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73年2月23日,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落一户耕读之家出身了一个孩子,眼睛清澈透亮得彷佛要看穿这个天下。爷爷为这个孩子取名梁启超,让家人都没想到是,这个孩子将来不仅眼力洞察天下,更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梁启超
梁启超被誉为“神童”,八岁学为文,九岁可缀千言,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封建时期许多读书人穷其生平都无法中举,而梁启超却聪慧超燃,年纪轻轻便中得举人,取得了做官致仕的资格条件,走上了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道路,但梁启超碰着康有为后,人生的航船却倾向另一条道路,一条当时中国从未走过的道路,一条让许多中华热血男儿前赴后继奋激求进的道路。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佛山南海,年轻时潜心学问以求功名,三十岁仍屡试不第,忧郁之余游历喷鼻香港、上海,打仗西方前辈思想,认为成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写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著作《人类公理》。面对晚清的腐烂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康有为上书光绪天子,要求变法维新以图振兴,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旁边”三条纲领性主见,但石沉大海无人答理。失落望之余,回到广东设立“万木草堂”办学,贯注灌注变法维新思想,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破除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迷信,被封建执拗守旧分子斥责为异端邪说。
历史风云际会总在不经意间。十八岁的梁启超游学南海,闻听“万木草堂”常有奇谈怪论,于是随同朋侪前往一探究竟,这是他与三十三岁的康有为初次见面,竟被康有为经世致用、救国维新的“骇人”思想折服,犹如聆听“大海潮音”,觉得旧学“冷水浇背”。梁启超复苏地认识到,处在颓势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变法才能走上富强之路,毅然以举人身份拜秀才康有为为师,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梁”拍档,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变法之路。
康有为
1898年6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并任命其为总理衙门章京,预备变法之事,史称“戊戌变法”,实行一系列改革,旨在建立一个不改变封建制度但可以发展成本主义的国家。慈禧太后认为变法会将军事、财税、外交大权落于外国人之手,于是发动政变重新执政,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落败,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被迫亡命外洋。
为挽救羸弱的国家和民族,许多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乃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在史籍上深描几笔。抛开康有为政治家身份,其在艺术上也有首创性贡献,所写《广艺舟双辑》是第一部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著作,提出艺术为自身创作做事的书法美学思想,启示和造就了民国初期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书法家,为中国书法奇迹的发展奠定了人才根本。
二
1894年,甲午战役爆发,在美国担当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奉调返国,出任南洋洋务局总办。目睹晚清被列强欺凌而丧权辱国,他认为“非变法不敷以自强,求变法必先启思想”,创办《时务报》宣扬明治维新思想,力邀“超级明星”梁启超加盟,开设时势热点、文化评论专栏。《时务报》受到读者热捧,创造了中国自办报刊以来的最高发卖记录,有力地推动变法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生平志在振兴国家,全身心投入社会改革中,寄望政治改造作为救国方略,驻英国任使馆参赞期间,替张之洞购买汉阳铁厂的工业设备,对当代工业革命有复苏的认识。湖南巡抚陈宝箴约请他到湖南帮忙维新运动,付与政治、文教等改革大权,对湖南新政改革发挥了主要浸染。只管黄遵宪从不标榜自己为墨客,但其在文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二十一岁创作的《杂感》,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歌改造主见,“熔铸新空想以入旧风格”,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宣言书,梁启超称其“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其极”,被后人誉为“走向天下的墨客”。
革命道路上,不乏同行者。同样秉持变法兴国理念的丘逢甲,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1864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十三岁参加台湾府院试并取得第一名,被主考官丁日昌受赠“东宁才子”称号。他善作诗歌,与人赛诗三天完成歌咏台湾风土人情的《台湾竹枝词》百首,被台湾提督唐景崧赏识,将其收为学生,之后聘为幕僚。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后,返回台湾投身教诲,先后担当衡文书院、罗山书院、崇文书院主讲,开展民智新风教诲,研读先容西方译著,解析天下发展大势,被黄遵宪誉为“初祖开山破天荒”。
