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企业高管,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直播。殊不知,这只是一场虚伪的形式,他们的心灵依旧沉浸在都市的生活定式中,肉体虽然远离纷繁,可灵魂却被一条名为“网络”的绳索牵绊。
当他们身处山顶时,仍然不忘摆弄手机,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从都市中“逃离”出来,逃不出心灵的禁闭,又怎么能算真正的逃离?纵使风景莽莽苍苍,他们也领略不到大自然真正的风光,那是独属于淡泊者的风光。
真正的“逃离”不应该仅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心灵上的。那无关乎地点环境等一切外在因素,只源于“心远地自偏”。内心嘈杂,即使身处山林,亦不能平静,因为内心对外界的牵绊依然没有斩断。内心安静,即使身处闹市,亦可以自成一片清净天地。“逃离城市”应该是一次全身心的放松,忘记外界的俗世尘埃,脱离社会的层层迷雾,当自己站在什卡山巅,举目仰望四方的无垠白雪之时,便可找到自己心灵的安宁,领略天地之浩大。
我们即使身处俗世,但却万万不可做俗世的奴隶,否则即使我们是肉体的主人,可心里却被一条名为“习惯”的锁链所禁锢。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保持自己心中的纯然与宁静,人生道路还长,只要守住心中信仰,即使环境再为混乱也不会迷失自己。
陶渊明伴随着一园菊花,周敦颐守护自己的一池白莲,苏轼遥望天边的皎月。即使前路迷茫,狂风暴雨,可他们却巍然屹立,只因为内心的安宁,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坚定的踏出脚步,稳步前行。
旅行,给自己压抑的神经放个假,忘记那些不快与烦恼,痛苦与压力,纷繁与紧张,想着自己是一个游侠,独行与天地之间,仰视日月山川,聆听风啸雷鸣,从钢筋与水泥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真真正正了解这个广大的世界,感悟自己的人生。
篇二:心远地自偏
缓缓的铺开一轴长长的素纸,伸出指尖,一点一点的抚平宣纸,轻提墨石,后置于砚方之中,慢慢的研磨。忽,丝丝缕缕的墨汁随之溢散开来,浅淡的墨香则萦绕于鼻尖,又融于空气中,无影无踪,然,执笔落下“静心”二字。
——题记
悠风,拂过面颊,留下点点凉意。身伏案台,手握一支细长的黑笔,双眸急速浏览过一道道繁复而又冗长的题目,眉峰轻蹙。
须臾间,便写下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不曾回想,今昔八九年的青葱岁月里,多少次埋头,多少次枯坐。由是,一切习惯已久而又因时间推移渐变的生疏,恍然发觉,心却未有几次真正的安定下来……
只身而立,轻启窗扉,黑色如墨汁一般晕染开来,直至蔓延整个天际。抬头仰望上空,一弯月儿高高挂起,几颗繁星稀疏地点缀其间,星月同辉。此时,不禁扬起手臂,微微张开手掌。瞧,月光肆意地穿过五指,抚过脸侧,跃过肩头,泻于脚尖,洒满了整个屋子。蓦地,那颗混迹于世俗的心儿,那颗被刺伤过,被玷污过,被诱惑过的心儿,似乎有些平静下来,耳畔也是心脏舒缓的跳动之声——“扑通、扑通……扑通”。
视线下瞥,道路上,一盏盏橘黄的大灯映射在地面上,将影子拉得老长。瞄了一眼挂钟,秒针急促的转过,一圈,二圈,几圈,分针慢吞吞地晃荡着,此时已是半夜12:00。却不知为何,狭长的街道上,依然或孤身或成群地走过一个个身影。也许他们的面容相异,但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嘈杂的吵闹声,车铃声,嬉笑声混于一团,宛若魔音穿耳一般,打破了那片刻的宁静。思绪亦如蚕丝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三三两两的偶聚于街头,不久便分道扬镳,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匆,只是急于赶往各自的目的地,偶有几辆小车驶过,也如掠影一般飘过。急速的人流,甚至车流,是否每个人的心都是躁动不安的。
将视线投注于对面的高楼上,呆呆傻傻地望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无数的灯被逐一熄灭,世界瞬间沉寂于黑暗之中。
嗬!我们每一个个体虽不相同,但亦极其相似,白天过着急促紧凑的生活,在黑夜之中入睡,有在第二天转醒再入睡,一次次的轮回,怕是人的这一生吧!或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快”生活之中,不可自拔。
但是,为何不稍作休息,为何不放下疲惫的心,让风抚平心中的杂念,让空气理清各种缠绕于一团的思绪,让心清净片刻?屏蔽外界的纷乱,轻掩双目,你说,可好?
带着刚刚体悟的心境,顿时,轻扬嘴角,安然入眠。
转日,在生物钟的催促下醒来。却故意放慢一切,掬起一捧清水,流去一脸的倦怠,让身心清醒过来。
背上书包,踩着阳光,心中一片静谧。不时有几个身影从旁边走过,仍是原始的步调,不作稍快。
步入校园,众多学子一起涌入,或擦肩,或踟足。双手置于口袋之中,毫不在意随着人流而进。入班、落座、放包、环视,身边的学生们无一不是早已抽出书来、细细体味呢!身旁突兀地响起一句“干嘛呢”,只是轻道“没什么”,这不正是所谓静心二字嘛?
徜徉于校园,这里没有喧闹和焦躁,云淡风轻恰是正好,伴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静心于此,收获颇多。
天清,则江月自白;心静,则海鸥会知。在川流不息的人世、波翻翻滚的红尘,不惹尘埃,天地自宽!
更多心远地自偏作文的相关文章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