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公民的城市,公民城市为公民。
老城厢,通过“微更新”,抖擞出新魅力。
豫园街道从俏丽家园、俏丽景区到俏丽街区培植,探索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通过风雅化的事情回应民众关怀,让城市发展惠及公民。

此外,豫园街道党工委因时制宜,发挥党建引领浸染,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关爱随迁子女、打通“一网通办”瓶颈,通过一系列的嵌入式做事,畅通做事群众的末了“一公里”,将党建融入各方面,破解街道难题,回应群众需求,更有力推动社会管理的风雅化与当代化。

豫园街道嵌入式做事通顺最后一公里为幸福加码 汽车知识

老城厢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豫园街道辖区人口密度高,老年居民集中,2018年底户籍老年人口数为35331人,老龄化比例达到39%。
如何走出一条未来三五年迈城厢养老做事的有效路径?

调查中,街道内95%的独居老人表示更乐意在现居地社区养老,83.8%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到养老院或其他养老机构养老。
加上,老城厢地区生活出行便利性高,邻里关系和蔼融洽,大部分的独居老人(77.9%)对社区生活环境表示满意。

面对社区归属感强烈,坚持传统养老不雅观念的老人,豫园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内独居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养老需求为切入口,盘整社区内的房屋存量资源,相继完成了街道综合为老做事中央、合康里睦邻中央、寿宁路睦邻点等公共为老做事场所,在改进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养老做事送到居民的家门口。

个中,街道综合为老做事中央建筑面积约1700平米,设白天照料中央和父老照护之家,日照中央已常态化接管20人;父老照护之家共设床位49个,为老人及其支属供应喘息式的做事。
社区综合为老做事中央设立“养老顾问”,为社区老年居民供应政策做事咨询、养老需求对接等做事。

2019年,随着傅家街65号社区文化活动中央的落成,配套傅家街菜场、社区卫生做事中央、厢邻院便民做事点、老年配餐中央等举动步伐,河南南路以东区域初步形成了10分钟生活做事圈,覆盖光启、学院、四新3个居委会,共计1156名人在户在的老人,老城厢生活的便利性加倍凸显。

此外,在社区卫生做事中央成立黄浦首家“名医事情室”,并将名医资源由社区卫生做事中央向社区家门口的养老做事点辐射,惠及更多的老年居民群众;积极打造老人身边的康健管理员——“聪慧康健小屋”,在社区综合为老做事中央、睦邻中央等处罚别引入9台康健小屋自助体检设备,配备专业志愿者和年夜夫团队,供应代配药做事,形成了全区域覆盖、多点位布局家门口的医养结合做事网络。

截止今年10月尾,家庭年夜夫签约率38.35%;家庭病床2020年建床185张,常住人口建床率5.04‰,居家—社区医养机构—医院三级医疗做事网络基本形成。

群众少跑路,“组合拳”打通“一网通办”瓶颈

随着“全市通办”“一网通办”的深入推进和豫园街道的有力举措,2020年1-8月,社区事务受理做事中央业务受理总量25021件;个中,“全市通办”业务量达到5212件,占受理总量的21%,与去年基本持平;一网通办受理量273件较去年23件大幅提升。

街道做事工具由户籍居民向全市市民的转变,让许多在职职员,只需利用午休韶光,便可在就近的社区事务受理做事中央一次办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效应日趋凸显。

社区事务受理中央“电子亮证”做事

2018年9月,中央在全市首家试点“电子亮证”做事,依托“市民云”APP的社区事务“一网通办”正在大跨步向前迈进。
2020年5月,首家试行“随申码”一站式政务做事。
豫园街道表示,“随申码”既是市民出入社区事务受理做事中央的康健通畅证,也是办事的绿色通畅证,这项创新做事做到了社区办事“一码通”,也广泛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同月,成了黄浦区首家培植一网通办自助做事区的受理中央,高速wifi、触摸式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一应俱全,一网通办超级受理终端设立后更是增加了自办事项,提升了效率和便捷度。

试行“随申码”一站式政务做事

为了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多角度、多方位提升做事质量,丰富做事内涵,受理中央还增设便民“橙绿蓝三通道”:代表无障碍、畅通的绿色通道,温馨、暖心的橙色通道,以及代表和谐、速捷、信赖的蓝色通道。
通过努力打造一个更有温度的受理空间,给予办事市民更加严密和暖心的做事,提升得到感和幸福感。
如今,社区做事中央越来越成为深嵌城市生活的“接地气”做事点。

关爱随迁子女 创新引领“自治经”

对付地处老城厢,外来租户占比高、新上海人多的豫园街道而言,如何让社区中的随迁子女能享有公正而有质量的教诲是一道主要考题。

以辖区内四新社区为例,外来职员占到总人口的60%旁边。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随迁子女因父母事情缘故原由,普遍生活条件较差;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这些随迁子女在其他学生中显得较为敏感,难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情聚可爱里”之学在可爱里

针对这些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2019年起,四新居民区量身定制了“情聚可爱里”居民自治项目,通过对随迁子女在课业辅导、兴趣培养、技能提升、团队互助等方面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凝聚社区外来人群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小小手为社区墙面绘制手绘画

在“小小手为社区墙面绘制手绘画 ”中,15名小朋友通过参与手绘墙面来美化社区环境;在“520”主题系列活动中,18名小朋友手写了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了对父母的戴德;在“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帮手”中,18名青少年们带上自己的家长,一同参加到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军队中来。

随着项目的开展,不仅匆匆进了流动家庭的亲子感情,也让随迁子女学会与差错交往,感知体验差错的支持与关心,学会表达爱,并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陪伴降落随父母到新城市打工就学带来的孤独感,帮助随迁子女较快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促进随迁子女的身心康健发展。

从“流入”到“融入”,在做事凝聚中,流动家庭的居民们逐渐对社区“路转粉”,全体社区的共治细胞也逐渐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