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修德是人生平中大事
《你是这样的人———回顾周恩来口述实录》封面
周尔均夫妇与周恩来、邓颖超合影。
周尔均夫妇在三亚与读者互换。 见习 陈元才 摄
周总理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夫向广大读者讲述他们亲自经历的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动听的故事。
“我是重庆人,我的家乡有许多海棠花,适值在总理曾包办公居住的西华厅外,也有那么两株海棠花。”邓在军说,以海棠花为名,睹物思人,既是对青年光阴的追溯,也是对周总理言传身教的追忆。
叹往昔,虽有沧海桑田之变,然伟人之魂仍始终如一。周尔均认为,昔日青年周恩来的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钟声激荡,在这个阅读快餐化的年代里,尤为年轻一辈带来传统的精神洗礼。
学习先修德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周尔均夫妇的影象中,周总理未曾刻意推举几本文籍,也鲜有高谈阔论的主义教诲,更多的因此身作则,从身边点滴小事开始,引出致精之理,发人深省。
“我出身在屯子家庭,12岁便离家从军,可以说并没有接管太多的教室教诲。”邓在军回顾道,在1955年第一次以晚辈的身份见到周总理时,总理在评论辩论中,谈得最多的便是,人主要的便是道德教化。
邓在军称,当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到9个月,一家三口来到周总理家中做客。“那天中午,恩来伯伯留我们在家中用饭,伯伯、伯母的一日三餐很大略,最丰硕也不过是三菜一汤。那时遇上粮食短缺,没有适宜婴儿的饭菜。”邓在军说,周总理见此情景,便下厨炒了一盘鸡蛋,仍在襁褓中的孩子不懂事,伸手去抓菜。
瞥见自己的孩子全无餐桌礼仪,一时心急、且爱面子的邓在军用筷子打了孩子的手。这一幕,周总理全部看在眼里。“恩来伯伯当时便责问我为何打他,我愣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邓在军说,“伯伯心平气和地问我,孩子多大了,我答9个月,他又问,他会用筷子或者其他餐具了吗,我摇头说不会,他说那他为了进食,手便是唯一的工具了,这便是客不雅观的事实,你去阻挡,便是不合常理,是缺点的,为了面子而动手,是虚荣,有失落风姿。”
邓在军说,只是用饭的一件小事,周总理便看出她那太好面子的虚荣心。“恩来伯伯对下属晚辈哀求严格,但字字在理,呵护晚辈,却从不溺爱。”邓在军说这件事在她心中的印象十分深刻,周总理多次跟她强调,读书能够提升个人素养,但归根结底,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根底,人便是要在噜苏的事情上不乱心态,彰显翩翩风姿,方不失落君子品质。
周尔均说,在青年时期,周总理曾教诲他们,修德远比读书主要,这是贯穿人生平的大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原标题:修德是人生平中大事
人要自主与自强
1946年,14岁的周尔均初中毕业了,由于家里生活窘迫,他想起了七伯周恩来,于是来到了上海。周尔均说,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和谈的存亡关头,自己的想法是想去延安,被安排个职务即可。但叔侄初次见面,周恩来就告诫他,要把自己当普通人,“革命的道路要靠自己努力。”叔侄二人匆匆别离。此后,周尔均在上海完成了高中学业,再后来他从军了。
周尔均称,他曾经想过,当时如果能和周恩来总理夫妇一起到延安去,早3年参加革命,对自己的发展会更有利。实在,现在回过分来看,还是七伯、七妈对这件事考虑得更严密,更着眼于长远。以往自己也曾经有一些想法,七伯、七妈是不是对支属哀求太严了?实在,看似无情胜有情,他俩对晚辈的严是一种真正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七伯、七妈有鉴于历史上晚清的八旗子弟,由于享受各种特权,生活优渥,吊儿郎当,一个个都败落了,终极导致满清王朝也垮掉了。他们很重视这个历史上的教训,因此对义士的子女,既无微不至地关怀,又严格地哀求。对我们支属则是严格而又严格。
在重庆当兵时,他一贯遮盖着与周恩来的叔侄关系,对恋人邓在军也三缄其口。直至邓在军调去文工团,前往北京培训声乐期间,邓在军才知道自己的恋人居然是周总理的侄子。
“他说让我去中南海见七伯,我就问七伯是谁,他说是周恩来,我当时一下子就傻了。”邓在军回顾,曾以为这位位高权重的国家领导人会安排一辆轿车来接她去中南海,但没想到仅仅是一名卫士骑着三轮车来了。
“周家很严格,自从进了周家的门,我就以为,周总理一贯把自己当普通人。”邓在军说,当她被问及家庭身分时,她紧张地说是“地主”。周恩来回复道:“没紧要,出身是不能选择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你看我也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我们都该当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改造自己。”周恩来沉着的话语,让气氛顿时轻松了。
“我们俩一辈子都是靠自己的人为养活全体家庭。”邓在军先容,有了三个孩子后,在碰着交不起学费时,他俩就抓阄去借钱。一家人也树立起一个信念:再难也要自主自强,不要给老人增加包袱。因此,他们从来没向七伯说过家里有多困难。
邓在军说,独立自强,不依赖外界成分,这是周家一贯以来恪守的家规。数十年来,鲜有人知道这名中心电视台的高等编导居然是周恩来总理的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