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首期“事情坊”在上博东馆举行。
环绕“馆藏·创造”,来自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哥斯达黎加玉石博物馆 、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早稻田大学等机构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办法参与到事情坊的研讨中来。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承载着中原民族仁、义、智、勇、洁等品质内核。
同时,天下多地,如西伯利亚、欧洲、日本列岛、中美洲、新西兰等,都有早期玉器的制作利用和考古创造。
在环球化发展的本日,玉器研究互换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令我们超过地域和文化界线,探索文明的互换、互鉴、共存,为中华玉文化的传承发展供应更高站位和更多可能。

圆桌|聚焦玉器学术前沿上博举办国际学术工作坊 汽车知识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器馆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器馆

“玉器研究国际学术事情坊”将分“馆藏•创造”(8月)、“考证•辨识”(9月)、“加工•沁变” (10月)、“鉴材•溯源”(11月)、“对话•传播”(12月)五个专场,于8月-12月在上博举行。
目前,“玉器研究国际学术事情坊”已约请到环球玉器研究领域有名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三十余家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文博机构,是数十年来涉及国家或地区最多的大规模、国际性玉器研究学术互换。

“实际上事情坊也是一种创新形式,有别于以往学术研讨会以几天为紧张会期,事情坊将韶光线拉得更长,每月举办一次,每次都将环绕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比如这次便是环绕玉器研究。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器馆

上海博物馆一贯坚持以学术立馆,丰富的藏品和踏实的研究,推动上海博物馆一步步向前发展。
“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的玉器研究学术事情坊,也反响了我们更高站位、更大的学术视野。
我们将约请到环球玉器和玉文化研究干系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到我们对玉器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中来。
”陈杰说。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器馆

“我们在酝酿和准备这个事情坊花了很多的心血。
本日首场事情坊与会者横跨四大洲、6种措辞、8个国家的10家博物馆等机构。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玉器研究国际学术事情坊调集人谷娴子先容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创新,我们的玉器研究没有以古代为限定,我们想从更大的时空范围聚焦玉器研究。
比如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也会先容他们的当代玉雕收藏,当代玉雕仍旧在发达发展,可能并不逊色于古代玉器顶峰期间的发展。

事情坊现场

澎湃新闻特刊发首期学术事情坊纪要(本纪要由上海博物馆供应)。

《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

Keith Wilson(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Keith副馆长重点先容了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玉器的来源,以及个中的新石器期间至汉代玉器。
他认为这些玉器中的新石器期间、商代晚期及西周期间作品数量较多、艺术代价较高,也提及随着考古学的发展,部分馆藏良渚文化玉器年代得以改动。
此外,Keith认为,馆藏的玉璋和玉笏(实为刀)显示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互换,以及早期精英阶层对玉礼器的偏好;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由新石器期间玉器改制而成的器物表示 出商晚期的玉器流利及地域互换;馆藏东周玉器,尤其是战国玉器非常丰富,展现了工匠们博识的装饰技艺。
同时,他不避讳地谈及许多馆藏玉器实为仿制品,但对它们进行编目并注明所仿的时期风格也对研究有所助益。

Keith副馆长先容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玉器的来源,以及个中的新石器期间至汉代玉器。

演讲的另一部分是先容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玉器藏品数字化事情。
Keith说,估量将于今年下半年落成的数字藏品图录会涵盖约一千件馆藏古代玉器佳构,将供应详尽的收藏信息及研究资料,增加公众理解藏品的渠道,促进国际互助与互换。
他认为藏品数字化和线上出版在推动各个领域的国际互助中都有主要浸染,并且展望了未来进行互助研究的可能,举例说可以与上海博物馆互助,共同研究分藏于两馆的一件对剖玉器,以进一步推动对馆藏文物的深入研究。

《哥斯达黎加玉器的考古出土及象征意义》

Sergio García Piedra 塞尔吉奥·加西亚·皮埃德拉(哥斯达黎加玉石博物馆研究馆员)

