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

曹雪芹的祖父,曾有诗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苦处几人知。

人生若还有初见请不要再叫我纳兰性德 休闲娱乐

曹寅比纳兰小三岁,却比他多活了二十七年。
写这首诗时,纳兰去世整十年,而曹寅也正要迈向四十岁的门槛。

附近不惑之年的曹寅,写下了此生最大的迷惑。

古来圣贤皆寂寞。
纳兰不是圣贤,却有同样的寂寞,好在他寂寞而不沉默,短短30岁的光景,光是词作就留下340余阙,我们大可尽览其书,但纳兰的心思,有几人能懂?

他的父亲明珠不能。
纳兰明珠乃大清相国,康熙天子的肱骨大臣,他官居内阁,掌天下大政凡13载。

当时官场有顺口溜云:“要当官找索三,要人情拜老明。
”这句鄙谚中,包含两位只手遮天的权臣,“索三”指的是索额图,“老明”即是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其人聪敏调皮,又通达人情光滑油滑,得“万花筒”之美誉。
这支“万花筒”能识破大清最深邃的官场,唯独读不懂自己的儿子。

顺治十一年的尾月十二,表面风雪加交,明珠的府邸,大家面带喜色,就像吹过阵阵和煦的东风。

明珠也才过完二十岁的生日,风华正茂的年纪,官运亨通,又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人生最幸福的几个瞬间,也不过如此吧。

明珠夫妇极爱这个公子,宠溺地唤他为“冬郎”。
明珠是细腻敏感之人,欢畅之余,犹有一点轻微的忧思,在轻轻震颤。

在满周岁的抓阄仪式上,小冬郎一手捉住羊毫,一手却抓了金钗。
那个时候的人信命,纳兰明珠看后诧异不已,心中的忧闷,第一次聒噪起来。

这本是一个类似于玩笑的小仪式,却过早剧透了造物主开的真玩笑。

冬郎终年夜了,变成白衣鲜马的少年郎,他还拥有了一个柔美的学名——纳兰成德

父亲对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成德”来源于《易经》,其书中有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
”父亲是在告诫他,想要造诣完美的风致,务必完善逐日的举止言行。

而纳兰成德也不负所望。
他生性聪敏,又勤学好读,小小年纪,已经是满腹经纶之士。

康熙三年的元宵之夜,其时京城月蚀,彼时的成德刚满十岁,他也是平生头一遭看到此等异相,纳兰挥洒笔墨,即兴作诗一首:

夹道喷鼻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

姮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

——《上元月蚀》

纳兰成德身上毫无纨绔之气,除了学习诗文,数岁即习骑射,不消几年功夫,就成为精通六艺之人。
康熙帝先是由于世家子弟的身份,付与他三等侍卫,过不了多少,由于才学身手双绝,升迁其为一等侍卫。

清朝的时候,贵族子弟想要有所作为,大抵先从侍卫做起,个中有抱负之人,便可以此为跳板,转入内阁六部,而六部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发展为内阁重臣。
纳兰明珠、他的同寅索额图包括后世的和珅,都是走的这条路。

父亲早给儿子铺好了路,纳兰成德仅仅须要,马首是瞻地实行,他的厚禄高官,切实其实是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则不能取,纳兰有自己的骄傲,他凭借真才实学取得功名,十七岁进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隔年景为贡士。

纳兰成德侍奉双亲最孝,父母病了,他侍奉在身边,衣不解带不眠不休,由于劳累,神色都变黑了,依旧照顾高堂至病愈为止。

这样的孩子,放在哪一个时期,都是父母的骄傲。

他能秉持父亲的告诫,日修其行,方可成德。
纳兰明珠却不是什么君子君子,小人掌权即会卖官鬻爵。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身为儿子,纳兰成德一边替父亲担心,一边又不能戳穿其伪善,内心挣扎而抵牾。

哪怕能坦诚地言明,父亲也会说他去世脑筋吧。
纳兰明珠不能理解儿子的迂腐执拗,荣华富贵才是最实在的,所谓生前身后名,皆是虚妄之谈。

纳兰明珠一贯铭心镂骨,他想质问精良的儿子:就由于周岁的时候,多拿了一个金钗,行事便如妇人般摇摆,失落掉妻子算得了什么,为什么又要和一个妓女动真感情?

欢愉夜短,寂寞更长,31岁的纳兰成德,忽然而长逝。
父亲没有机会提问,读罢他的诗词,却愈发看不懂儿子:“你什么都有,什么都是最好的。
为什么就不能快活,为何就这般撒手人寰?”

