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历史性节点。

作为一个新街道,园山如何找准自己的坐标,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如何造福一方百姓,成为园隐士的主要期许;而于园山之外的龙岗人、深圳人、广东人而言,什么是园山,园山有什么特点,成为外界认识园山的热切期待。

什么是园山|梧桐山北筑未来①  第1张

本日,南方+正式推出《梧桐山北筑未来》系列策划第一篇——《什么是园山》,拟从文化视角解读园山,并提炼强化园山的文化认同感和新园隐士的精神归属感。

认识园山,得从荷坳提及。

荷坳是龙岗区最早的村落之一,地处园山街道北部。
八百多年前,那里还只是一个荒漠人烟的河凹之地。
陈康适是荷坳村落的开基开山祖师,被称为园山第一批移民。

陈康适是谁?

园山街道干系资料显示,陈康适是朱熹弟子陈朝举之子。
南宋年间,为避战祸,陈朝举举家南迁,来到深圳西部。
其子陈康适,先后在归德盐场(今沙井一带)及归善县(惠阳县前身)任盐官。
陈康适在荷坳开基立业后,“孝诚传家,教子诗书,垦辟田园,择地筑宇,恬然居之,家风大震。

在陈康适荷坳开基百余年后,广府人李氏也迁至园山,落脚安良村落,至今也有七百余年。
此后,安良还迁来蓝姓人家。
与安良相邻的大康,亦有蔡姓人家迁入。

1684年后,客家人开始成为园山的主人。

清康熙年间“迁界禁海”,使得园山人口大部分外迁。
1684年复界,因“土著居民”大部分迁离,沿海地带全部疏弃,清朝采纳免地租、送耕牛、谷物等褒奖政策,鼓励大批客家人由嘉应州(今梅州市)等地迁入新安县。

客家人喜好依山而居,虽然梧桐山和园山隔绝了海洋,但这对客家人来说,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园山五个原居民社区,基本上都迁来相称规模的人口,基本形成了现有的村落落格局。

客家人来园山“闯天地”,吉溪村落陈氏是一范例。
300多年前,吉溪陈氏开山祖师愈周公,从梅州五华横陂镇举家迁至园山吉溪村落。
他们依山而居,开拓基业。
由于吉溪地处山区,耕地资源有限,愈周公和家人开垦地皮栽种水稻、番薯,以及栽种荔枝、龙眼等果树,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步安稳下来。

宗祠是客家村落的核心与灵魂。
有着250年历史的吉溪陈氏宗祠,2003年原地重修,2004年竣工庆典时,村落民迟迟不愿散去。
喷鼻香港横岗同乡会首任会长陈剑光当即发起举办“吉溪文化节’”,弘扬吉溪传统文化。

每年一月,来自环球各地的陈氏华侨都会返回吉溪,在陈氏宗祠前举行联欢活动。
如今,吉溪文化节已举办十七届,从最初500多人参加,到近年2500多人参加,其影响力、凝聚力渐增,成为凝聚外洋华侨的主要盛会,以及龙岗乃至深莞惠区域最具客家风情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幸福生活不仅须要奋斗,还需抵御外侵。

园隐士廖来,1928年出生于大康村落,1943年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时,他才15岁。
在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发展为坚毅的“百战英雄”。
在大康村落,和廖来一起投奔前哨抗战的,先后有23人。

铜锣径伏击战是园山的“赤色经典”。
1942年5月,抗日游击总队惠阳大队侦悉驻宝安县横岗据点的日军常派小分队到坪山、碧岭一带抢粮。
5月14日,大队长彭沃指挥3个小队于拂晓前暗藏进至铜锣径地区设伏。
当天上午,日军出动70余人,自横岗经铜锣径朝坪山方向抢粮。
下午日军抢粮后原路返回,进入铜锣径地区,惠阳大队向仇敌剧烈射击,共击毙日军15人、伤日军20多人。
(注:本段笔墨源自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据《大康村落志》记载,当年著名的铜锣径伏击战,就发生在大康村落。
1989年,广东省公民政府经由调查核实,批准大康村落为“抗战革命老区”。
与大康相邻的西坑,亦是一片“赤色热土”。

抗日战役期间,在原惠阳县的龙岗-横岗之间有个小乡,叫福澳乡(包括西坑、溪上、山子吓一带),“那是我的家乡,是一个敌方和我方对峙的三角地带,是敌军常驻重兵的地方”。

