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159字,阅读约需8分钟
▲2月28日下午,章丘西营村落的一个厂房里,铁匠们正在打制铁锅。新京报王佳慧 摄
新京报王佳慧 编辑 胡杰 校正 陆爱英
一口普通的铁锅溘然火了。
2月19日晚上,《舌尖上的中国(三)》的一期节目里讲述了山东章丘铁匠师傅传代打锅的故事。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度高温冶炼,36000次捶打……”讲授词用各种数字描述了手工制锅的匠心独运。
随着节目的播出,章丘制锅业和制锅匠人们,惊惶失措线卷入了一场迄今仍未降温的市场狂热中。
在节目中出镜的83岁王立芳老人和儿子王玉海所在的铁锅厂里,库存两千余口铁锅全部售空,线上线下上万张订单纷至沓来,线上销量同比增长近6000倍。为避免打扰,王立芳、王玉海被“保护了起来”,不再打锅也不见任何陌生人。
章丘相公镇的省级非遗传人铁匠牛祺圣,一周内接待了近千人次,订单排到了2019年3月。
在章丘,只要能够手工做锅的铁匠做坊,都被各地买锅人“惠顾”,却一锅难求。
章丘铁锅市场行情快速走俏,一口锅的价格被标到上千元。与此同时,一些流言也甚嚣尘上,比如在利益面前,打锅人在相互排斥,贩子在搬弄是非。而在一些章丘本地人看来,一口锅动辄上千也太过“离谱”了。
对当地政府来说,面对章丘铁锅大涨的有名度,制订行业标准,规范章丘铁锅市场,让章丘铁锅实现品牌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宗师”铁锅,1299元一把
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山东章丘龙山镇102省道北侧的一处厂房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
这是因《舌尖上的中国(三)》走红的章丘某铁锅生产工厂。不久前,它欢迎过相继而来的媒体、慕名买锅人、参不雅观者,之后又紧锁大门。
一开一闭背后,是章丘铁锅走红后态势的悄然变革。
当日下午3时许,封闭多日的大门因运输所需,打开了。看到外来者,厂内事情职员紧走几步,声明“不让参不雅观,假如让你进,罚我100块钱。”
▲3月1日下午,走红的章丘某铁锅生产工厂因一时运输所需打开了大门。这里连续多天,铁门紧闭,禁止统统参不雅观。
从微开的厂房门,可以看到30多位打锅人坐小板凳、戴口罩、手拿锤子反复敲打着铁锅毛胚。
在《舌尖三》中出镜的打锅铁匠王立芳和儿子王玉海并不在内。“现在王玉海,他的老婆,他的父亲全都保护起来了,一点儿活不干。”厂内事情职员阐明。
王玉海儿子王庆飞(音)则在电话中回应:“我爸很好,没什么事。”
距章丘工厂50多公里外的济南市中央的铁锅手工体验店,已无一锅可得。
节目热播让库存的两千余口铁锅全部售空,线上线下上万张订单纷至沓来。工厂卖力人刘紫木曾先容,北京、江苏、广东、山东等各地消费者争相“抢锅”,网店销量同比增长近6000倍。线上旗舰店铁锅、勺子、菜刀等铁质产品全部下架。网站页面发货关照称,目前订单已经严重超过师傅们生产能力,为了不导致后期产品大量订单积压,店内对所有产品暂时做了下架处理。
该厂的线下体验店位于济南市宽厚里景区,3月1日上午11点,当地一家电视媒体的事情职员在店内取景拍摄。
店内厨师把着一口5斤重的铁锅,进行宣扬:“就比如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用我们的锅给您现做,一样的材料,炒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
王玉海做的一把锅,挂在墙上第一次序的位置,阁下标注着“宗师”二字。锅被卖到1299元一把,早已断货。
事情职员表示,宗师的锅,怕是两年往后也订不到了。
▲济南宽厚里某铁锅体验店里,王玉海打制的锅被叫做“宗师”系列锅,挂在墙上第一次序位置展示。
72岁的铁匠牛祺圣是省级非遗传人。他精于铁质工艺品,能用古稀之年颤颤巍巍的手,打出一株精美的铁牡丹。
各地远来的人,哀求这位因做铁制工艺品有名的老人打一口铁锅。
一周内,他和儿子牛大伟接待了近千号人,现在铁锅的订单已经排到2019年3月。加牛大伟微信的人,手机连翻动几页都翻不完。朋友跟他讲,“大伟,朋友情意深不深,全在这口锅了。”“你上我家来别拿东西,背着一口锅就行了。”有人买走了末了几口半成品,有人乐意排队等一年,有人求他走个后门想给出国的儿子带一口,还有人抬着某领导头衔要锅。
牛祺圣也自觉不堪其扰。刚送走一拨察看的领导,牛祺圣背靠着椅子,自己念叨着“这便是一阵风,一阵风,肯定的。那俩锅有啥好追的?”
