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修小补”便民做事跟得上(金台视线·把社区事情做到家①)
图①:中国社区商业事情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推动“社区工坊”综合性维修做事业态,目前已在南京、上海、合肥、北京等地落地。图为位于北京通州区“社帮帮”做事中央的社区工坊,陈师傅正在帮顾客改衣服。本报 孙立极摄图②:浙江省金华市为流动摊贩设立了“便民做事亭”。图为已有30多年修鞋履历的徐育钱在“便民做事亭”给市民补鞋。李建林摄(公民视觉)
便利的社区生活该当是什么样?前不久,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培植的见地》,提出要在居民步辇儿15分钟旁边的范围内,培植可以知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知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做事。
没有“小修小补”,居民生活未便利
“求奉告,哪里有修车的”“谁知道路边的修鞋师傅去哪儿了”……不少社区群里常见这样的提问。
江西读者闻师长西席来信说,2018年,他搬到一个新建小区,小区里水渠环抱、绿树成荫、环境幽美。可住了一段韶光后,他却感到诸多不便:没有小超市,买牙膏、毛巾、电池之类的日用品,都要跑到3公里外的大超市去;小区采纳封闭管理,收寄快递、点外卖很未便利,“收个裤边、补个衣服、配钥匙、回收旧书等做事都没有”。家里老人一贯嚷嚷生活未便利,不得已,闻师长西席只得搬回老屋子。他感叹,新居子样样好,但缺了这些不起眼的小做事,还是挺麻烦的。
柳女士在一个成熟社区住了多年,也碰着类似问题。“我家附近原来有个修车摊,就在马路拐角。老师傅特殊激情亲切,打个气、换个气门芯、调度一下闸线,都很方便,附近的人都去那儿修车。”没想到,最近修车摊不见了。“我的折叠自行车座板滑丝了,推车过去一看,创造修车小摊没来。我还以为是老师傅安歇了。可过几天再去看,还是没有。附近也没有别的修车小摊,真是挺急人的。”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想熏染: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俊秀了;可另一方面,街头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做事也找不到了。究其缘故原由,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不干这一行了。
“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等做事赢利能力比较弱,城市发展速率快,一时顾不到他们的情形也是有的。”中国社区商业事情委员会主任董利说,但老百姓对这些做事的需求长期存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更须要传统做事和帮助,这部分做事不能消逝”。
做事居民,他们靠“小修小补”坚持生存
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王师傅在福寿东街与早春园南巷路口开了一个维修小摊。住在早春园小区的刘师长西席来配钥匙。他说,便民做事摊点一方面方便了老顾客,另一方面也帮助一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修车、修鞋、补衣、街头理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水平都不太高。一名社区事情者见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学这类手艺积极性不高,从事“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大多是外来务工职员,“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却租不起店面,以是选择摆个小摊养家糊口”。
在北京一个社区,70岁的李师傅已经修了20多年的自行车。其间,他又先后增加了修鞋、配钥匙、磨菜刀、换纱窗等多项业务。“都是自己琢磨学会的。”李师傅的摊位前放了几个小板凳,他说,以前摆摊是由于经济压力大要养家,“现在我每个月有低保收入,出来摆这个摊,既能多挣点钱,还可以和老顾客聊谈天”。
凭着一把椅子、一壁镜子,再加上一套理发用具,55岁的赵秀华就在社区摆起了街头理发摊。她说自己以前在内蒙古理了20多年发,后来由于结婚来到这里,开始也试着到美发店找事情,但年纪大了,不适宜美发店的事情。自己又没能力独立开店,于是在社区附近干起了街头理发。“到我这理发的都是老顾客,我剪得一点不差,价格又比美发店便宜得多。”赵秀华说,“有些老顾客还帮我去和社区沟通,希望给我的理发摊找个固定的地方。既能做事大家,我也赚一份收入。”
中心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刘小康说:“我认识的一对外地夫妇在老社区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家小门小脸的缝纫店。多年来,社区居民都在他们那里缝缝补补。他们不但坚持了自己的生存,还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他建议,老旧小区改造时应该把居民有需求的做事只管即便保留下来,既方便社区群众,也为低收入人群供应就业机会。
创造性管理,便利生活与幽美环境可以兼得
“公共政策很多都是多目标决策,只要在管理上多些创造性手段,多目标是可以兼得的。”刘小康说,像街头理发、“小修小补”这类做事,居民需求长期存在,可以帮助从业者办理好诸如卫生、做事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规范实现有序发展。
去年8月尾,山东潍坊奎文区流动摊点经营者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综合行政司法局的奉告书。奉告书明确哀求,“三修”(修车、修锁、修鞋)流动摊点统一在划区区域经营,不得占压盲道、绿化带、停车位,要自备垃圾桶,保持周边整洁等。该局事情职员董海洋先容,他们通过摸底调查,对奎文区69个“三修”摊点进行了方案,基本选在他们原有经营点附近,划定了经营区,并据此对外公布了一份“三修”舆图,方便有须要的群众找到他们。类似的还有浙江省金华市,城管部门为流动维修商户设立了“便民做事亭”。
今年1月,有着60多年历史的南京科巷菜场经由改造,以“科巷新商场”的面貌重新开业。“新商场”一楼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理发等一众小做事。董利先容,中国社区商业事情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推动“社区工坊”这一综合性做事业态,除了南京,还在上海、杭州、合肥、北京、西安等多地落地。
“‘社区工坊’最初是约请流动维修摊进来,但没想到大家还不是很乐意,由于流动摊点虽然风吹雨淋,但比较自由,还有的师傅不想离开自己原来的地点。后来,他们创造工坊不仅供应了遮风避雨的场所,还和菜市场、超市、食堂等连在一起,有一定人流量,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逐步这些维修做事就在工坊扎下根来。”董利说。
“2016年我们曾做过一个项目,在一个地下购物中央把这些做事都请进来,半年免租。但半年纪后,他们包袱不起租金,又都走光了。”董利说,因此,“社区工坊”目前还是公益性子的,“现在的任务是把他们保留下来。未来随着商业模式创新,我们还要推动这些做事升级,吸引更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进来。”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达发展,维修做事的业态也在悄然发生变革。35岁的孙好两年前在电子商务平台开了一家名叫“喜城”的服装修补店。她不是普通修补,而是为中高品质服装“锦上添花”。孙好说,她喜好刺绣,还专门在济南拜师学艺。她原来在阛阓里开了个小店,后来干脆关了实体店开起网店,现在每天至少收到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刘小康建议,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不同人群需求不一样,管理办法也应有所不同。既可以考虑与“互联网+”结合,供应升级做事,同时也应考虑传统做事的需求,可以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收受接管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很多小做事从业者和居民像好邻居一样。这让城市生活增长了几分烟火气,很温暖。”( 孙立极 赵秀芹)
来源:公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