Sergio通过列举哥斯达黎加不同期间的主要遗址及出土玉器,揭示了该地族群利用玉器的整体发展情形: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00年,出土玉器的遗址集等分布在尼科亚湾地区,显示可能由太平洋运输而来,随后向要地本地扩散。
公元前300年年夜公元300年,玉石开采利用逐渐频繁,以罗马斯科拉尔三号遗址等出土器为代表,实证了外来群体与哥斯达黎加地区的互换互动。
公元300年年夜公元800年,出土玉器的遗址点呈现为一条从太平洋海湾区到中心山谷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分布链。
公元800年到1500年,玉器利用逐渐被黄金制品取代。

Sergio 还回顾了中美洲奥尔梅克和玛雅文化群体的用玉习俗,并强调在哥斯达黎加,底部雕作农业用器之斧形的玉吊坠象征着拥有农业管理知识的人们所拥有的权利。
末了,他提出玉器研究有助于重修哥斯达黎加的历史,并谈及几个哥斯达黎加玉器研究热点,包括玉器及所用玉料是如何进入哥斯达黎加的、谁带来了玉器、玉吊坠是如何制作的等等。

《新西兰毛利玉器中的人形玉饰研究》

Dougal Austin 道格尔·奥斯汀(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高等研究馆员)

Dougal研究馆员先容了新西兰玉文化的发展,并着重揭橥了关于毛利文化中一种名为“Hei Tiki”的人形玉饰的干系研究成果。

Dougal 研究馆员在线先容新西兰玉文化的发展

Dougal先容,新西兰的玉文化相较于天下其它地区较晚开始,约750年前,毛利人的先人波利尼西亚人抵达新西兰约100年后才开始正式利用软玉。
最初软玉多被用来制作切割木材的工具,部分小型工具在不用时被佩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耳朵上作为装饰。
学者大多认为,Hei Tiki 的产生与1769年欧洲商人为新西兰引入金属工具有关,大部分玉锛等玉质工具因被金属工具取代而被改制为Hei Tiki。
Dougal则研究认为,Hei Tiki在首次与欧洲文化打仗时已经发展得相称成熟。

Dougal 研究的工具紧张是由古代石器加工技能制作的早期 Hei Tiki。
他梳理发现,Hei Tiki 大多由软玉制成,分为 3 种类型。
大部分形态特色为头部较大,直接与肩膀相连,双部下垂放置在大腿上;较为罕见类型的特色是头部较小,有明显分隔的颈部,有一只手举至胸前;最为罕见的类型是鱼钩与人形的结合。
此外,Dougal 利用磨损程度量表来梳理并磋商了馆藏300余件 Hei Tiki的文化用场,并谈论跨文化互换对Hei Tiki 设计的影响,以及 Hei Tiki 设计在当下的发展。

《金冠塚的考古发掘及其出土曲玉》

Kim Daehwan 金大焕(国立庆州博物馆研究馆员 )

金冠塚是韩国新罗期间的代表性王陵,也是受东亚学界瞩目的学术宝库。
金大焕研究馆员详细先容了金冠塚的历年发掘、出土曲玉情形和新近研究成果 。

金大焕研究馆员先容了金冠塚出土115件不同制作年代的曲玉(硬玉质勾玉)的总体情形,并梳理了从质料产地之争到流利情形变革的曲玉研究脉络。
此前,学者对曲玉的磋商多聚焦于日本或韩国的产地争议,随着硬玉原材料产自日本的干系研究被广泛认可,近年研究已转为磋商硬玉质曲玉如何传入朝鲜半岛,以及这些曲玉在新罗与日本的商贸和文化互动中扮演的角色。
末了,金大焕强调,未来对曲玉的研究须要超越纯挚的产地辩论,更深入挖掘其在 4 至6世纪新罗社会盛行的缘由,及其映射的社会构造与文化互换的深层意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玉器收藏》

Ekaterina Shcherbina 叶卡捷琳娜·谢尔比娜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首席研究员,东方艺术、珠宝等藏品研究馆员)

Ekaterina 研究员先容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藏玉器概貌及干系历史。
该馆玉器藏品紧张有五个来源,分别是:中国、拜占庭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罗斯本土。
中国玉器最主要的收藏是明代宫廷所造玉杯等容器,可能经由明廷与沙俄的官方交往流入俄罗斯。
而同期间,沙俄勋贵间已涌现仿制明代玉器的行为。

