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早在专辑放出MV时,网上便争议颇多,有网友冲动得一塌糊涂,也有人创造这张新专辑彷佛“差评如潮”,#周杰伦账号被差评淹没#的词条也登上了热搜。
还有网友表示,这几天周杰伦连续删除了多条社交动态,又开启了评论区的审核机制。
哥这是怎么了?
这件事,要从一周前提及。
7月6日,全新专辑第一首歌曲MV首播;7月8日,专辑开启预售。
在官方没有任何宣扬的情形下,《最伟大的作品》作为周杰伦的第15张个人专辑,在午夜放出后的1小时之内,预约数达到62万。
预售前夜,线上预约人数已至800万。
“世代的狂,音乐的王。”
他犹如新歌中的自述一样,缔造了一个世代的音乐。
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难听。”
“江郎才尽。”
“专辑主题没有,旋律掉队,态度也弗成。”
周杰伦的“狂”,触了众怒。
新专辑一共12首歌,个中5都城是旧歌,去掉1首钢琴曲,只剩下6首新歌。
气得不少歌迷在评论区大骂:
“我们歌迷的钱,就这么好赚的?”
周杰伦作为近年来的华语乐坛天王,被寄予厚望并不虞外。
但若是人们将这份关注演化成一种以期待为名义的道德绑架,以至上升到人身攻击,就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人们为什么如此生气?
在这份高期待的背后,无疑是一种集体的“怀旧感情”在作祟。
人们不自觉地守卫着过去。
“周杰伦们”成为了一种时期符号,在被哀求永久高产的同时,也只被许可致敬青春:
你要安利艺术?我不太须要。
如果可以,请把原装的“周氏风格”拉满。
于是,近几日的QQ音乐飙升榜上,“100首歌,96首周杰伦”的征象,也就不难明得了。
这个华语乐坛的天王,正掀起一场全新的怀旧狂潮。
这让人不禁发问:
怀旧,何以成为“流量密码”?
怀旧元年
“哥穿着复古西装,拿着手杖弹着邪术乐章。溜达走在莎玛丽丹,被岁月翻新的光阴。”
歌曲开头,熟习的“哥体”自称映入眼帘。
这个放在任何中年艺人身上都略显油腻的称号,在周杰伦这里,彷佛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歌迷们喜好周杰伦的臭屁和自恋,就像喜好他的才华一样。
20多年过去了,80后、90后们逐渐终年夜。
那些陪伴他们发展起来的“伦式旋律”,却未曾过期。
当老歌变成了经典,怀旧,也成为了一种集体感情。
说到怀旧,就不得不提到2021年。
这一年,大概是“怀旧元年”:
《老友记》六人行重聚Central Park,《哈利·波特》主创重回霍格沃茨……
千万人在屏幕前热泪盈眶,“爷青回”成了年度最佳弹幕。
人们为自己布局出了一个沉浸式的光阴胶囊,任影象在其间自由穿梭。
而仅在4个世纪之前,怀旧还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在英语中,怀旧(nostalgia)来自两个希腊语词,nostos(返乡)与algos(怀想),意味着“对某个不再存在的家园的神往”。
1688年,一位瑞士年夜夫创造,由于思念家乡,被派往国外的年轻军人的认知能力受到了影响,变得低沉烦闷。
于是,他将“怀旧”一词与这种疾病联系在一起。
在过去很长一段韶光,怀旧都不是一件好事。
直到20世纪后半期,怀旧的内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阐明为:
“对付过去的一种情绪渴望。”
根据一份调查,大多数人每周至少会经历一次怀旧,而有近一半的人每周会经历三到四次。
怀旧,彷佛是人们难以躲避的一种感情。
你一定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候:
走在街道上,溘然想到许多年前的过往;
听到某段旋律,又记起了当年的青春光阴;
电子产品再好,也怀念儿时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笔一画;
在互联网可以一口气追完一整部电视剧,却想回到那个定时守在电视机前的周末,回到那个吹着风扇、捧着西瓜,等待动画片连载的夏天。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曾这样写道: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天下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大概,令人怀念的不但是影象本身,也是我们在那段光阴里的某种状态:
过去是美好的。
美好在它真实发生过,也美好在它不会重新来过。
它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损失,却也构成了人们内心最有力的依托。
然而,怀旧的意义,仅仅止于此吗?
读者,赞984
怀旧经济
小船悄悄来回,马谛斯的海岸。
星空下的夜晚,交给梵谷点燃。
作为《最伟大的作品》的副歌部分,这几句歌词显然利用了大量的“怀旧艺术”。
而周杰伦对艺术前辈的致敬,也在此处被推至高潮。
怀旧,何以拥有这样的生命力?