这些年,原来主打农具、刀具的牛祺圣向铁匠手工艺品转型,打出铁磨、铁水井、铁碾子、铁牡丹……2009年,“章丘铁匠”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祺圣把牌匾摆在自家客厅里。
让牛祺圣尴尬又无奈的是,真正把自家门槛踏遍的,是因技艺哀求并不算高的铁锅。
“没见过这样子的,这是哪股子风?有点儿魔幻了。”牛祺圣说,“什么东西值什么价,我还是要主做铁质手工艺品,这是真正的技艺传承与艺术的结合。”打心眼里,他希望买锅的人能理智些。
▲省级非遗传人牛祺圣家里,贴着他引以为豪的铁质手工工艺品照片。铁锅爆红后,各地买锅人求他打口锅。
互助伙伴,撕破了脸
章丘铁锅爆红后,王立芳、王玉海一贯未露面,在他们所属的章丘砚池村落,一些村落民却在为另一户铁匠聂荫江叫起了不平。
砚池村落村落支部布告张尊坤回顾,去年夏天,《舌尖三》导演和荷兰拍照师通过政府找到他们村落,“导演都用羊毫在本上记条记,我们见了几面,是我亲自把舌尖导演带到聂荫江的厂子里拍摄的。”
张尊坤和聂荫江的儿子聂震说,他们当时都以为,导演们主拍的是聂家。聂震把当时关系尚良好的互助伙伴刘紫木带来了,见了导演。
聂震说,刘紫木自己开了工厂,发卖铁锅。聂荫江以家庭手事情坊式生产,并与刘紫木互助多年,为其供货。
“末了不知道为什么,舌尖就到刘紫木那边拍摄了。到后来刘紫木说我们上不了节目了,也别想太多,好好干活儿吧。”直到看到舌尖宣扬海报上王立芳、王玉海家的照片,聂震心里有些难熬痛苦,“现在我也一集也没看,刘紫木这是卸磨杀驴。”(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新京报多次联系刘紫木,他均谢绝接管采访,并再三言明:除中心媒体与省、市领导领来的人,别的一概不见。
而刘紫木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当初《舌尖三》剧组寻遍了章丘打铁的老师傅,末了才找到了王玉海一家。为了合营剧组拍摄,他们在工厂外找到了一间弃用已久的传统铁匠铺,安排师傅在那里打铁,为了展现传统的打铁技艺,还烧起了好久不见的热炉灶。
聂家与王家是砚池村落现在仅有的两家打锅人。在砚池村落里,险些每问一个村落民,都可以道出两家的渊源:王家先辈王立源是全村落人公认的打锅铁匠,手艺极好。他的打铁锅经历曾被列进官方1988年出版的《章丘文史》一书中。
如今,王立源早已去世,他的堂弟王立芳成了村落里打锅的最老者。年过六十的聂荫江自幼师从王立源,聂家以家族式手事情坊打锅。王立芳的儿子,52岁的王玉海曾多年在聂家作坊里做活打锅。
《舌尖三》播出后,当地有传言称,聂家眼红王玉海手艺好,收入高,且因《舌尖三》走红而产生妒忌,不断电话骚扰辱骂,乃至上门叫骂。
对付聂王两家反面的传言,2月28日下午,章丘西营村落聂家租的打锅厂房里,聂荫江坐在小马扎上,打磨着锅胚。“俺和海海一点儿抵牾没有!
