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试制成功省内第一条900×50人力车外胎,月产量达5000余条,初步结束了省内靠调拨津、沪产力车胎的局势。

1956年1月正式成立地方国营徐州橡胶厂后划归地方管理,并在对私改造期间,并入了一些私营企业。
1957年该厂首次自行设计制造26×1″自行车外胎得到成功;

国营徐州橡胶厂 汽车知识

1958年3月,该厂采取硫化罐硫化试制成功28×1″自行车外胎,经物理测试遇上英国老牌“邓绿普”车胎,这种规格为海内创始;是年12月,该厂又试制成功750—20汽车轮胎,经天津橡胶测试中央检测,质量达标。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城乡中的人力板车运输迅速发展起来,徐州橡胶厂瞄准了力车胎的广阔市场,集中全厂的紧张技能力量,北上天津、青岛,南下上海取经学习,经由三年的苦干、实干,终于在1963年使“甲字”牌手推车胎创出了海内一流水平。
化工部于同年将该厂定为力车胎生产重点企业,为该厂今后生产轮胎打下了根本。

经由3年调度后,在天然橡胶供应严重不敷的情形下,1964年5月,该厂经试验后在生产中大批投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丁苯橡胶(合成橡胶),首创了在省内利用合成橡胶的先例。
随着支农产品手扶拖沓机的投产,

1965年11月,该厂又试制成功农用轮胎、摩托车胎以及加重自行车胎等7种新产品。
是年12月,该厂经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和省轻化工业厅批准,投资147.5万元,在原址扩建成年产100万套力车胎和1万条翻新轮胎的新工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极不稳定,

1969年的工业总产值跌到253万元。
经几年跳跃式的发展后,

1978年该厂又试制新的轻型汽车轮胎。
是年11月,经省橡胶工业会颠末议定定,该厂成为省内橡胶工业“一条龙”生产的龙头厂。

1980年,该厂经由第二次调度后得到提高,年工业总产值达6859万元,橡胶制品已形成多品种系列化。
从1981年至1985年,该厂又经由整顿,重点发展了轮胎系列化产品,而且产品得到更新换代。

1983年,以徐州橡胶厂为主体,建立了徐州橡胶工业公司,加强对徐州橡胶行业的领导。

1984年,徐州橡胶厂在省内橡胶行业中,轮胎的产值、产量、质量、发卖等紧张技能经济指标均列第一。

1986年9月1日,该厂与公司“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合署办公。

1987年,徐州橡胶厂有职工281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9497万元,实现利税1461万元。
年产“甲字”牌汽车轮胎外胎10.48万条,内胎14.02万条;“甲字”牌手扶拖沓机轮胎外胎17.04万条,内胎19.25万条;“甲字”牌自行车轮胎外胎267.6万条,内胎279.88万条。
从1980年开始出口自行车外胎,累计创汇80.84万美元。
该厂成为化工部定点生产轮胎、力车胎的厂家之一,也成为江苏最大的橡胶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