馆藏拜占庭帝国玉器制造于12世纪至14世纪,以雕刻基督教圣象为紧张题材。
莫卧儿帝国玉石装饰的显著特色则是用黄金和宝石镶嵌,博物馆的干系收藏仅有8件,均为刀剑的玉柄。
博物馆玉器收藏中数量最多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玉器,整器有碗、盘、权杖等,更多的是镶金嵌宝玉饰片,这类工艺在俄罗斯被称之为“扎波纳(Zapony)”。
克里姆林宫的工匠用这种玉饰片装饰镜子、军装、刀、 盾、马具等沙俄皇室用品,以彰显皇室威信。
俄罗斯本土玉器约有40件,以沙俄皇室珠宝供应商之一的卡尔·法贝热(Carl Faberge)公司的“复活节惊喜彩蛋”等产品为代表,以奥诺特河出产的碧绿色玉料为常用材料。

本次报告首次向中国玉学界系统先容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藏玉器,为我们供应了全新的外洋研究材料。
Ekaterina 希望能够参考中国玉器的丰富研究成果,达成对其馆藏玉器的更深入认知 。

《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藏中国玉器概览》

Anna Egorova 安娜·叶戈罗娃 (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远东、东南亚及大洋洲艺术部主任,远东金属、石及骨质藏品研究馆员)

Anna研究馆员概述了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8至19世纪中国玉器。
她先容,自1918年景立以来,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一贯致力于收藏和展示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艺术品,而中国艺术品是馆内历史最悠久的收藏之一,总数约2万件,个中超 400 件为玉(石)器。

馆藏中国玉器大多来源于1917年俄国革命后国有化的私人藏品,尤其是贵族家庭的收藏。
20世纪后,随着苏联和中邦交际关系的加强,博物馆得以收藏部分作为礼赠的中国艺术品。
此外,馆藏玉器还有许多来自私人捐赠,部分器物的年代与来源存疑。
Anna 在报告等分享了包括玉簋、玉戚、玉璧、玉琮、玉斧、刻有铭文的牌形玉器平分歧类型和期间的中国玉器,谈论了这些藏品的来源、年代及其文化意义。
她还特殊提及随着20世纪考古互助的开展而于诺彦乌拉墓地遗址创造的大量中国汉代风格的玉器,包括玉璜、玉牌、玉佩、玉璧以及玉瑗等。
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的玉器藏品是中俄两国19至20世纪文化互换的缩影。
Anna 希望未来的研究里能够更多揭示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并表达了与中国博物馆建立互助、深化专业互换的意愿。

《日本勾玉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Takioto Hajime 瀧音大 (早稻田大学招聘研究员)

瀧音大研究员综述了日本勾玉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
他先容说,勾玉是平面呈“く”字或“C”字形且一端有孔可用于穿绳的饰件,可见翡翠、碧玉、琥珀、玛瑙、水晶等质地,原材料多产于日本,少数出自韩国。
勾玉最早涌现于绳文时期早期,学者认为其与人们畏惧兽牙的威力而制作相似品来佩戴以求庇佑的咒术崇奉有关。
绳文时期至江户时期,勾玉不仅是装饰品或陪葬品,还被授予宗教和政治寓意。
弥生时期的勾玉则在宗教功能的根本上,增加代表利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
古坟时期时勾玉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以大和政权为代表的各政权掌权者都收受接管利用勾玉,佛教寺院也开始利用勾玉。
到了奈良至安然时期,勾玉的生产和利用步入衰退,但直至江户时期,其仍旧是大名墓和藩主墓的主要陪葬品。
同时,瀧音大研究员认为外洋勾玉的考古创造以韩国金冠塚为代表,而中国东北部形似勾玉的玉器出土品彷佛与日本勾玉无关,并提出勾玉研究还有望在勾玉谱系、特定形制勾玉的形成背景,以及勾玉的材质选择等方面得到开拓,研究视野也应扩展至全体东亚文化圈范畴。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玉器馆展览现场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中国清代玉雕艺术佳构》

