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顺应当时形势,改组拆分成立了“天马”“海燕”、“江南”三个电影制片厂。
江南厂开篇的第一部电影,便是由艾明之编剧、陶金导演的《护士日记》。
这部影片之以是多年后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便是由王丹凤扮演的那个年轻俊秀、积极向上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崭新银幕形象。

《护士日记》紧张是讲述青年女护士简素华为了服从国家培植须要,毅然离开上海,奔赴祖国边陲参加工业培植的故事。
自从王丹凤拍摄电影以来,还从未扮演过这类新中国新女性的角色。
这是一个性情爽朗、激情亲切旷达、不畏艰巨、生活在时期激流里的新型青年女性。

从小就会的儿歌小燕子背后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休闲娱乐

《护士日记》电影海报

影片描写的是王丹凤扮演的女护士简素华从护士学校毕业往后,不顾未婚夫沈浩如的强烈反对,来到塞北边陲的包头工地为培植钢铁厂的工人们悉心做事。
在艰巨的事情环境中,简素华终极和自己的未婚夫因思想涌现强烈的不合而分离,她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事情态度,终极赢得了工区主任高昌平的爱情。

这部黑白故事影片由能演善导的著名演员陶金执导,影片中处处流露和展现的那种昂扬上进的主人翁精神,明显跳动着时期的脉搏,突出显露出当时政治环境所哀求的电影主题。
影片中的另一个特色,那就在个中适当加入了抒怀化的爱情点缀,这是在当时统统强化政治要素、淡化芑术特点的非常期间,最难堪能名贵的一点。

影片中,为了表现女护士简素华慈母般地哄着高昌平的女儿入睡时轻声哼唱的摇篮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歌词里的“小燕子”所表现和比喻的也正是像简素华这样一代有志的青年女护士。
这首插曲是导演陶金为了从生活真实出发,符合护士身份,主动提出让王丹凤自己亲自演唱。
电影中,王丹凤手里抱着小孩,哼唱《小燕子》的环境,成为1950年代中国日常生活中温情一壁的影像表达。

影片公映往后,凡是看过电影的不雅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嘴里哼几句,收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这首歌是怎么当选中到电影里的?

这首歌出身于1956年,王路作词,王云阶作曲,歌曲中关于“穿花衣”的憧憬,关于“俏丽春天”的承诺,无疑是令人着迷的。
比起后来“那十年”期间抽象、生硬,乃至杀气腾腾的童谣来,这首童谣显示了某种程度上的温顺、可亲的气质。
这可能是这首童谣得以流传久远的缘故原由之一。
也正由于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温情主义方向,它在“那十年”期间基本上被禁止了。
在“那十年”的意识形态标准下,温情主义属于小资情调,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表示。

在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培植问题的电影里,很突兀地涌现了这么一首童谣,其影响乃至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这本便是一个出乎猜想的事情。
电影主创职员选择这首歌做插曲,恐怕不但是为了哄哄小孩子而已。
歌曲的第二段歌词揭开了这个秘密——

小燕子,见告你,今年这里更俏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第二段歌词随意马虎被忽略,乃至很少有人把稳到这段歌词存在,但这是真的。
“工厂”、“机器”,跟穿花衣裳的“小燕子”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异的美学图景。
美艳的王丹凤便是这样一只革命的“燕子”。

据作曲人之一的王云阶回顾,在1956年冬天和1957年春天相交替的时节,他接管了为影片《护士日记》作曲的任务,冒着风雪和寒冷去到后套平原的包头市。
当时,包头市钢铁联合企业还刚刚在兴建,“满地用粉线画着包钢的宏伟培植方案的图画,正在从俏丽的空想的平面图画向俏丽的现实的立体培植转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不平静的心情下,王云阶从歌词选辑里选了王路写的《小燕子》,把词中的“穿黑衣”改为“穿花衣”,又添了一段歌词。
同时,根据他在内蒙学到的民歌的腔调谱了曲。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大会

