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上半年,福建省有位知青家长李庆霖上书伟大领袖,陈述了知青在屯子不能空手发迹的实况。
毛主席在此信上作了指挥:“寄上 300 元,聊补无米之炊。
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同筹办理!
” 中共中心将毛的指挥和原信专发了21 号文件,级级下传。

出发去扬建102工地 汽车知识

6月2日,文件传到我们邗江县施桥公社。
公社专门组织了我们全公社的知青在施桥镇上大剧院收听、学习中共中心 21号文件。

许方大队分管知青的李副支书,是位近年把才嫁到居西队的新媳妇,她在组织我们学习时说:许方大队的知青不困难,他们骑自行车、戴腕表,不存在无米之炊。
她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我们这些王老五骗子知青都是奔三的人了,成家至今还没有一撇呢!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今后的路究竟在何方?我身边的知青朋友凭各自神通进厂的进厂、上学的上学、探亲的探亲、外出打工的打工,陈庄知青屋仅剩我形单影只。
当了陈庄队三年司帐,队里的八匠为缴副业款与我产生抵牾,后来抵牾激烈化,要查我的账。
我一怒之下向大队坚辞,不再担当司帐;当了二年公路护林员,也因年终向公路边生产队很难收到我应得的报酬,我心生退意。
该另谋出路了,我总不能就这样陷在陈庄一辈子。

扬州市建筑公司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钢厂附近有一个建筑工地,挂牌为“马鞍山市扬建102工地”。
我的老大在工地食堂里当事务长。
他与102工地上的一支 “江都麾村落建筑队”队长老于谈妥了,让我去做小工,报酬定为一级半工,每天 1.36 元,干一天拿一天人为,多劳多得。
算来算去,我决定离开陈庄,先去马鞍山打工。

1974年3月13 日清晨,天还未亮,冒着寒冷,我挑着被包行囊和几十斤米,来到扬州市渡江桥汽车站,坐上了开往南京的汽车。
到达南京已是10点20分,又坐上33 路公交车,穿城而过,来到中华门火车站。
打了“343”次普客火车票,我于14点 40分到达钢铁城市马鞍山。

公共汽车未挤上,我就挑着100多斤的携带物品,过跃进桥,经宁芜路,沿途跨过好几道钢轨,向扬建102 工地进发。
长路不轻担,我腰酸背疼,途中歇了三次肩,咬紧牙坚持挑担,终于来到搭了一排排大略单纯工棚的扬建 102 工地。

老大当时不在工地,看工地的老王激情亲切地接待了我。
他让我歇下行李担,当他知道我中饭还未吃,立即就炒饭热菜。
身在异地遇乡邻,我被滚烫的乡情绪动得险些要落泪。

扬建瓦工工头戴邦贵知道我来后,激情亲切地带我去见麾村落建筑队于队长。
老于看到我很高兴,叮嘱我,来日诰日准备上班。

我的知青生活就这样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年,我是知青……(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