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大桥,是天下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新华社 季春鹏摄

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长江上建筑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新华社 熊 琦摄

长江上有若干座桥 汽车知识

1968年12月29日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公铁两用桥。
杨素平摄(公民视觉)

提起长江,你会想到什么?

是古人眼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还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的开阔景象?抑或是“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的旖旎风光?在当代人的答案里,更有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座座大桥。

作为天下第三大江河,长江发源于天下屋脊,劈开皑皑雪山,润泽江南水乡,向东奔流到海。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开展大规模交通举动步伐和水利工程培植。
据中铁大桥局统计,在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江段)先后建成及在建的跨江大桥数量已逾150座。

大桥气势如虹的超过,更显江的雄伟;大江日昼夜夜的冲刷,更显桥的稳固。
大桥与大江,相互凝望、彼此造诣。
正是“长江滚滚东流去,铁龙高驾傲目前”。

天堑变通途

直到现在,92岁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赵煜澄,还会站在家中阳台,远眺自己参与培植的武汉长江大桥,回顾那段激情岁月。

上世纪50年代,赵煜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桥梁培植者齐聚汉阳龟山脚下。
那机遇械化水平还不高,大家肩挑背扛、手工铆合,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再次看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图纸,赵老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大桥的钢梁是在6号墩合龙的。
“可惜现在走不动了,以前我常常登上武汉长江大桥,从汉阳走到武昌那边去,很激动、很自满!”赵煜澄感慨。

对万里长江第一桥饱含深情的,还有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余启新。
他见告,大桥建成前,要从汉阳到武昌去,只能靠轮渡。
一碰着大雾景象,远远地就瞥见码头挂起一个牌子,写着:“今日停航”。
“碰着这种情形,我们就只能在那等啊等,真是望江兴叹。

“有桥千程近,隔水咫尺遥。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仪式时,余启新已经在武昌第一小学就读。
作为小学生代表,他参加了庆祝活动。
“当时好多人走过大桥,欢呼着‘我们走过长江了!’全体武汉市像过节一样。
”从那往后,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通,武汉“九省通衢”的浸染更加彰显。

60多年过去了,“共和国桥梁宗子”依然耸立。
“你看这座桥,还是那么雄伟、那么秀美,令人惊叹!”余启新说,要知道,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培植采取的“管柱钻孔法”,钢梁拼接采取的“悬臂架法”,在当时均是创始。

今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中,两处与长江桥干系。
除了武汉长江大桥,另一个便是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
与前者有苏联专家帮助不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当时海内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又称“争气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桥梁培植者们事情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示。

“回顾中国在长江上的建桥史,可以分为建成学会、发奋图强、融入市场、追赶天下、领先天下5个阶段。
”中铁大桥局党委布告文武松表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是建成学会阶段。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首创了我国依赖自己力量,发奋图强培植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从1978年持续到上世纪末,大桥人勇于创新、长于创新,建成了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跨江大桥,主动融入市场、追赶天下。
进入21世纪,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通过不断地超过与超越,中国造桥水平开始领先天下。

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长江万里无一桥,山河处处难飞渡;如今,人们说,万里长江百座桥,实际上已经远超百座。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察看时,拍浮横渡长江,见大桥初显轮廓,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江大桥接连架起,长江早已不是“天堑”,而成了真正的“通途”。

有桥故事多

长江干流上逾150座跨江大桥中,按桥型分,涵盖了梁式桥、斜拉桥、悬索桥、拱式桥等;按功能分,涵盖公铁两用桥、铁路桥、公轨两用桥、轨道桥、人行桥、管道桥、公路桥等。
当问起哪些长江桥比较有代表性时,《桥梁培植报》总编助理马永红犯了难:“长江上有特色、有故事的桥太多了!”

2017年5月至8月,马永红曾参加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中铁大桥局联合举办的“万里长江·大桥行”活动,从上海沿江上溯至云南丽江,历时4个月,行车里程逾2万公里。
对付这一起上拜访的跨江大桥,马永红如数家珍。

在长江上游的四川段,江水清澈透亮。
好水酿好酒,城中酒喷鼻香弥漫。
江里的水成了酿酒质料,江上的桥也与酒密不可分。

在泸州城东,干脆有一座独塔斜拉桥,以“1573长江大桥”命名。
这座桥桥长1573米、塔高157.3米,与“1573”琼浆的联系不言自明。
下贱不远处,还有一座名叫“黄舣长江大桥”的高速公路桥,其桥墩便是羽觞形状,充满了“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豪放与浪漫。

按长江水利委果划分,从宜昌南津关到鄱阳湖入江口为长江中游,全部在湖北境内,著名的荆江“九曲回肠”就在这里。
细数湖北省内的跨江大桥,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座座出生非凡。

西陵长江大桥建成时,是中国最大跨度的悬索桥,获誉“神州第一跨”;宜万线铁路宜昌长江大桥,在世界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荆岳长江大桥建成时为天下最大跨高低塔斜拉桥,其三八滩桥时为海内连续长度最长的连续梁桥;主跨1700米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天下上最大跨度的双层公路悬索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建成时为天下最大跨度的三塔四跨悬索桥;二七长江大桥,时为天下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和最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开建时,超越丹麦海峡大桥成为当时天下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阳逻长江大桥的南锚根本曾被誉为“神州第一锚”……

