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胥铁路修理厂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十名工人和几间简陋的厂房,有十几台小型机床,个中大部分为手摇机床,另有几台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机床,这在当时是最前辈的了。
翻砂场只有一个小化铁炉,打铁房和补锅房的工具仅有古老的大锤和手拉风箱。
工厂专为唐胥铁路修造煤车,煤车每辆可装煤12吨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唐山城市成长史 第七集 唐胥铁路修理厂  第1张

建厂不久,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工人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
这是唐胥铁路修理厂建厂后的第一个精品,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台机车是修理厂工人根据英国工程师金达的几份图纸、利用开矿机器的旧废锅炉和其他废旧材料改造而成的。
实在,早在1880年冬唐胥铁路正在培植的时候,唐山工人和工程师金达就已悄悄地动手设计制造这台机车。
机车利用的是可以弄到的废旧材料:锅炉取自一轻型卷扬机,车轮是当旧铁买进的,而车架则用槽铁所制,取自唐山矿一号井竖井井架。
造价共计鹰洋520元,大约合70至80英镑,包括人工和所有的旧料在内。

在制造这台机车时,工人们战胜了许多困难。
由于机床太小,车轮无法加工,工人们就将车床进行改造,加高了床头和刀架,完成了大车轮的加工。
工人们又用中央架和打吊的方法,完成了勾贝杆这种长件的加工。
锅炉的制作和考验更为困难,当时没有风动工具和水压设备,工人们靠手拉风箱烧钉,用大锤铆钉,完成了锅筒的铆制,又凭手锤和耳听目测,完成了艰巨的锅炉考验。
工厂没有吊车和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土办法搭起起重架,把10吨重的车头组装好。
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工人们便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充分表现了唐山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
这台机车后来存放在北京府右街交通陈设馆前的一条环形道上机车房内。

这台机车以轴式表示为“0-3-0”型,前无导轮,后无从轮,只有3对动轮。
据1959年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资深工程师唐仲谦回顾:“机车高约3米,宽约2.5米,长约5米,重约10吨,牵引能力百余吨,每小时速率约5公里。
”另一说为每小时30公里。
这台机车的布局比较大略,牵引能力也比当代机车小得多,但它的形状靠近当代蒸汽机车。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修理厂园地不敷运用。
1884年,矿局在唐山西马路唐山矿南隔壁,占地40多亩,把唐胥铁路修理厂从胥各庄迁至唐山,并更名为唐山修车厂。
工厂规模有所扩大,设有机器厂、修车场、火车房、翻砂厂等,工人增至五六百名。
有里工和外工之分,里工由工厂直接雇用,人为由工厂直接付给;外工由包工头代为雇用,人为由厂方依照包工条约规定付给包工头,经包工头克扣后,再付给外工。

1886年,唐山修车厂被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实施厂矿分营,从此分开了开平矿务局。
1887年往后,修车厂陆续建起镐车楼、花车房、打铁房、补锅房、锯木场等场房,小型机床达20多台,还添置蒸汽锤、元锯、压刨等设备。
同时,开始从蒸汽动力向电力过渡。
1894年,修车厂安装往来来往蒸汽机带动的40千瓦小型直流发电机1台,用作工厂照明和动力电源,这是唐山第一台发电机。
1896年,津榆铁路总局成立后,工厂收归国有。

随着唐胥铁路的延伸和运行的机车车辆的增加,修车厂的修造任务日益增多,园地狭小的问题又突出出来。
1899年,在铁道南购地34万平方米,另建新厂,因在原厂之南,故俗称“南厂”,直到本日,人们仍习气地把唐山机车车辆厂称作“南厂”。
1903年,该厂迁居,原西马路旧址称为“北厂”,后将北厂转让给开滦矿务局作修理厂。
1907年8月,北京至奉天铁路全线通车,京奉铁路建成,唐山修车厂遂更名为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

这时,唐山制造厂已具备相称规模,近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新厂的紧张举动步伐有总办公楼、锅炉房、锻工场、制炉场、修配厂、车架场、风泵房、货车露天车场、客车迁车台、转车台等场房。
陆续安装巴布克式、柯尼式、兰开夏式锅炉21台,蒸汽动力设备13台,各种机器及装备770台(件)。
1907年,制造厂还自建发电房,安装蒸汽机拖动的小型直流发电机2台,供厂内生产和照明用。

唐山制造厂在建厂当年就开始制造货车,1883年开始制造客车,1889年制造了第一辆客车“銮舆龙车”,专为慈禧太后所用。
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还制造了守车、行李车、公事车等其他车辆。
1900年正式制造机车,是年共制造莫古式蒸汽机车6台。
同时,其产品不仅供应京奉线,而且面向全国其他铁路线。
据1909年清政府邮传部统计的资料显示,当时在京奉路、京张路和京汉路的在用车辆中,有3168辆货车和369辆客车是由唐山制造厂制造的。
制造厂除了制造机车车辆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机车车辆修理任务。

随着工厂的扩建,工人的人数增长很快。
1908年1000余人,1910年2407人,1915年2731人,1921年3060人,1922年3377人,1925年3525人,1945年7499人,1948年4807人。
20世纪的前30年,职工人数呈明显递增趋势,这与工厂的迅速发展相同等。
40年代有明显增长和陡然低落的征象,增长的缘故原由这天本掌握工厂,为其侵华战役做事,致使工厂修造任务日重,用工增加;低落的缘故原由是国民党内战政策,导致工厂经营冷落,用工减少。

1898年10月,为建筑关外铁路,清政府向英国华英公司借款,使京奉铁路的管理权被英国攫取。
1908年后,英国人窃据了京奉铁路机务处长兼唐山制造厂厂务经理、总工程师、督工等主要职务,唐山制造厂的管理权被英国人掌握。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工厂后,更名为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英国人开始陆续返国,到1931年秋全部撤走,从而结束了英国人掌握唐山制造厂长达23年的历史,工厂由中国人管理。
到20世纪30年代初,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在全国铁路系统中,发展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设备最好、技能最精、唯一能修造各种机车、客车和货车的工厂。

1933年“冀东分外化”往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开始操纵唐山制造厂,直至1945年日本屈膝降服佩服。
抗日战役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吸收了唐山制造厂。
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工厂重获新生。

唐山铁路制造厂

本文作者:闫永增

闫永增(1965-),男,河北唐隐士,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紧张从事中国近当代史、唐山地方史的传授教化科研事情。
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揭橥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5部。
参与社会事情,担当中国近当代史料学学会理事、唐山市政协议政咨询委员会委员、唐山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