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美国正值南北战役期间,奥德威创作的这首打动人心的乐曲很快流传起来。
后来曲子传到了日本,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听到后深有感触,为它填上了一版中文词带回了中国

除了送别你还把哪些国民歌曲误会成了本地特产 休闲娱乐

之后,《送别》作为一首学堂乐歌在中国传唱了百年。
Yusi在之前的节目中,也为大家剖析过,由于利用了五音调式,这首曲子充满了东方韵味。
以是,长久以来被误认为是中国人作曲也不敷为怪。

没想到吧?《送别》和《悛改大陆》借鉴的都是黑人音乐!

故意思的是,在我们从小到大听音乐的过程中,这样的误会并不在少数。

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就提到过,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实在都是源自国外。

比如被《隐秘的角落》唱成胆怯童谣的《小白船》,原来是一首朝鲜歌曲;《两只老虎》是源自十七世纪的一首法国童谣;《新年好》的原曲来自美国的一首民谣《Oh My Darling,Clementine》。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童谣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误会”。

险些每个小朋友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唱的《粉刷匠》,实在是一首波兰童谣。

这首活泼、可爱的小曲子,用非常大略、易记的手腕,将小小粉刷匠憨态可掬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朗朗上口,诙谐有趣,因此也传遍了天下各地。

还有《幸福拍手歌》,轻快活泼的节奏给我们带来很多欢快,歌词与乐曲的契合让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一首中国童谣,轻微理解多一点的或许认为这首曲子来自日本。

但事实上,这首歌源自西班牙一首随处颂扬的童谣。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科学部教授木村落利人在菲律宾做志愿者时,有光阴听到了这段来自西班牙的旋律,为它重新填词,后来又由日本作曲家金泉隆雄重新编曲,在当时的日本引发了广泛传唱和极大的影响力,并同时传入了中国。

以及,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童年有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曾涌如今我们的音乐教材上。

悄悄的深夜群星在闪耀

老师的窗前彻夜通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通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这首歌曲名叫《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创作这首曲子的,是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一个农人家庭的作曲家董希哲。
歌曲的最初版本是用朝鲜语写的,后来由于被广泛传唱,才有了被翻译后的中文版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董希哲六岁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了中国,后来也一贯生活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地区,并加入了中国国籍。

这首歌创作于1976年文革末期,创作目的是为了肃清中学生广泛不尊重老师的方向。

既然说到这儿,顺便补充一个冷知识。

大家耳熟能详,且令人热血澎湃的《公民解放军军歌》的创作者,同样是一名出生于朝鲜、后加入中国国籍的作曲家,郑律成。

1933年,由于朝鲜被日本盘踞,19岁的郑律成来到中国连续从事抗日战役。
酷爱音乐的他到中国之后,依然坚持学习,并在延安认识了冼星海等音乐家,并有机会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8年,郑律成和墨客公木一拍即合,一个谱曲,一个填词,创作了振奋民气的《八路军进行曲》,而这便是《公民解放军军歌》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特批下,郑律成加入了中国国籍。
值得一提的是,郑律成同时还是朝鲜国家军歌的创作者。

▲郑律成与妻子丁雪松、女儿郑小提合影

除了上面提到的童谣外,还有很多我们从小听到大、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都来自外国作曲家。

比如曾涌如今我们音乐教材里的《友情地久天长》《啊,朋友再见》和《小小少年》。

这些歌曲都曾以著名电影插曲的形式传入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为传唱,但对付年纪较小的90、00后来说,或许只是对歌曲很熟习,却并不清楚它们的来历。

《友情地久天长》险些和《送别》一样,旋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不管是合唱比赛、节日演出还是毕业仪式,这首歌都以非常高的频率涌如今我们的生活中。

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国民性歌曲,源自苏格兰。

原曲名叫《逝去已久的日子》,歌词是由十八世纪苏格兰墨客罗伯特·彭斯根据当地父老口传记录下来的,歌词描述看似平淡,却带有朴素而动人的情绪,后来被翻译成很多种措辞在世界各地传唱。

而抒怀柔美的曲调,也让人们不禁怀想起旧日美好光阴,激起离去的哀伤;但听到末了,心中又不禁升起一份武断:既然离去总是要发生,不如一起憧憬未来的美好。

1940年,这首歌当选做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进一步被更多人听到。

没错,虽然不同国家的文化千姿百态,措辞各不相同,但情绪却是相通的,音乐可以把人类牢牢连接在一起。

最近俄乌的战事,或许会让不少人想起那首旋律欢畅却满怀伤感的歌曲《啊,朋友再见》。

这样一首在中国广泛流传的革命歌曲,来自迢遥的意大利,是一首二战期间意大利的游击队歌,后来被著名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用做了插曲。

整首曲子洋溢着游击队员即将离开故土上沙场的壮阔与豪迈,又饱含着对家乡、亲人、爱人的不舍与眷恋。
即便不是战役的亲历者,通过这样一首歌曲,也能感想熏染到战火来临时,战士们大无畏的精神与不舍离家的繁芜思绪。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程琳的演唱下火遍全国的歌曲《小小少年》,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回顾。

这首歌同样来自国外,也与电影有着密切关联——它是德国音乐电影《漂亮少年》的插曲。

电影讲述一名少年由于母亲去世,父亲被人诬陷贪污了银行的钱,于是被寄养在个性自私守旧的外公家里而发生的故事。
在音乐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冲破困难与阻碍,在阳光下肆意发展。

这首歌原版是由电影的主演、荷兰演员海因切演唱,2010年,年逾五十的海因切来到中国,再次现场演唱了这首歌,引发了一阵全民回顾杀。

当然,我们说这么多,并不是想强调“外国的玉轮圆”,而是想说,音乐便是如此广阔而博大,可以容纳全天下各族公民的情绪,并由于人类的共情,它可以在世界各地流动、传承,集聚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真情。

真恰好的音乐,不管出身在哪里,终极都会变成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