童谣《小燕子》虽然宣扬了俏丽景不雅观,但奉劝人们来到这些地方,并非约请人们来不雅观光。
只管不雅观光可以大大地拉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景不雅观经济学”理念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涌现。
在这首歌里事物“更俏丽”的是“盖起了大工厂”和“装上了新机器”,并用“燕子定居”这种拟人化的手段,鼓励人们来这里定居。

哪知,便是这首《小燕子》,在“那十年”里,在抒怀歌曲谈论中有人说是“黄色”的。

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为了澄清问题,特地组织了一个小组,调查研究了有辩论的几首抒怀歌曲。
结论认为《小燕子》的歌词、旋律、伴奏都不是黄色的。
只管如此, 仍不能办理问题。

1961年,作曲家马可同道在《中国青年》上揭橥了题为《让音乐生活更生动起来吧》的文章,指出:

“比方说,有这么一类歌曲,只要有人说它与黄色歌曲有某种瓜葛,不经由好好剖析研究,立时就排斥在我们音乐生活之外,象《小燕子》、《九九艳阳天》便是。
《小燕子》这首歌,无论从词上或曲调上看, 都是康健、活泼的,怎么能说是黄色或近乎黄色的呢?有人说这是由于演员唱得有些“嗲气”。
有些“嗲气”是不是即是黄色,这是值得研究的。
但即令一首歌曲在演唱上有某种缺陷,为什么不可以由别的演唱家做更多的创造考试测验呢?”马可的文章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
但也无济于事,不能改变某些人的成见。

《小燕子》受到误解的时候,王丹凤同道也随着受牵连。
王云阶也因作曲而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那十年”过去之后,到了70年代末,《小燕子》并被一些中、小学音乐西席编人了他们的教材。
还有一些刊物和儿童、青少年的歌曲集也转载了。

值得玩味的是,歌曲里的第一句话,“穿花衣”这个词组在1950年代并不是一个大略的词,它有着分外的含义,乃至是那个年份的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
这一点也跟政府号召有关。
在这个年份,政府溘然发出号召“大家都穿花衣裳”的号召。
一韶光,大街上到处可见穿花花绿绿外衣的孩子和同样花花绿绿“布拉吉”的妇女。
这一点,跟人们常日以是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蓝蚂蚁”衣饰印象大相径庭。
祖国看上去就像是一座春天的花园。
在此前后所拍摄的电影《祖国的花朵》,便是对这一国家主义美学计策的最好诠释。

50年代的布拉吉花裙子

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间,曾经有苏联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看到大街上中国民众色彩单调的服装,便发议论说:该当让公民都穿花衣裳,这样才可以表示社会主义大国公民的幸福的生活水平。
可是,当时的中国纺织工业生产水平有限,花布生产远远不能知足这个遍及“花衣裳”的须要。
而苏联“老大哥”早就看出了这一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他们的仓库里恰好有大量积压的花布,完备可以出口中国。
苏联的操持经济乃至连中国的需求都纳入操持中了。
于是,“大家都穿花衣裳”的号召就提出来了,哀求公众年夜众尽可能买“苏联大花布”做衣服。

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原来穿着“黑衣”的小燕子也成了“穿花衣”。
而随着这首歌在80年代的重新复苏,我们这一代的童年也在这首歌中度过。

怎么样,就这么一首大略的童谣,背后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
它串起了包钢这样的工业背景,“那十年”里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乃至还包括了当大家们穿衣的时尚背景。

实在,不仅仅是《小燕子》这一首童谣,如果你仔细咂摸咂摸会创造,童年里的很多童谣都有这样那样的时期烙印。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再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在那个年代,童谣不仅仅是歌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路子。

参考资料:《风华绝代:王丹凤画传》 刘澍,马复兴;《论电影音乐》王云阶;《童谣与社会主义的花衣裳》张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不苟言笑说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