丘逢甲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割让台湾,丘逢甲毅然弃文竞武,“中国民众,义不臣倭”,多次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要求朝廷废除合约。他招募民团抗击日寇保卫台湾,联合士绅保举提督唐景崧为总统,虽然如此费尽心力,台湾仍被日军盘踞。日军将丘逢甲列为“首犯”全城缉捕,他只得携家人回到祖籍地广东,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担当广东总教诲会会长,实行师范教诲、职业教诲,宣扬新学文化及思想,“劝办学校过百”,真正践行教诲兴国的理念。
“我手写我口”,愿为国家民族发展鼓与呼。面对国事不宁、民族罹难却无力回天,丘逢甲的文学作品充满爱国忧民、匡济天下的激情亲切,把政治空想寄托诗歌之中,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发挥了教养民众、改进政事的功用,继承了黄遵宪的爱国情怀及改革理念。
三
彼时年代的知识分子,险些都受到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其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郭沫若赞“梁启超的辞吐让旧思想、旧风气犹如狂风中的败叶”;吴其昌认为“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命,吻合社会与艺术发展的客不雅观规律,给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成为从古代文学过渡到当代文化的桥梁,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铸就了一座丰碑。
后人给梁启超许多“封号”,但被其承认的仅有“政治家”与“学者”这两个身份,前一个身份是救亡图存的空想崇奉,后一个身份是教诲启蒙的探索实践。铁肩道义,道德文章,治学问是思想的延续,为人师是道德的超越,这是许多学者践行的生平的理念,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源于他们深爱脚下的这片地皮,以及这片地皮上栖息的人。
这片地皮绵延燃烧着小儿百姓情怀,许多文艺评论家以笔为武器,为国家和民族挥刀舞剑,劈斩迷雾与阴郁,这是那个年代文艺事情者秉持的道义与任务。
萧殷便是个中一个,终其生平追求革命。他1915年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家庭贫苦,幼年丧父,母亲长年卧病在床,从小遍尝情面冷暖。人道命运改写在十岁那年,他追随途经家乡的东征军,开始文艺生涯的学习发展,初中期间就用文学创作为革命叫嚣,进入广州美术学校学习后还乡做小学西席,一边传授教化一边写作,揭橥许多控诉阴郁社会的文学作品,抒发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彰显了文艺事情者的历史担当。
萧殷
1936年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萧殷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防护团,作为战地历经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此后担当过《晋察冀日报》副刊主编、《解放三日刊》主编、新华社北平分社采访部主任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抑制不住地内心的激动,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歌颂党、歌颂新社会、歌颂公民群众,事情重心转为文学评论以及青年文艺事情者的培养。
四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我的第一个恩师是萧殷,是萧殷创造了我。”长于创造并扶持人才,这是多么难得的伯乐。正如萧殷所言,“多一个人才,国家培植就多一份力量。”如金敬迈、王杏元等许多作家都得到萧殷帮助。在他们的眼里,萧殷便是文艺发展路上的燃灯人,勾引他们蹚过文学长河、爬过文艺山峰,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看到更加壮丽的文艺风景。
萧殷对广东文艺评论的贡献是首创性的。“文艺评论要促进全体文艺奇迹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他毕生追求的信念,尊重文艺规律,敢于批评、勇于批驳,反对“学院式”的文艺批评,认为文艺评论的代价不在于多么深奥,而在于能够真正帮助办理实际问题。他始终认为,“文艺批评是改进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担当广东作协副主席期间,重视广东文学评论军队培植,推动形成广东文艺理论批评的新局势。
“文艺批评是促进创作的主要手段”,武断践行这一理念的,还有一个当年的人气作家秦牧。他祖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1919年8月出生于喷鼻香港,父亲找算命师长西席求名“林阿书”,以是乳名叫“阿书”“书伢子”,冥冥之中与“书”交缘并联结生平,抗战期间常以“秦牧”笔名揭橥文章,广为人知后逐渐取代原名沿用至今。
秦牧
抗日战役期间,秦牧与家人搬家到广西桂林,目睹国统区的阴郁腐败和日寇的残酷暴行,他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一介诗人何以救国?唯有以笔墨作武器反击仇敌。他的写作风格爽直泼辣,言简意赅锋芒毕露,引起反动集团的强烈不满,数次列入黑名单追捕。因抗战事情须要,他碾转重庆、喷鼻香港等地参加敌后斗争,有时被生存所迫靠卖文为生,哪怕生活陷入困顿,也丝毫改变不了爱国情怀,连续用笔墨嬉笑怒骂反动统治者。
新中国成立后,秦牧举家搬往广州,与这座千年古城相守生平。担当《羊城》副总编时,他提出“文学作品要给人们以思想的启示、美的感想熏染、情操的熏陶。”这一主见深深融入办报中,《羊城》揭橥了许多格调高雅、生动风趣的散文小品、旅游杂记等,该报一度成为脱销报。《艺海拾贝》作为文艺评论随笔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回答了艺术家生活积累和思想、教化、风格等文艺理论上的主要问题,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好。
五
1942年5月,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事情漫谈会并揭橥讲话,这是党的文艺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威信性的展示,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精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从此有了前行的明灯。这次讲话也成为百年党史长卷极具标志性的主要节点,成为中国文艺划时期的刺目耀眼坐标。