”
“前几天一中午,王玉海到我们厂子来和我父亲阐明,说他从来没有讲过我们骚扰辱骂过他。他当我们的面给除刘紫木之外的另一个合资人打电话,对方也说不知道怎么就传成了我们两家有了抵牾。”聂震举例称,年前尾月,父亲聂荫江还去给王家老爷子王立芳贺寿;大年初一,自己和王玉海的儿子在一起用饭,“两家人多少年的关系了”。
▲3月1日,聂震(右)在厂房里打磨锅具。
王玉海的儿子王庆飞在电话中对回应:“我们两家挺好,都是给别人打工的,我们能有啥事儿。”
而聂家与刘紫木两方,在章丘铁锅爆红后则彻底撕破脸,各走各的路。原来聂荫江和刘紫木签了条约,今年年底才到期。
砚池村落的村落民回顾,聂荫江曾对他们说:“终于挣(脱)出来自己单干了。”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一个炒勺(铁锅),至于这样么?”
对付溘然爆红的章丘铁锅,一些当地人也是一头雾水。
“铁锅是今年才兴起来的,章丘人都不知道!
之前哪有听过啥章丘铁锅?”
“我在章丘活了50多年都没听过章丘铁锅。”
当地人大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口本钱价不过几十块钱的铁锅,能卖到这么贵,且供不应求?
砚池村落村落民们在拆迁后的安置房里,拨弄动手边的打算器:“前两年,一斤铁几块钱,便是打口5斤的锅,再加上手工费,我们50、60块钱就能问王玉海买一口。”
家里曾做过打铁买卖的,更不买账。“随便一口锅就300多块钱,给我我也不要。还有花一两千买的,那不是有病吗?”
▲章丘龙山镇厂房东侧生产车间里,30多位师傅正在打铁锅。
史料记载,山东章丘煤炭资源丰富,冶铁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时,东平陵(今章丘境内)即成为冶铁重地。唐代时,章丘的采矿、冶铁、铸造、锻打均发展到相称水平。
从古时,章丘铁匠们闯口外(内蒙古),云游四方,到几十年前当代铁匠们“过了年,打铁上北走过了秋,打了铁回家”,章丘铁匠之绅士传甚广。当地人称铁匠是“打跑铁”——赶着走、赶着跑,铁匠铺是流动的,一个村落打个十天半月铁具,再换一地儿。
多位曾经打铁的师傅向先容,二十多年前,一个掌钳打铁的老师傅,顶得上法兰盘厂的老板挣得多,一个顶好的手艺师傅一年10万元都招不起来。老板们年前就得找年夜大好人,“只要大师傅能来,还没干活儿就给三四万奖金,不然春节都过不踏实。”家庭作坊式、工厂式生产,一度撑起了章丘经济。
如今,在章丘乐意学打铁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又脏又累,2000年旁边行情就不好了,利润压得很低,出去打工赚的钱不比这个少。”牛祺圣对说。
可谁都无法否认,章丘铁锅在有名度与关注度上,已经超过了章丘铁匠和他们的其他技艺。
有网友评论,章丘铁锅的宣扬不过是利用人们对付某一专业领域的不理解,把极其随意马虎做到的工艺,用手工的、传统的、“匠心”的词汇包装一下而已。彷佛如今凡是用人工做出来的,听起来都显得比工业化流水线产品高等。
曾做过铁匠的村落民质疑宣扬片里36000锤是浮夸后的数字“一口锅36000锤,一个人一天打2-3口锅,他不吃不喝不睡一天能敲完这么多锤么?”
砚池村落村落支部布告张尊坤见告,他已经联系好了状师准备起诉刘紫木一方,“他们打着章丘砚池的旗号挣钱,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家当,是村落里的家当。本来是共赢的事情,你搞发卖不要紧,村落里出产品咱们强强联合。他这么一弄,败坏了章丘名声,我们绝对不容忍。”
张尊坤说,他已经得到区里领导指示,“这是章丘和砚池的传统文化,我们政府将全力以赴,从资金到宣扬各个方面大力支持,要把砚池的家当传承下去。”
面对章丘铁锅大涨的有名度,济南市章丘区市场监管局局长高伟在接管央视《新闻1+1》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通过制订行业的质量标准,明确铁锅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打铁时候温度等标准,成立行业协会,让他们抱团发展。规范章丘铁锅市场,让章丘铁锅实现品牌化”。
流言纷争与铁锅市场的猖獗,已经沦为当地人街巷间的碎语与饭桌上的谈资。砚池村落的老人抽口7块钱一包的烟,慢悠悠地说:“一个炒勺(铁锅),至于这样么?”
值班编辑:一鸣 张一对儿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利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