子。二子陈继明从医,曾在黄岩横街医院当过年夜夫和院长,后来任我市第四公民医院院长、党支部布告兼卫生局党组成员,育有两儿一女。长女彩清出生于1940年,丈夫是军人,后来随军在萧山化建公司上班,现夫妻已亡故。
1941年,陈献堂在岳父的帮助下,从殿后迁至杨林里,买了一间两层木构造房屋,后又买了一亩水田,从此建家立业。1942年,他的三子陈明洲出生。陈明洲毕业于温岭师范普师科,当过小学西席、中学西席,曾担当乌沙公社、山前公社(今箬横镇)党委委员,新河区中央小学校长、党支部布告,市总工会教诲工会专职干部等职务。
1948年,陈献堂与朱姐生第四子。同年8月,朱姐病故,陈献堂独自一人,难以抚养。无奈之下,经人先容,陈献堂将其送到石塘的一户人家抚养,取名张文德。1950年6月,陈献堂续娶朱妹为妻,朱妹与前夫有一个女儿,名叫吴领娇,后改名为陈领娇。领娇是具有高等职称的小学西席,后与陈明洲结为夫妻,可谓亲上加亲,两人育有两儿一女。1951年,陈献堂与朱妹生了一对龙凤胎:男的叫陈明德,育有两个儿子;女的叫陈娇妹,嫁给殿后朱寿富为妻。
如今,陈夏生已经86岁,陈继明85岁,就连陈明洲也已76岁,有了曾孙。陈家四世同堂,人丁茂盛,共有95人。
相亲相爱,教导下一代做有用之人
陈献堂在世时,时常教诲子女们要相亲相爱。在那个日子清苦的年代,他的儿子们相互扶持。“哥哥和嫂嫂都是西席,我上学时就住在他们家里,学费也是他们帮我付的。”陈明洲很戴德大哥一家对他的照顾,贰心里也一贯想着帮助自家的兄弟姐妹们。
张文德没读过什么书,靠做石匠坚持生存,生活比较艰巨。1972年,陈明洲与张文德相认。在新河中央小学当校永劫,陈明洲把张文德的儿子张启翔带在身边照顾,经由精心栽培,张启翔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医院事情,现在是一名化验师。后来,陈明洲又把自己在太平街道西门外造的两间通天三层楼低价卖给张文德,可见兄弟情深。
对同父异母的弟弟陈明德,陈明洲也是照顾有加。陈明洲将他的两个儿子带到温岭,找了修摩托车和补轮胎的事情。现在,兄弟二人均已自己开店,买卖很好。
陈明洲妹妹陈娇妹的独子朱林军因小血管分裂病情垂危,陈明洲和兄弟及孙子辈们出钱的出钱,着力的着力,帮他凑足手术费渡过难关。朱林军病愈后,买了一艘运输船,做起了运输的买卖。后来,朱林军突发重病去世,欠下巨额债务。陈氏家族,以陈夏生、陈继明、陈明洲等五房牵头,加上亲戚帮忙,大家同心协力凑钱,帮他还债。这件事在当地成为一大嘉话。
除了相亲相爱,他们还秉承陈献堂的教诲理念,教导下一代做有用之人。后代当中,有西席,有年夜夫,还有从商的,一个个都挺有出息。
不忘根本,古稀之年编写《陈氏春秋》
陈明洲是《温岭教诲志》的编辑,文笔不错。退休后,贰心系家族,总想着为这个大家庭做点什么。后来,他的同事陈人斋先生长西席编写了《云浦陈氏》,记录的是该村落陈氏子孙的家谱和故事。“我想为自己家写一本书,记录从父亲那代开始的故事,这本书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兄弟各房后裔理解家史,并把各房的家谱续写下去。”有了这个念想往后,陈明洲酝酿了好几年,于2017年12月提笔写书。
《陈氏春秋》共有7章节,80页,不仅有陈氏家庭的渊源,还有陈献堂搬家和娶妻生子、教子成才的故事。“书里部分节选了《云浦陈氏》的内容,个中还包括我的个人拍照诗集,更多的是我们家的故事和家训。”陈明洲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一定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我父母亲开始,我们家就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看重亲情,严于教子。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后代继续和发扬这个优秀传统。”
10月5日,陈明洲一家开展寻根问祖活动,陈明洲给子弟们每人都送了一本。
四代同堂,弘扬家风正能量
提及这次寻根问祖活动,也是有起源的。陈夏生的儿子江方华是原贯庄乡小学校长,今年61岁,已从横湖小学退休。“父亲中风好几年了,我知道他最大的心愿是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再看看。”江方华说,假如把他的兄弟及其后代都叫上,来个家庭大团圆,父亲肯定会很愉快。一个多月前,江方华将这个想法见告了陈明洲,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江方华卖力联系人,陈明洲一起帮忙预备干系事宜。当天,陈献堂5个儿子的后裔共50多人集中在箬横镇东马村落杨林里。
“这是一次大家庭的聚会,为了表达对曾祖父的怀念,活动很有仪式感。父亲行动不便,但也来到了现场。”江方华卖力主持活动。
陈继明先讲述了家史。“父亲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勤恳简朴、艰巨创业,希望下一代要秉承家风,做新时期有用之人。”接着,陈明洲宣读《陈氏家训》,其内容是:“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去世丧邻里合作;无惰农业,无习博弈,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欺贫。行让路,耕让畔,斑白者不提挈,则为礼仪之俗矣。”陈明洲在台上领读时,台下情不自禁地跟读,场面十分动人。
“《陈氏家训》是北宋时拟制的,直到当代仍旧沿用。我父亲在世时,很看重这个家训,处处以家训为准则。”陈明洲说,希望后代们能熟记这些家训,并以家训哀求自己。
陈俊豪是陈夏生的长孙,也是全体陈氏家族的长孙。“这次活动很故意义,我总算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这让我特殊有家庭义务感。回家后,我会教儿子背《陈氏家训》,也会把《陈氏春秋》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陈俊豪说,他会把家族的故事和家风的正能量见告下一代,希望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同时,陈俊豪也组建了家族微信群,虽然大家各有各的奇迹和家庭,但希望平时能多加联系,相互帮助,把上一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家人手里捧着《陈氏春秋》一书,在原来的旧址合影,定格下这幸福的团圆瞬间。
良好家风,涵养文明风尚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精良传统。古人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因良好家风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列举。宋朝姚氏在其子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后来岳飞随副元帅宗泽上沙场,多次打败金军,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期发生多大变革,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革,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培植,看重家庭、看重家教、看重家风。”习近平总布告曾谆谆教诲。
著名作家老舍师长西席也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情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诲。”这种生命的教诲,奠定了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坐标,起到终生的浸染。可见,好的家风犹如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家风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孩子的品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小时候,父母亲就时常教导我,做人要大公至正,乐于助人,兄弟间要相亲相爱。”陈明洲和他的兄弟们将“相亲相爱”的家风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后代。
好的家风须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翻开《陈氏春秋》,家训7条,是北宋时就曾拟定的,箬横镇云浦陈氏子孙们以此为家教准则,并沿用到现在。
熏陶和感化是家风传承的最紧张办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效虽慢,但一旦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将成难堪以动摇的态度和坚不可摧的意志。因此,端正家风,在清明节、春节等节点,结合传统节日应时强调家风的主要性,使家风培植成为常态,不失落为一种可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