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燕子出自这里
小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俏丽……”提起童谣《小燕子》,险些所有人都会唱出几句。但是,你知道吗?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陪伴几代人度过童年的童谣,却与内蒙古包头钢铁集团有着很深的渊源。 包头钢铁集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培植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增援包钢培植开始,8万多名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留下浩瀚心手相连、志同志合的故事。5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题调研组来到包钢集团,重温“同心协力建包钢”的激情岁月,感悟民族联络进步的生动实践。 “童谣《小燕子》因此‘同心协力建包钢’为背景的老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在包钢集团“同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讲解员对调研组说,《护士日记》片中“北方培植工地”指的正是当时风起云涌培植中的包钢。在插曲《小燕子》的第二段也能看到包钢的身影:“小燕子见告你,今年这里更俏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据先容,《小燕子》的歌词是作者王路于1955年创作。后来,王路师长西席与北京音乐家王云阶将其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当时,包钢刚刚兴建,王云阶正在这里体验生活,他结合自己的切身感想熏染和学到的当地民歌曲调,完成了歌曲的初稿。”讲解员说,为了与电影情节衔接,又添加了“小燕子,见告你,今年这里更俏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的新词。 “这是此行最大收成之一。”从展陈馆出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孙学玉愉快地说,“童谣《小燕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歌词写得自然朴实,以前一贯认为它只是大略地描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神往和热爱。没想到,它竟出自包钢,是对培植包钢的情绪记录。通过这次学习,不仅理解了歌词的含义,而且对‘同心协力建包钢’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每个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每个时期都有雕刻印迹的主题曲。”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表示,除了《小燕子》之外,《草原晨曲》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两首歌曲也与包钢有关系。“1959年上映的电影《草原晨曲》中有包钢初建和新中国第一代牧民变身工人的桥段。而它的作者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便是8万培植包钢大军的一员。其同名主题曲更是广为传唱,一度成为全国多地火车开动时的旋律。《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则描述的是包钢建成后的情景。它的歌词中‘亲爱的汉族兄弟汉族兄弟哟,和我们并肩培植哟,在那些野草滩上野草滩上哟,盖起了多少厂房哟……’是对各族公民同心协力培植包钢的生动描述。可以说,包钢的培植发展史,便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科书。” “这些经典歌曲经久弥新,现在听着依然非常亲切,让人振奋,生动展现出经典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满洲里市政协主席凌云表示,这些经典作品在反响各族群众新生活、构建时期文化精神、促进民族联络方面发挥了主要浸染。“我们应该加大对民族联络和蔼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广扶持力度,组织履行民族和谐题材文艺创作工程,讲好民族联络进步好故事。” “60多年前‘同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播下了民族联络进步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在祖国北疆长成了参天算夜树。”调研组表示,重温历史,再讲佳话,是为了让民族联络之花更加残酷,让民族联络之歌更加洪亮。 :孙金诚 笔墨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