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多少很多多少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想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白居易,就想起了他的这首情诗《花非花》。
往事如梦如幻,象那流云逝去,不可复得。
“诗魔”白居易诗中的那份痴情,那份哀怨,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他所追怀的昔日恋情让人感慨,那是若何的一份缠绵、一份旖旎在他的心中缠绕,久久不能消散呢?

(一)从符离集走出的天才墨客

大历七年(772)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十一岁时,白居易家乡河南新郑发生战役。
为了躲避战乱,白居易跟随母亲举家迁往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
白季庚时任徐州别驾,他决定把家居安置在当时河南道徐州所辖的符离县。
于是,白居易得以在本日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光阴。
从十一岁来此地,到三十三岁离开,他在这里居住生活长达二十二年之久。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白居易是这么写他的初恋 休闲娱乐

符篱镇因北有离山,地产苻草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这一方水土,风光旖旎,地灵人杰,孕育培养了墨客白居易的才情,给了他无尽的诗歌创作源泉,也在他幼小的内心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在这里,白居易深受家庭诗书传统熏陶,他埋首书斋,勤奋攻读,聪明早慧,成为了一位远近有名的青年才俊。

在他十六岁生日之际,他在符离濉古南原,面对充满勃勃活气的春日旷野,触景生情,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至今还被奉为唐诗中的经典。
这首诗让白居易名声大振,连当时的大墨客顾况读到“野草烧不尽,东风吹又生”后,也不得不表示钦佩,不再因瞥见白居易的名字就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改口叹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二)刻骨铭心的初恋

正是在符离,白居易遇上了让他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初恋。
这位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这段美好的恋情开始于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之时。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桓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在墨客心目中,湘灵生得美若天仙,如同一朵清雅高洁的莲花。
白居易、湘灵,一个是谦谦君子,一个是窈窕淑女,天造地设,情投意合,彼此萌生爱意,偷偷开始了“恋爱”。

可惜造化弄人,好事多磨。
古代婚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更何况,两位纯情少男少女之间还隔着门第差别这条巨大的鸿沟。
白居易是官宦子弟,湘灵却出身寒微,在非常讲究门阀制度的唐代,他们的恋爱交往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
以是,当白居易向母亲倾述自己对湘灵的爱慕之情时,得到的是母亲的断然否定,而且武断反对他连续和湘灵来往,活生生要把这对恋人拆散。

白居易、湘灵两人只能偷偷相约。
苦闷、压抑的感情缠绕在两人之间,连短暂的相聚彼此都静寂无言。
见面之时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泣,深害怕惊动了别人。
白居易的一首《潜别离》表达了他痛楚的心声:“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这里既有对两人未来美好生活的神往,也有“不求矢志不移,但求曾经拥有”的断交。

贞元七年(791),白居易二十岁时,父亲白季庚改任襄州(今湖北襄阳)别驾。
白居易跟随父亲到了襄州,随后又按父亲的哀求到长安游学。
离开符离后,白居易常常辗转长安、洛阳、襄阳、浮梁等地,不能回去与心上人见面,但是他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湘灵姑娘。

无论身处何方,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之情如影相随,引发着他的创作灵感。
他接连为湘灵写下了《邻女》《寄湘灵》《感镜》《感秋寄远》《夜雨》等大量情诗。
在长安盘桓一段韶光后,他还不顾父母亲的阻挡,匆忙赶回符离与湘灵相会。

贞元十年(794)五月,白季庚卒于襄阳任所官舍。
白居易奔赴襄阳为父治丧,结束后,返回符离东林草堂家里,为父守丧四年。
久别相逢,白居易得与湘灵互诉衷肠。
这期间的相处,让他们的感情日趋浓郁,双方都起誓相爱永久,不负少年之约。
白居易在《长相思》中说:“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祈求天随人愿,保佑他们能够早结连理,白头偕老。

贞元十六年(800)仲春,二十九岁的白居易终于进士及第,玄月他回到符离家中。
人生最为快意的三大喜事,他已经做到“金榜题名”,就只差“洞房花烛夜”了。
在百口欢聚、庆贺成功之时,白居易正式向母亲提出了娶湘灵为妻的要求。
然而,性情偏狭、固执的母亲,还是断然谢绝了。

白居易不得不外出为官去了,他的心中始终顾虑着符离,始终顾虑着湘灵。
贞元二十年(804)春,白居易按照母亲嘱咐,回符离搬家,百口迁往外地。
此时,白居易三十三岁,湘灵已二十九岁。
离去的时候终于来了,湘灵连夜为白居易赶制了一双“锦表绣为里”的绣花鞋,千针万线寄托着丝丝柔情蜜意,陈说着阵阵相思哀愁。

白居易含泪为湘灵写下了《生离去》:“生离去,生离去,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白发!
”可怜白居易由于常年的辛劳忧虑,心力干瘪,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满头白发。
再见了,我的爱人,执手相看泪眼,两人悲哀的没有言语!

(三)“围城”中不尽的思念

与湘灵离去后,白居易迟迟不谈婚恋,他彷佛在以此作为对母亲的缺点决定的抗议、惩罚。
贵族青年白居易已经化身为标准的“剩男”,这在那个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白居易痴情初恋,堪称“情圣”。
元和三年(808),三十七岁的白居易在母亲以去世相逼之下,被迫与同事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为湘灵留有一席之地。
在他此后的诗作中,依然时时闪现着湘灵的影子。

元和八年(813)仲春白居易回到符离,准备迁出外祖母和小弟的灵柩。
在这里,他末了一次见到了心上人湘灵。
此时,白居易四十二岁,湘灵已经三十八岁,她依然坚守承诺,独身未嫁,苦苦愿望期待着情郎归来。
白居易满怀愧疚,写下一首《逢旧》诗赠湘灵:“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别人怪惆怅,少年离去老相逢。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表朝廷,主见严缉凶手,被朝廷权贵认为是专找麻烦、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人被责怪:白居易的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他却高兴地写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乃至还有人说,白居易由于母亲反对他和湘灵的婚事,三十多岁都还不结婚,并且从此挟恨在心,恶毒地害去世了自己的母亲。
经由调查,白居易的母亲是由于疯病产生发火,坠井而亡。
这些针对白居易的辞吐虽被证明为诋毁,但白居易倒是以受到影响,被朝廷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到了五十三岁那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在沿汴河乘船返回京城长安的途中,他特意在宿州埇桥码头下船,绕道去符离,希望探望湘灵。
此时,湘灵早已离开符离,石沉年夜海,魂牵梦绕的初恋情人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是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
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苦恋总算划上了句号。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州、泗县,与源于山东的泗水合流,并入淮河,是当时主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面对奔驰的河水,白居易想起了第二故乡宿州符离的明月,想起了在那里曾经热恋的湘灵姑娘,他挥笔写下这首小词,多少相思,多少哀怨,都隐含在笔墨之间,让后人逐步去欣赏、去回味。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揭橥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本出版。

推举:

《红楼梦》里王熙凤真的是王夫人的心腹?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恋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好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