纳兰成德共经历三段感情,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每一次都是郁郁寡欢。

造物者给了他太多,纳兰成德就像从童话中,走出来的人物。
童话中的人物,却不配拥有童话般的结局。

三次刻骨铭心的爱恋,三个不同的姑娘,末了都是盈盈一拜:“小女子福浅命薄,扰公子良久,公子勿怪。

枕函喷鼻香,花径漏。
践约相逢,絮语薄暮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鬓云松令·枕函喷鼻香》

作此词时,纳兰还只是个22岁的青年。
沉凉的月夜下,他回顾起与伊人的情意绵绵,现如今,银屏掩映,翠袖低垂,那个人儿,却在何处。

每个夜晚,空首对冷月,月色依然,人却分离。
一座山,一条河,一朵花,一棵树,被深厚的宫墙围住,被死活分离,被礼法分隔。

结局总归如此,一砚残墨一支笔,一腔热血伴灯凉。

爱情无望,功名成否?

纳兰所得的宠幸,有目共睹。
康熙令纳兰作赋,翻译自己的御制诗,纳兰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天子因而欣赏他的文采。
纳兰生病了,天子虽然出塞避暑,不忘令御医去给他治病。

天子爱他敬他,纳兰自然存心辅佐。
他去世后十天,少数民族纷纭归附,康熙叮嘱消磨官员拍着纳兰的灵位,哭着见告他此事,如今的投诚,皆由于纳兰当初对那场战役有功。

康熙帝与他同岁,两人互为姑表,如果生在平常百姓家,他们该当是最好的哥们。

只可惜,康熙天子是九五至尊。
而纳兰家族,说得好听叫显赫崇高,说的难听点,不过皇家的一介仆众。

而仆众连姓名也不配拥有。
太子出生,取乳名为“宝成”,为了避讳,纳兰成德不得不改名为性德。
一年之后,太子取学名为胤礽,性德又要改回成德。

不过区区一黄口孺子,随口的称谓,却能旁边别人的姓名,这是何等之悲哀。
纳兰有自己的执拗,他字容若,偏偏用“成”为姓氏,取名为成容若。

几百年来,我们约定俗成称呼他为纳兰性德,这种称谓,本来就带着屈辱践踏的身分。

本日,笔者坚持以“成德”称呼,也是为了掩护词人的肃静。

温婉之余,纳兰有自己的豪迈与浮滑。
毕竟,他本就文武全才,也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军事活动中。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宅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词人用最深刻冷凝的笔触,描述最博大宏伟的景不雅观,其浩然正气,哪还有婉约派的云烟氤氲。

满清入关之时,祖宗衣衫褴褛,暴霜露,斩荆棘,才有这锦绣江山。

纳兰成德也有大抱负,他的词集初名为《侧帽集》,个中包含一个典故,北魏名将独孤信,仪容俊美,有次打猎归来,帽子欠妥心戴歪了,百姓由于爱戴将军,纷纭学他歪着戴帽。

纳兰以此典故,给词集命名,表达自己治国平天下之志。

梁启超评价纳兰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梁启超这句话,说得轻佻了。
李后主是什么人,躲在小楼里蝇营狗苟,而纳兰的雄迈之词,岂可谓之曰“小词”?岂是李煜可比的?

纳兰空有热血,却又无用武之地。
天子用他,又怕其家族势力做大,不得已防着他,康熙想把纳兰,培养成最精细的宠物。

除此外,纳兰的内心抵牾,还表示在满汉文化的撕裂徘徊中。
当时很多满人,乃至不会说汉语,他与汉人结交,但是内心深处,并不想融入汉族的大夫圈子里。

纳兰不得已,脚踏两种文化,他既擎着雕弓,也捧着书卷,日则佃猎,夜则读书,左顾而右盼。

造物主给他太多,却都是些互斥的东西,负负得正,便什么也没有给他。

好在他还有诗词传世。
王国维说过,“天以百凶造诣一词人。
”此话用在纳兰身上,切实其实适可而止。

王国维懂得他的撕裂与抵牾。
纳兰虽读汉书,却从未熏染汉人风气,自有一颗满人的心肠,故能写出真切雅驯之言。
王国维惜字如金,从不轻易夸人,对付纳兰的评价,王国维轻描淡写地说道:“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横跨二百余年,王国维是纳兰成德唯一的知音。
纳兰是幸运的,毕竟有人懂他,而王国维无疑是不幸的,他识破这个世道,世道却看不透他。

于是,这个天下便不再言语,悄悄地看着,颐和园里有一汪昆明湖,王国维刚从那里跳了下去。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总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