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城旌阳镇,群峦环抱,双水中流。
双水,一是徽水河,一指白沙河。
白沙河在旌阳汇入了徽水河。

本日,沿着徽水河边公路行走,细心的人会创造,从旌德版书镇开始到三溪镇,河上古桥林立:天然桥、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新桥、跳仙桥、登云桥、蔡家桥、乐成桥。

三桥锁翠徽水河 汽车知识

绝不夸年夜地说,旌德徽水河上藏有一座古桥博物馆。
这些桥的历史,长的近千年,短的两三百年。
城区最精彩的莫过于“三桥锁翠”。

淳源桥

旌阳“三桥锁翠”姊妹桥之首的是淳源桥。

据宋代进士汪齐《平政桥记》记载:县城上东门自古以来就有桥,但徽水每当桃花汛期,桥梁总是被冲毁。
王安石行新法,桥也无法修了。
到了1082年,鄱阳人马譓来知县事,眼看交通要道被水所阻,心中发急。
适值有一名叫惟静的和尚,乐意出来劝募修桥,马譓极力赞许。
冲动了七乡之民,“输材者、受役者、捐谷者、施金者”蜂拥而来,真是众擎易举。
这座被汪齐命名的 “平政桥”,动工于1082年玄月旬日,落成于次年的四月十五日,算是项大工程了。
《平政桥记》首云:“旌德为县,溪介个中,东西相望;从昔建桥,以交融气脉。
”对付新桥落成的喜悦之情尽藏言辞:“上有栋宇之覆,下无柱石之碍,岿然中流,迢迢亭亭,若升龙之跃于渊,若偃虹之跨于涧。

淳源桥

便是这座勾联城西与河东的古桥,九百年来,从有笔墨记载的史料看,随修随毁的历史反反复复。
粗略统计皇朝时期小修、大修、改建、重修十四次之多,桥名更来换去极其平常。

1189年,县令金兴造淳源桥。

1206年,县知事李延忠重修,亲写《重修跨云桥记》,改名跨云桥。

1217-1218年,县知事莫泽修淳源桥,并在上游筑三道陂岸以杀水势。

1224年,县知事方甫修淳源桥。

1254年,县知事赵崇涉造淳源桥,改名瑞虹桥。

1279年,达鲁花赤•阿秀歹儿(蒙古人)重修,改名永安桥。

1295-1296年,县尹王桢修桥,仍名淳源桥。

1412年,知县谭青,移下水三十步重修,名架虹桥。
邑人王永常、冯仁领头复建,仍称淳源桥。

1515年,邑人周旭等募缘重修。

1532年,更修。

1585年,知县乐元声增修。

1624年,真宿和尚化缘集资改建。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特大大水,全县桥梁尽毁。
至1722年,邑人饶上正遵父命独立重修,三年乃成,较旧更加浑坚周致,知县王满川有《重修淳源桥记》。

1725年往后,是否仍有修毁无从查考。

一座桥的历史,便是一部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

现存的淳源桥为道光年间重修,桥长50米,5孔净跨各6.1米,高5.6米,宽6.2米。
淳源桥建筑设计,本日看来仍有其独到之处。
桥的五个孔洞四座桥墩迎水一壁皆无分水尖,这在古桥建筑中实属罕见。
只要仔细不雅观察,你会创造来水方向并不直冲桥身,而是冲向西岸石坡,从而改变了水流方向,激流经由一折,水势减弱,向桥墩的一个直角涌去,那个直角就自然成了分水尖。
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因时制宜,十分科学的了。

淳源桥在旌德人口中称“上东门桥”“上市桥”。
旌德有城池的时候,徽水河只是一条护城河,淳源桥与七个城门中的通和门相接。

1956年,建筑旌(德)俞(村落)公路时,铺筑泥结碎石桥面利用古桥通车。
1983年,为保护古桥,改进旌鸿路穿城路段交通拥挤状况,在淳源桥上游200米新建旌阳桥,以分流交通,原淳源桥禁止机动车通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城区行人桥。

“淳源”的寓意,是希望桥像徽水河一样既淳厚又源远流长。
这样的寓意,看来是适可而止的。

驾虹桥

徽水古称“梅溪”,不是由于河岸遍植梅树,而是由于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
能给徽水取如此雅名的古人,至少生活比今人过得清闲。
读读清代毛元策写徽水河的笔墨,就知道他们的精神天下有多精细:

当其风波沙明,底细毕露,湛湛流泉,可游可泳,人固忘其病涉也。
迨夫春霖夏潦,阴雨弥旬,万壑飞泉,奔赴络绎,而回视向之梅溪,方汤汤作十丈波,虽广陵之涛、钱塘之怒,兹亦无多让焉。

本日经由徽水河的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心中无水,水中哪会有什么格调可言?倘能在春日暖阳中,夏日夕阳时,秋日雨幕里,冬日雪花上,信步徽水河,心天真念地走一走,你就能听到老桥的诉说,你就能感想熏染到毛元策笔墨里的徽水河了。

