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的歌词,唯美诗意,其意境来自于《诗经》的蒹葭。而李健老师演唱的《在水一方》,低沉婉转如百灵鸟般动听,高亢清亮仿佛穿透云霄。
谛听歌声的人,沉醉个中,然后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置身于迢遥的水边,划着小船,跟随着歌声的起伏,缓缓而行。你仿佛能看到白雾迷离的水面,无边无涯。行云流水般的钢琴曲,衬托得歌声更加空灵唯美。
很多时候,我都会一边听着这首歌,一边打字。桌旁,是一杯红茶,我的最爱。里面泡着无核的桂圆肉,暖胃还有营养。品着暗香甘甜的红茶,听着美妙的音乐,一瞬间,让我忘了整日奔波的繁忙,忘了在风雨中穿梭的困难,忘了在烟火中生活的噜苏繁杂。你看,把诗和远方放在心里,生活处处都能创造诗意。
«蒹葭»是2500年前的秦地民歌,出自于«诗经 秦风»。秦地位于汉水中上游,在陕西省的南部。秦地物产丰富,发达的农业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根本。
在很多人看来,这首古老的民歌,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诗中,男子梦寐以求的伊人,芳踪不定,仿佛在水的另一边,又似隐身于芦苇丛中,似有还无,虚无缥缈。男子探求意中人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水路弯曲,阻碍重重,逆流的辛劳自不必说,最折磨人的是,每次当男子看到希望的时候,他的梦中佳人,却又到了水的中心、水的对岸、水中小洲,总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位佳人也彷佛在磨练他的意志和至心,几次再三给他出难题。
镜花水月的希望,最是恼人。就像古希腊神话传说里的故事,坦塔罗斯王由于犯错,只能忍饥挨渴。清澈的湖水低头就能喝到,喷鼻香甜的果实,伸手便能摘取。但是,神的力量便是这么神奇,不可违背。
置身于湖中的他,水深到他的颈部,每次他口渴的时候,一低头,水却消逝得无影无踪。水喝不到,他又举起双手,想摘一个果子充饥,原来触手可及的累累果实,瞬间离他而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你间隔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意外,让你无缘成功,那种失落望和心碎,痛彻心扉。
实在,这首诗,其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逐渐被人发掘,受到重视。它的象征意义,更为深刻。钱钟书认为,“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是人们对付美好心愿的追求。追求的工具,可能是仙家、贤士、心腹好友、爱人,或者为财富、名气、福祉、康健龟龄,不一而足。是多领域的企慕情境,而不是特指某一类。因此,有些人认为这首民歌是纯挚的爱情诗,并不准确。
受这首民歌的影响,后世的很多诗,都化用了这种意境。比如,有耳熟能详的,迢迢牵牛星。诗中所言,天河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要知道,那相隔的盈盈一水,可是银河啊。
又如孟郊所说,河边织女星,河边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再如,众人仰慕追寻的蓬莱仙境,佛家所言之彼岸,以及西方天下推崇的天国,无不是在水一方的美好意境,心之所向。
所有这些美好的愿景,由于在水一方,遥不可及,以是追寻的道路,坎坷困难。试想,人生,如果不是由于这些阻力,又怎会有动力呢?大家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知难而进、从一直歇的追梦之旅,是不是很充足?有时候,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不断去努力,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爱因斯坦曾说,追求真理的过程更为名贵。而歌德也曾在诗中赞颂,追求的过程更为美好。白居易也说过,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活着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也是残酷美好的。努力追梦,哪怕未能实现,这个过程也足以抚慰人生。哪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意却是灵犀相通的。
这首民歌,措辞朴实清新,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易于传唱。上古期间的民歌,和当代的歌相似,都会通过反复吟唱,让听者产生共鸣。通过一唱三叹,循环往来来往,让情绪更浓,让执着更美,为整首诗授予浪漫的诗意。
这首民歌,传唱两千多年,耐久不衰,自有它分歧凡响的魅力。本日,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诗,一起回到上古期间的秦地,感想熏染秦风的淳厚柔美,款款深情。
深秋的清晨,墨客独自来到河边。望不到边际的芦苇在秋风中萧瑟悲鸣,昔日的露珠,化身洁白晶莹的霜雪,凝集在芦苇的叶片上。迎风傲霜独立的芦苇,让苍茫的天地有了悲壮的觉得。