延安文艺事情漫谈会
三十四岁的欧阳山参加这次漫谈会后,思想受到很大触动,他在《文学生活五十五年》谈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事情漫谈会上的讲话,彻底点醒了困扰自己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仅仅通过自身打仗能否全面理解工农兵;二是如果文学活动跟中国革命活动联系起来,是否又会分开公民群众。“这次漫谈会让我决心投入到新的生活里面,并创作反响新的生活真实。”他主动哀求到陕甘宁边区文协从事文学创作,开始考试测验大众化、平民化的农人题材,反响社会主义新生活道路的探索,《活在新社会里》被毛泽东夸奖为“新写风格格”,《高干大》被公认为解放区最精良的长篇小说之一。
欧阳山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不满一岁被卖到广东,随养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少年时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十五岁考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因参加“择师运动”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参加北伐国民革命军并担当宣扬干事,和朋侪创办“广州文学会”,与鲁迅、郭沫若等交往甚密。广州事情期间,他发起了“粤语文学运动”,刊发大量的粤语文学作品宣扬新文化运动,真正践行文艺事情大众化的思想。1932年他加入“左联”并担当广州地区领导人,遭到通缉后逃至上海,与夫人草明一同被抓捕入狱,后被鲁迅垫付赎金救出。1940年由周恩来、沙汀先容入党,党组织安排他们夫妇来到延安,全身心投入革命文学创作。
欧阳山
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调回广东,长期从事文艺事情,先后担当华南公民文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等职务,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和文艺干部,还创办了《文艺快报》《华南文艺》《作品》等主要刊物,为文艺作品及理论宣扬搭建了主要阵地。他事情之余笔耕不辍,创作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霸占主要位置的鸿篇巨著《一代风骚》,补充了我国当代文学反响20年代南方革命斗争这一空缺,第一部《三家巷》的影响最广,成为广东文学的经典之作。
欧阳山既是作家,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他从爱国主义到同情劳苦大众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是贯彻延安文艺事情漫谈会讲话精神的模范作家,是守卫党的文艺方针路线的忠实战士。他光鲜反对全面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现实主义辅导文艺创作,提出“古今中外法,东西南北调”,文艺创作要看重措辞大众化,也要看重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对付文艺创作的人物和叙事,他主见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这个不雅观点与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关于人物叙事的不雅观点相同等。
黄药眠
黄药眠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揭橥了长篇论文《论小说人物的登场》《论人物描写》,这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提出“生活实践论”的文艺不雅观,看重文艺的客不雅观性,特殊推崇民族文化自傲,“民族传统是客不雅观存在的,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缘故原由。”他组织的“美学论坛”直接引发并推动“美学大谈论”的进行,朱光潜的“形象的直觉”与他的“生活实践”,演绎了文艺理论史上著名的“梅花之辩”。他去世前为自己撰写一联:“虽无俏丽缤纷色,自有凌霄特立姿。”对自己生平的期许与评价,后人认为这确实是他生平的艺术写照。
六
文学与文艺评论的发展相辅相成。广东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广东文艺评论的发展史,或经由文艺评论辅导进行文学创作,或经由文学作品品鉴形成文艺理论及评论,因而文学家与文艺评论家并没有严格的身份界定,乃至两者之间相互领悟不分彼此,许多文学家的创作心得、履历总结、艺术感悟等,同样发挥着文艺评论的勾引创作、提升审美、引领风尚的浸染。
辉煌的广东文学,产生了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状》、欧阳山《三家巷》、陈残云《喷鼻香飘四季》、吴有恒《山乡风云录》、黄谷柳《虾球传》等佳构力作,呈现了陈寅恪、李金发、梁宗岱、阮章竞、杜埃、黄秋耘等文学大家。这些艺术家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倾尽热血才情,这些精良作品燃点了广东文艺奇迹的残酷星火,让中国文艺的星空更加光彩闪耀,炳照一代代文艺事情者拼搏前行的道路。
纵使千钧笔墨也难以列举广东文艺先辈们,纵然万般篇章也难以述尽广东文艺先辈们的故事。虽然他们已经远去,但他们的思想还在岭南大地上涌动,他们的精神还在广东热土上流传,他们与时期同行、与公民同心的艺术信念,永久成为广东文艺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期号角催人奋进,历史年夜水奔涌向前。每一代文艺评论家都肩负义务任务,从改革开放的发达培植,到新时期的火热实践,广东文艺评论事情者笔耕不辍、啄木声声,为推出文艺佳构力作发出鼓与呼,为弘扬时期精神用力唱与和,呈现出刘斯奋、黄树森、蒋述卓、林岗等一大批精良的文艺评论家,闪耀在广东文艺的残酷星空上,勉励年轻一代的文艺评论事情者奋勇向前。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踏上新征程的广东文艺评论,必会永葆小儿百姓之心,不负历史重托和公民期望,风正帆举蓄势前行,循着群星闪耀处豪迈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