要探求古人笔墨中的徽水河,那就要常在河边静心地走;办法略旌德“三桥锁翠”的最佳风光,那就得时常踱步驾虹桥。

驾虹桥

驾虹桥位于旌阳中东门外,连接中和门和中街,俗称“中市桥”,在淳源桥下贱一百五十米的地方。
居“三桥锁翠”姊妹桥之中。
明永乐十年(1412),知县谭青主建。
当年以石为垛,以木为梁,是一座简便桥梁,屡坏屡修,民不称便。
明嘉靖年间改造为石桥。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为大水冲塌,周道修等捐资修葺,成了现在的样子容貌。
桥长57.5米,高4.7米,宽3米。
五跨五梁,每跨净长8.5米。
1941年6月,日本飞机投弹炸断部分桥梁石板,桥下浣洗群众被炸去世、炸伤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县公民政府曾三度拨款修缮。

驾虹桥上建有四角八柱凉亭,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憩。
亭梁上清代修桥的韶光记载,依然墨迹清晰,亭角上的铃铛还会在河风中时时地叮当作响。
看着陈年的墨迹,听着清脆的铃音,人的思绪会飞向逝去久远的年代。

至今为止,驾虹桥桥面依然是石条铺就,溜光圆润的桥面珍藏着这一域历史的信息。
本来供人歇脚避风挡雨的亭子,不知从哪个朝代起,北面砌起一道墙,燃起了喷鼻香火。
树老可以成精,这么老的一座桥让一些人寄托一下灵魂想也自然。
在虔诚者心里,这比夏夜在桥上纯粹的纳凉谈心要神圣千万倍。

桥西河岸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建起一溜子小饭店,家家店铺门向徽水河敞着,适口的家常菜,既经济又实惠。
难得的是饭后茶余,河边走一走,桥上站一站,听一听乡风土语,看一看纳凉闲谈的居民;抑或闻一闻捣衣声,牵一牵拂面的柳条,你会以为面前便是一幅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驾虹桥西端与淳源桥之间正在培植水街项目,一个新的旅游商业体指日可待。

黄济桥

修桥补路,在中国古代算是首善,无论方志还是百姓口碑,都给你清清楚楚地记住。

旌德县城就有一座一个家族修了五十年才大功告成的桥,这座桥叫黄济桥。

那个修桥的家族姓黄。

黄济桥在驾虹桥往下贱五百米处,为“三桥锁翠”姊妹桥之末。
因黄济桥所在的位置因此前旌阳城的下东门,以是俗称“下市桥”。

黄济桥,近通义济门(下东门),始建于明嘉靖中期。
原名“三庆”,后改名“洪济”。
清康熙十五年(1676)被大水冲毁,黄姓遂调集众人切磋,捐资生息,为复建此桥,积三十年之久,才得以履行。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动工,次年垛成,谁知桃花水泛,破坏三垛,复修完成。
第三年的山洪暴发,破坏两垛。
黄姓并不气馁,又集众资,量力劝输,勉强造诣复建。
雍正三年(1725)才大功告成。
记曰:“自动工之始至讫事之年,又阅二十稔(年),而工始竣成。
顾若是之艰哉,兹移址于东西两岸居民之下……”前后一推算,从动议到圆梦整整五十年,天子都换了一朝。
几代人修成一座桥,可见这黄姓家族是把修桥当做家族大事来干的。

黄济桥

桥易名“黄济”。
据清黄梦麟《重修黄济桥记》称:“继别号黄济,何也?桥始于黄氏,原古人之意,谓垂之奕世,俾我后人,顾名思义,念是先济人利物之举,无使陨坠,遇亏损则葺之,遇毛病则补之,庶几世济其美。
”一言以蔽之,便是黄姓后代子孙,都要继其先人之志,永久尽修葺该桥的责任。

黄济桥长60.7米,宽5.8米,高7米。
石砌桥面,两侧护以低石栏杆,高0.3米。
五孔每孔净跨自东而西分别为7.4米,7.8米,9.3米,7.2米,6.6米。
东西两端砌有石级踏步,桥东16级,桥西12级。

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统称“旌阳三桥”,2012年同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对本日已经赋闲的黄济桥,就像面对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心中的敬意总是油然而生。
春晨中或者落日下,走在饱经风霜的青石桥上,抚摸拙朴的桥栏石,望着北去的水流,只管近在咫尺的和平大桥车来人往,你也很随意马虎走进吕光亨《三桥锁翠》的意境:

胜地足招邀,春晴物色饶;

烟光分两岸,城阙连三桥。

乍可离城俗,谁从避世嚣?

数声莺语滑,暗柳绿迢迢。

这样的境界,从清代到本日实在都存在着,就看你修没修那份心境了。

如今,旌阳徽水河上锁翠之桥早已不止三桥,一座座飞架东西的新桥肩负起通衢重任。
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就像颐养天年的老人,依然身健体康。
勾连爷桥孙桥的是条俏丽的滨河绿道,溜达个中我们都成了真真切切的画中人!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