1941年春,福澳乡沦陷为敌伪统治的地区。
关键时候,福澳乡等来了共产党。
当地开始发展党员,张启秀是这个三角地带最早的一名党员。
接着成立龙、横、坪敌后地区中央支部,张启秀任宣扬委员,“这该当是龙岗中央城含横岗、园山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
(注:以上两段笔墨源自龙岗革命武装斗争系列丛书《故乡风云》)

西坑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亦有主要贡献。
据“老园山”陈居然先容,抗战期间,横岗、龙岗一带居民的“走战群”(躲避战役劫难),经西坑翻过盐田坳,到新界、沙头角避难。
后来喷鼻香港沦陷,喷鼻香港相称部分的人经盐田坳回来。
1942年,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部分文化名人便是翻越盐田坳,经西坑回到内地的。

从南宋期间陈康适开基立业,到清朝禁海复界后迁来大批客家人,再到抗日战役期间廖来、张启秀等奋勇击敌,园山的首创文化、奋斗文化和赤色文化,在历史的舞台展现得淋漓尽致。

园山是龙岗离海最近的地方。
山的那一边,便是大鹏湾。
正由于此,园山的开放文化形成得较早。

打开深圳舆图,东部绵延不断的高山,把龙岗、坪山与大海割裂开来,使得这两区无法找到出海口,唯独在盐田和园山(街道)之间留有一个“缺口”,那便是盐田坳。

盐田坳长约120米,宽约68米,园隐士称它为大坳、神仙坳,盐田人叫它盐田坳。
由于这一分外地理成分,早在600年前,盐田坳就成为海盐北上的主要通道,亦成为大鹏湾沿岸居民与要地本地腹地的陆上交通要道。

古盐道可谓园山开放文化的源头,也是园山街道乃至龙岗区“海洋文化”的主要内涵。

改革开放为园山的开放文化注入了全新内容。

1984年,园山引进日资企业“力佳电机”,紧张生产微型电机。
经由30多年景长,该企业已由“三来一补”转型升级为业内排名前十位的天下级马达制造商,生产发卖网遍及中国、美国、德国、印度等天下各地。

1995年,园山引入美资企业“百事可乐”。
园山街道官方资料显示,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位于荷坳金源工业区,早在2016年其工业总产值就达11.4亿元公民币。

正是得益于“力佳电机”“百事可乐”等一批外资企业、外来项目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园山面貌发生巨变,经济社会发展造诣显著,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是创新的最佳滋养。
园山街道近年尤其看重开放创新生态营造。

大运软件小镇是生平动实践。
小镇临近喷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
走进小镇,你很难想象其前身是个老旧的工业区(荷坳社区莲塘尾工业区)。

2013年,在龙岗家当升级计策推动下,该工业区履行改造,龙岗区与深圳市经信委、科创委互助共树立异家当示范园区和家当转型升级示范工程。
作为小镇的统领街道,园山街道成立以来,尤其看重小镇创新生态的营造,努力为各种创新企业供应优质做事。

改造后的小镇迸发出强大创新力。
数据显示,近五年,小镇孵化、造就、新增国家级高新技能企业105家,是深圳首个国家高新技能企业超100家的创新园区(比较同等面积的园区)。
小镇造就创客团队300多个,是龙岗区唯一一家连续2年荣获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连续4年得到广东省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园区。

更具象的一个视角是:柔宇科技、云飞励天、怡丰停车机器人、芯天下、英伦科技、兰丁医学等一批“明星企业”,也都在大运软件小镇孕育。
如今,小镇已被业界称为“高新企业的摇篮”。

园山的创新文化,还在阿波罗未来家当城、园山高科技家当园等板块演绎。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随着阿波罗未来家当城加速崛起,以及大运软件小镇升级发展,园山的创新生态将进一步彰显。

回溯陈康适在荷坳开基800多年,园山的首创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赤色文化、开放文化、创新文化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衍进。

而从南宋期间艰巨奋斗“首创基业”,到新时期雕琢前行“开放创新”,无疑是有着46平方公里地皮的园山街道最具代价的文化名片。

【策划】边陲红 张东方

【撰文】张东方 刘越亚 蒋小平

【拍照】园山街道办供图 朱洪波

【作者】 张东方;刘越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