此时的墨客,心中所想,真的只是远方的佳人,也便是自己的意中人吗?负责读完这首蒹葭,无论是从美学还是哲学角度来看,你都会有新的创造。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未抽穗的芦苇称为蒹,刚刚长出的幼苗,是为葭。诗词中,以蒹葭代指芦苇,授予它诗意唯美的名字。苍苍和下文的萋萋,都是指芦苇茂盛的状态,表达的含义相同,却避免了重复,增加诗词的美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的伊人,是墨客的意中人,也可以说是贰心中的梦想。墨客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了一幅绝美的图画。画中,有想象中的佳人,在水的另一边,看起来遥不可及。这多像我们朝思暮想的人生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咫尺天涯,便是这种觉得吧。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为了见到意中人,墨客想尽统统办法,一下子逆流而上、拼尽全力、却寸步难行;一下子顺流而下,奔驰千里的气势和速率,又给人无限的希望。
波折的水道称为洄,宽阔的水道称为游。溯洄即逆流而上,溯游意为顺流而下。想见到佳人,哪有那么随意马虎?逆流而上的道路,漫长而且困难险阻;顺流而下的时候,满怀希望加速前行,以为立时就要见到佳人了,一转身,却创造伊人仿佛在水的中心。寻而不得的男子,虽然失落望,但并未放弃希望,而是连续努力探求。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晞,意为干。湄,是指水和草连接之处。河边的芦苇茂盛无比,望不到边际。清晨,芦苇叶片上的白露还未曾干。日思夜想的佳人,仿佛在河的对岸。你看,痴情的男子多不随意马虎啊,所谓伊人,这会儿又去了河对岸的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而这一次,墨客碰着的困难,仿佛又升级了。你看,前方之路有阻碍,阵势高,还非常陡峭。逆流的道路,愈加困难。但是为了见到心仪已久的佳人,还是要咬牙提高。
墨客逆流而上,寻而不见,于是顺流而下,连续追寻,结果创造,伊人仿佛又站在水中的沙滩上。这就像在砍伐桂树的吴刚,每次砍下桂枝,欣喜万分,一转头,桂树依然枝繁叶茂、毫发无伤。
墨客高下求索,不辞辛劳,依然难寻伊人的芳踪。曹植的《洛神赋》,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化用了这首蒹葭的意境,从而成为经典名篇。
大家看,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杨贵妃喷鼻香消玉殒后,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相思如此辛劳,却连梦中都不能一见。悠悠死活别经年,魂魄未曾来入梦。
后来,羽士鸿都客,法力高强,能以精诚致魂魄。为了能让玄宗见贵妃一壁,他用尽浑身解数。大家看,他一下子排空驭气奔如电,仙游入地求之遍。到末了,上穷碧落下黄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结果呢?依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过,在诗中,玄宗在千万次探求后,终于在虚无缥缈的外洋仙山,见到了太真仙子,也便是化身为仙的贵妃。可是,这首蒹葭诗中的伊人,实在是太难寻到了。你看,墨客努力了两次,都以失落败告终,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执着的他,又踏上了追寻之路。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意为水边。河边的芦苇,苍茫一片,清晨的露水,还未全干。心心念念的伊人,仿佛站在河水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意为水中的陆地,小洲。右,指道路迂回曲折。这一次的找寻之路,同样坎坷不平。逆流的时候,障碍重重,道路弯曲不已。难以创造伊人的踪迹。顺流的时候,却又创造,伊人仿佛站立在水中的小洲。
这几次三番的折磨,墨客的心境,用李商隐的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喷鼻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实在,让墨客伤心的,岂止是寻而不得的伊人?更是苦求无果的人生梦想。想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你心中那些美好的梦想,又实现了多少呢?
你心仪的大学,没有你的座位;你心仪的人,身旁另有他人相伴。你心仪已久的事情,把你拒之门外。你心爱的人,拜别而去,再也不会回来。你的亲人,一个个拜别,留下孤单的你,独自面对生活。你的辛劳付出,被人轻视,让你伤透了心。
走过这些年的人生路,愈加理解这首《诗经》里的蒹葭民歌。这么近,又那么远的梦想,给你力量,让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给你希望,让你逐渐懂得,无论碰着若何的景象,都要带上属于自己的阳光。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人生路上,感到茫然的时候,不妨看看风景,无数青山水拍天,宜人宜心。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