Maria Menshikova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高等研究员,中国装饰艺术与珠宝等藏品研究馆员)

Maria 研究员以韶光为线索概述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中国玉器收藏情形, 重点先容了馆藏中国清代玉雕艺术佳构。

18 世纪上半叶,沙皇敕令将部分藏品从莫斯科转移到圣彼得堡,不少玉雕艺术品由此入藏艾尔米塔什,例如由不同颜色的软玉制成的玉杯、玉匜等,年代约为明末。
随后,Maria 展示了不同期间使团访问中国后带回的外交赠礼。
如康熙天子统治期间,彼得大帝使团带回了约二十件仿白玉玻璃杯;雍正天子在位期间,使团曾带回五只玻璃杯贺礼,个中一件曾被错认作玉质,其黄金杯盖上刻有代表安娜一世的字母“A”,并有皇冠型钻石镶嵌,彰显中俄深远的文化互换与友情。
Maria 还择例展示了馆藏的仿古彝器、玉质白菜、婚嫁用器、佛像等,重点提及个中一件薄透的半桃形玉杯,一件于19世纪末由中方赠予王位继续人尼古拉斯·亚历山德罗维奇的玉玺,一件以渎山大玉海为原型仿制的大玉瓮,以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丰富的玛瑙、玉髓、水晶等中国艺术珍品馆藏。

《欧亚大陆另一真个玉器生产和利用》

Carlos Rodríguez Rellán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安 (格拉纳达大学史前考古系“埃梅尔赫亚”研究员)

Carlos 研究员专注于西欧史前晚期(约公元前6000年年夜公元前50年)的玉器生产等研究,并聚焦于绿色玉石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传播。

Carlos 首先先容了西欧史前晚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农业社会的兴起、社会构造和崇奉体系的繁芜化等。
他指出,分外物品的需求增长促进了交流网络的扩展,个中绿色玉石如硬玉岩(翡翠)、榴辉岩和磷铝石等在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之后,他详细先容了由 Pierre Pétrequin主持的“JADE”项目所取得的阿尔卑斯山脉出产玉料的研究成果,包括玉料的开采、加工地点,以及这些玉料制成的玉斧和玉环在欧洲的分布。
结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放射性碳测年等技能,项目团队认为,干系玉料生产活动可能从公元前5500年开始,持续了至少2000年。

Carlos还分享了对伊比利亚半岛上创造的46件可能源自阿尔卑斯山的玉斧的研究,以考古学证据表明玉斧常与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干系,并提到光谱学测试技能确认了这些玉斧的材料及来源多样性。
比如,半数已剖析玉斧所利用的玉料来自阿尔卑斯山脉西真个Mont Viso 峰,刷新了学界认知。
末了,Carlos强调了西欧史前玉器研究仍在持续且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欢迎各国学者互助。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玉器的历史》

Carol Michaelson 麦嘉乐 (大英博物馆研究馆员)

Carol 研究馆员系统讲述了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玉器的来源、收藏过程及研究现状,并述及馆藏的天下其他地区玉器,强调了玉器在不同文化,特殊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性和延续性。

大英博物馆馆藏约26000件亚洲古董,个中包括950件玉器,设有专门的中国玉器馆。
该馆早期收藏的东方文物紧张来自于汉斯斯隆爵士(SirHansSloane) 的遗赠,随后在一系列主要的收藏家或组织的捐赠、遗赠以及博物馆的征集购买下,玉器收藏逐渐成型,涵盖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期间的古玉以及21世纪的当代玉器。
末了,Carol先容了她及干系同事一起征采、筛选、征集中国当代玉雕的过程,指呈现代玉雕对付理解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玉雕工艺的发展很主要,当代玉雕工匠仍深受古代艺术风格影响。
此外,她也展示了馆藏的风格多样的美国西北部玉器、玛雅玉器、中美洲玉器、爱斯基摩玉器、伊斯兰和莫卧儿玉器、新喀里多尼亚玉器、新西兰毛利玉以及不同期间的欧洲玉器。

“玉器研究国际学术事情坊”海报

(注:本文纪要部分由上海博物馆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