来自中科院生理研究所的孔亚卓教授,曾进行过的一项“电刺激实验”,为人们揭示了怀旧的另一侧面:
研究职员利用分外电流,“电击”参与者的手臂3秒。
一组参与者在忍受疼痛时,看到的是26张童年旧照;另一组看到的,则是26张普通照片。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们要为刚刚所经历的疼痛程度打分(1—10分)。
在全体过程中,研究职员通过功能磁共振,对参与者大脑的活动变革进行检测。
结果创造:
不雅观看老照片的参与者,对疼痛的打分显著低于看一样平常照片的人。
不雅观看怀旧照片的参与者,在处理疼痛时,大脑更加生动。参与怀旧的前丘脑区域,会激活参与处理疼痛的前顶叶区域。
也便是说,怀旧具有显著的镇痛浸染,而这无疑为人们供应了一个感情出口。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于是,“怀旧之风”刮起来了。
各大商家凭借其敏锐嗅觉,纷纭打造起属于自己的“怀旧IP”。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网易严选,联合推出了“葫芦娃系列彩妆” :
“别惹‘火娃’,惹火就好。”
创意逗趣的广告词,不仅奥妙地找到了往昔回顾与当下潮流的结合点,也将一众90后们瞬间打回童年。
哈利·波特主题咖啡屋开遍各大城市,分院帽、邪术球、光轮2000、车站……
“我想一次又一次回到那个陪伴着我终年夜的邪术天下。
“回到那个,勇气与爱并行的岁月。”
博主@Haruko这样说道。
人们反反复复地光顾情怀,彷佛丝毫不在意它被“贩卖”。
而这,便是“怀旧经济”的成功之处。
它并非让你逼迫性消费,而是考试测验在人们心中的某个优柔角落,找到自己的落点。并在各类压力值拉满的疫情期间,为人们创造一种疗愈感。
于是,人们越来越恋旧了。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怀旧感情占了上风,我们又该如何与现实相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黄金时期
“望不到边界的帝国,用音符筑成的王座。”
“我用琴键穿梭1920错过的不朽。”
在新作MV中,周杰伦与天下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们碰面,与一全体时期约会。
爱好文艺的人看了,怕是要大呼过瘾。
而这个中,大量艺术彩蛋被眼尖的网友们创造。这首作品本身,也被人们与电影《午夜巴黎》相对标。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执导的经典作品。
它通过几段穿越故事,磋商了怀旧主义的问题所在。
主人公吉尔,是一个迷恋巴黎的美国作家。
他一贯坚信,20世纪20年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期”。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吉尔搭乘一辆老爷车,穿越到了1920年的巴黎。
在那里,他与海明威喝着朗姆酒,与菲茨杰拉德夫妇谈天,向达利倾吐苦处。
艾略特,毕加索,斯泰因……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逐渐重逢了这些最伟大的艺术家。
溜达于塞纳河边,吉尔与他们吸烟、饮酒、闲聊,却讽刺地创造,在他们心中:
“这个时期的人们很贫乏,缺少想象力,假如能生活在文艺复兴期间就好了。”
吉尔这才明白:
“这个时期没有抗生素,年夜夫也没有镇痛剂。”
人们总想回到过去,而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课题。
作家周冲曾谈到,自己的父亲就从“过去”而来。
有一回她问父亲:“你乐意活在过去吗?”
父亲将头摇个一直:“那怎么活?那可不是人过的日子。”
周冲说,父亲并不是知识分子,识字也不多,以是文艺式洗脑对他来说不起浸染。他用脚投票,对“过去”表示反对。
身处商业消费社会,一个人很随意马虎怀念过去。
于是,人们唱衰人性。
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之下,得到躲避现实的短暂快乐。
可若是回到过去,我们又真的能吃下那份艰巨吗?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若是透过年代的滤镜,向过去回望:
“平凡乃至低俗的东西,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子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造作可笑。”
电影《午夜巴黎》,早就给出了答案。
更好的都在从前?
在《午夜巴黎》的结尾,吉尔回到了当代。
回到了有抗生素,有镇痛剂,也有空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2010年,哪怕生活依旧不完美。
“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大概只是一种幻觉。”
吉尔不禁感慨。
而事实上,人们怀念的,并非全然客不雅观的事实。
重构影象理论指出:
我们不是影象的被动不雅观察者,而是在每次检索它们时,都会重新布局它们。
大脑会选择性忘却不加掩饰笼罩的恶意,而去强化那些美好时候。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80后、90后,在周杰伦对青春的唱念里,逐渐走向社会。
经历了现实的捶打之后,却更加怀念儿时的“配方”。
然而,那些歌词里写满青涩的人是周杰伦,现在这个分享时期艺术的人也是。
80后、90后们终年夜了,周杰伦也一样。
问题在于:
当周杰伦不再唱“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时,我们是否乐意去接管他对艺术致敬的另一种选择?
对付人们来说,过去意味着安全感。
它像一个无法返回的伊甸园,有力地承托起我们的内心天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但怀旧的意义,并非仅止于一种损失,抑或是一种治愈。而是在苦乐参半的过去与当下,不断正视自我,并从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毕竟,人们只活在每一个当下之中。
就像窦文涛在《圆桌派》中曾说的:
你问我什么时候最好?
就现在最好。
作者:晴之,一个小有灵气的生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