进入下贱,长江流经赣皖苏沪4地。
随着江面愈发开阔,造桥难度增大,因此长江下贱的跨江大桥,多建于21世纪,并且见证了中国建桥技能的一次次飞跃。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铁路共用的越江通道。
参与培植的文武松还记得,由于这座桥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中,创造了体量最大、跨度最大、荷载最大、速率最高4项天下高速铁路桥梁之最,因此当时放弃了传统的顶落梁合龙方案,由中铁大桥局提出调索无顶落梁的方案。
方案提出时,不少专家持疑惑态度,外国咨询专家更是直摇头,说“不可能做到。

“我们便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将方案越来越完善和深化。
终极大桥的成功合龙解释了统统。
”文武松说。
曾任天下桥梁协会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的伊藤学等9名桥梁专家到大胜关长江大桥参不雅观,对大桥的下部根本构造和钢梁架设工艺钦佩不已。

当然了,记录一贯在刷新。
2020年7月1日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大桥,标志着中国斜拉桥培植技能达到天下最高水平。
由于附近长江入海口,大桥主跨1092米、主塔高330米、净空62米,能确保10万吨级货轮畅通无阻。
去年12月通车的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高速铁路上率先引入悬索桥桥型,主跨同样是1092米,一跨过江。
大桥采取的主缆直径达1.3米,为目前天下范围内最大直径主缆,单根主缆拉力高达9万吨,足以吊起1.5艘满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这些规模如此伟大的桥梁,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
正是凭借在新材料、新构造、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中国的建桥水平得以领跑天下。

马永红提到,除了赫赫有名的大型跨江大桥,长江下贱江心洲多,汊道河多,这样的江流状况使得夹江桥也便是汊河道桥大概多。
例如由太平洲、中央沙、雷公岛、西沙岛组成的江苏扬中市,便是靠着一座座夹江桥与两岸连通,改变了孤悬江中的状况。

桥上风景好

从床单被面到脸盆水壶,从挂件装饰到茶杯风扇,个个都印有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这是马志方保重的藏品。

从小在南京终年夜的马志方,童年时每次回河北老家都很不便。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还成为南京城市名片,大桥情结从此在马志方心中埋下。
过去30年中,他网络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藏品1000多件,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出。
马志方说,他的心愿是办一个成体系的南京长江大桥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近大桥、理解大桥、热爱大桥。

就像马志方所感想熏染到的,长江上的大桥一经建成,便成为江上的风景,融入一代代人的影象。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汉阳建桥新村落派出所时任所长王卫民却烦恼起来。
不少家庭新生孩子,都想取名叫“建桥”“汉桥”“美桥”“艳桥”“爱桥”……尽监工作职员反复奉劝,同年、同月、同名字太多,会给户口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但当年出版的电话号码簿,还是能看到动辄十几页乃至几十页同名同姓的人们。

有人将桥嵌入名字,有人将桥放进家庭相册。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一韶光,一股“大桥背景”风靡全国。
各地的摄影馆里都挂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背景画,供人们合影留念。
曾在南京“红卫摄影馆”事情的老拍照师王志阳记得清楚,“尤其是每到年底、春节前,来拍照的人就特殊多,有和朋友拍的,有带小孩拍的,有拍百口福的……”

本日,到长江大桥去留影,依然是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
今年5月在武汉长江大桥采访时,就碰着这样一家人。
十年前,夫妻二人在一起时的第一张合照,就以武汉长江大桥为背景,十年后,这对夫妇带着孩子故地重游,拍下同样背景的百口福。
他们说,20年、30年、40年……后,还要来大桥拍百口福。

有人与大桥合影,也有人为大桥留影。
在重庆,拍照师吴崇顺拍下朝天门大桥、鹅公岩大桥、寸滩大桥等长江大桥和培植者们;在安徽,从2009年望东长江大桥试桩工程开工,到2016年正式通车,拍照师吴志贵坚持用镜头记录下大桥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

无论是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还是浮桥的韵味、拱桥的倒影,作为实用与艺术的领悟体,桥梁本就显示出工程与美学结合的精妙风采。
大桥拍照师们,日复一日地,留存四季变换中的大桥之美,也记录人与大桥的相聚时候。

除了便利交通、促进经济,桥也成为人们亲近水的一种办法。
去桥下的滨江地带跳广场舞、去桥头公园过春天、去看明月爬上大桥的塔顶……桥将人与水的间隔大大拉近了。
如今,许多长江大桥专门建有非机动车道及人行不雅观光道、不雅观景平台,徒步登临,伫立桥头,看昼夜不止、奔流不息的长江,感想熏染到江风习习、水汽温润,不由得生发出苏东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感慨。

一座座大桥通车,一道道长虹飞越,长江上的桥,融入人们的影象、城市的肌理、自然的卷轴。
正如中国当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师长西席所说:“造成的桥,就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公民做事,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
他不怕包袱重,乃至超重,只要范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管。
这虽是人工产物,但耸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