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堤今貌

慈溪辖地旧称三北,意谓镇海北、慈溪北与余姚北;所辖之地大都由“海涨涂浮、围海建塘”而成。
当地地名许多与所修海堤干系。
就如我就读的周巷中学,南边称之“低塘”,东面称之“石堰”,西边有泗门“塘后”,还有朗霞(旧作“浪下”);这些地方今已然繁华,多为政府所在地。
如今周巷镇内,旧有“埋沟桥”遗址,附近还有谢塘、施塘的地名。
县城浒山,这类地名更多。
推之慈溪全境,匡堰、新浦、择浦,新塘后,老塘跟、二塘头、三塘头,四塘凉亭、劳家埭、陈家埭等等,离周巷镇约五公里处,乡名就有直接叫建塘的(现辖周巷镇),还有小安、义四……后来年事稍长从事文化,有幸参加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始知这些地名,均与历史上数十次围海建塘干系。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汽车知识

据史籍记载:宋代大规模围海建堤有过两次。
一次是北宋庆历七年(1047),由时任余姚县令河南太康籍人谢景初组织“东起上林,西至云柯,长2.8万尺”之长堤。
塘成,初称“莲花塘”,俗称“后海塘”。
此事由鄞县令王安石在《海堤记》中记载,“面孔”该当清楚。

还有一次在南宋庆元二年(1196),为时任余姚令的绍熙进士、湖州长兴人施宿:“岁起6000夫,役20日,费缗钱1.5万……自上林至兰凤为堤4.2万尺,个中石堤4处计5700尺,用20万余工。
石堤云柯以东2700尺为新筑,云柯以西3000尺为重筑……”“施宿思海堤事关重大,须慎于守护,除遣官兵逻察外,置庄田2000亩,备岁修用度。
”(见《宁波水利志》)。

施宿修堤,距谢景初庆历七年筑大沽塘,已遙遙相隔176年,规模更为伟大;由于此时南宋已走向衰落,财力不支,行为也更为酷烈。
由于历史缘故原由,谢景初筑堤知者甚众,而施宿修堤,相对知者却少。

施宿在庆元二年(1196),被南宋朝廷任为余姚县令。
时年三十有二。
情无资料佐明他在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后,至任余姚县令相隔三年余,期间有何作为?作者估计大概应在“候缺”,在古代这种情形很多,学子考取进士后,须要等待一段韶光再放“实缺”。

与王安石一样,施宿到余姚任职时,前朝所修海堤大规模溃坏,姚北沿海一带潮患尤甚,民不聊生。
“为官一任,须造福一方”,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空想情结”。
出身官宦世家、有着良好教养的他,更是“民急即为已所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为此上任伊始的他,开始风餐露宿、调兵遣将,预备修建海堤的“运作”。

可惜只管他费尽心血,绞尽脑汁,怎奈衙内司库空虚,无法支应民工缗钱。
由此他调集地方乡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张罗“经费”。
《余姚县志》记载:“施宿始至,即询短长,得其办法,任用精明刁悍者分段修建海堤。
”便是说他并不以“武力”强行张罗修堤用度,而是一家一户地当地豪门巨绅的思想事情,说服他们为地方百姓做贡献。
施宿采纳“修堤”的办法是“任务到户”,由他们中的刁悍者(或子弟)分段予以履行。
这种做法,有些像现在的“屯子任务承包制”。

《宁波水利志》与《余姚县志》均提到:“海堤修成后,施宿置庄田2000亩,备岁修用度。
”这拿本日的话说,也便是“以堤(田)养堤”,有些像后来明、清两代实施的“屯田制”。
这对当时来说,是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

施宿所修海堤按地理剖析,应在上林(今上林湖游源)东西两侧,重筑云柯(今慈溪横河、石堰、周巷、乃至包含余姚泗门)沿线。
史上所载:“堤成后,置庄田2000亩养堤”,估计也在现周巷镇一带。
故今日民间留下他修堤之“传说”特殊多。

笔者由于搞过民间文化调查,且少年时曾在此生活,特殊把稳周巷镇周边的几处地名。
例如,当初我曾对镇北约三公里处原有的“精忠乡”与“指挥庙跟”地名不解。
迷惑此地并无军队驻扎,也无类似“精忠报国”之类的战事发生,为何存此地名?出典何处?

新近由于撰写此文,始觉当以施宿“围海修堤”干系。
所谓“精忠乡”,民间传说中是这样的:“此处风高浪急,修堤受阻,几次打桩皆被恶浪卷走,时有当地陈姓兄弟二人,为百姓安宁计志愿坠海作‘桩栓’,致使恶浪退且桩稳堤成。
此举得到朝廷表彰,视为忠烈之举,谥为‘精忠’。

此举是否与施宿“修堤”干系?年代久远且无笔墨佐证,不敢贸然断下定论。
最近同学聚会,提及 “指挥庙跟”与当地施姓,先祖乃是湖州长兴施氏。
为何建“指挥庙”?听说是为纪念施宿在庆元二年修缮海堤,与“岁起6000夫”、堤成后“置庄用2000亩,备岁守用度”等干系。
由此提及旧时“建塘乡”内,有“施家畈”与“塘田”一说。
也因年代久远无法确证。
为思念900多年前的余姚县令施宿摘录于此,以供专业研究人士参考。

施宿知余姚县令约六年,办过不少于民有益的事情。
史传他治县刚毅勇为,乐于承担;“关民大计则勇毅任之,致姚百废俱兴。
”施宿退休后“告退归里”,没再返长兴老家,把百口搬家余姚居住。
殁,葬于游源山。
地方奉祀为“捍海候”,建庙于龙山东麓,供后世膜拜。

作者:宁波水文化研究会 时雨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理的:\公众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公众(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