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翻阅史籍,追根溯源,剥丝抽茧,解开疑团,理解王益得名的历史原形。
疑团之一,义王是谁?
义王叫孛儿只斤?和尚,“和尚”一名是蒙语音译,非佛教僧侣。他是元朝宗室,属于“黄金家族”拖雷系。其祖父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封镇南王,曾率兵征伐安南等地,祖母是越南陈朝安姿公主,父亲宽彻普化,封威顺王,镇守武昌时建筑黄鹤楼前胜像宝塔。脱欢家族世代驻守长江沿线武昌、合肥、扬州等地,卖力南方诸行省军务,是元末弹压红巾军叛逆的主要军事力量。
和尚是家中幼子,因智勇双全,身材魁梧,善使长槊,被派往大都(北京)任元惠宗的侍卫。这时,朝廷有位权臣叫孛罗帖木儿,脾气暴戾,手握重兵,把持朝政。元惠宗受到此人威胁,便倚重年轻有为的和尚,密令他刺杀孛罗帖木儿。1365年7月一天,罗帖木儿来上朝,和尚领众人在皇宫延春阁前斫杀他。此事《元史》记载道:“威顺王之子和尚,受帝密旨,与儒士徐士本合议,贯串衔接勇士上都马、金那海、伯颜达儿、帖古思不花、火儿忽达、洪宝宝等,阴谋行刺孛罗帖木儿。”和尚因有此功,加之惠宗要取得脱欢家族的支持,便册封他为义王。
疑团之二,义王和尚去向为何处?
1368年8月初,明朝大将徐达领兵北伐,围攻大都。此时,元惠宗早已北逃草原,《元史》对和尚的行踪记载是:“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当时只有防守京城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尚的四叔)能决定侄子的去留。他感到明军来势迅猛,守城无望,便秘令和尚带领本族支属提前撤离大都,投奔驻扎在甘肃成州(成县)的宽彻普化。侄子等人西行后,帖木儿不花指挥战斗,终极城破被杀,至此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落幕。
和尚率众离开大都行至河南濮阳时,遭遇明军的截杀,现场一片混乱。《郓城县志》对此记载:“五界首乡苏楼苏氏,原系蒙古,元末明初,其祖四处奔逃,被明军围堵在药材地里,追其姓名,遂指苏子(一种药材),明军信其言,放行,自此姓苏。”躲过一劫的和尚感到路途险恶,便再未西行。他起汉名苏克明,字进迪,号钢锸公,并遮盖皇族身份,调集族人,屯垦种田,隐居濮阳。此后几代,苏氏成为当地世家大族,明清两代多人入朝为官,苏恩任兵部左侍郎、苏佑任兵部尚书、苏述任陕西巡按等等。其后裔又繁衍到山东等邻省,山东鄄城存有明代苏氏宗祠,留有和尚画卷。如今,每年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的后裔代表,都前往宗祠祭拜。
疑团之三,“同官义王”是谁?
刚才讲道,义王和尚的军队离开大都在濮阳曾遭遇明军截杀。如今,义王后裔根据家族资料写道:“义王和尚生九子一女。在危难时候义王命令各个王子分头带领族人突围,自己带伤断后。”又一文章说:“义王阻击围困之敌,令宗子、次子、三子带领支属突围,王子率众冲破围困往西逃走”。由此可以判断,和尚有部分支属得以突围,个中一支军队在一位王子带领下,按照原操持连续西行,赶往成州。
这位王子率众翻越秦岭,进入关中,1370年前后辗转来到同官县。对此事清代《同官县志》记载:“明定天下,捕元宗室甚急。有益王者,潜居县南七里铺。其子孙以王为姓。今同川里二甲王氏,是其后裔也,故今其村落为王益村落。”民国《同官县志》又云:“杏林王姓,为元末益王之后。益王逃至本县西乡杏林村落,遂家焉。据其族耆老及民间相传,益王初至县南王益村落隐居,继而谣诼蜂起,乘夜西行,至炭窠沟西原乞火未得,因名其地曰莫火村落。遂至避难村落居之,后搬家松林。益王去世,其后复迁杏林……”。从文中可知,他们最初落脚在漆水河边的今王益街道办王益村落,此处间隔同官县城较近,听闻官府要抓捕他们,便连夜逃往西边的王家河川道,从炭科沟村落旁登上西原(今耀州石柱一带),在一处村落寻求火种未得,便称此地为莫火村落。接着在避难村落居住,随后搬家沟深林茂的松岭、杏林,两村落比邻,今属于王家河街道办辖区。
王子定居同官后,取汉名王彦龙。他带领族人种田劳作,安居务农。乡间流传他为人乐善好施、身手高强,留有“清剿劫匪”“采药治瘟”“赈济灾民”等民间故事。
目前,这支蒙古族后裔约有千余人,散布于王益区松岭村落、印台区南关、耀州区避难村落等地。其后裔追溯开山祖师王彦龙时,将其尊称为义王,为了差异义王和尚,笔者称他为“同官义王”。
疑团之四,“义王”“益王”之分?
清代、民国《同官县志》认为,带领家族来同官的是元朝益王。元朝确有一位益王,叫孛儿只斤?买奴,成吉思汗叔父的后裔,1336年封为益王,镇守益都(山东青州)。据《山东通史?宋元卷》记载,“至正十七年(1357)年仲春,龙凤政权将领毛贵率众由海州入海,乘船至山东半岛,二十七日攻陷胶州,三月十二日攻陷莱州,二十六日攻占益都,益王买奴逃走。”此时,间隔元朝覆灭还有十余年,买奴没有必要向西逃,何况买奴出逃益都韶光与同官县志记载的元末“益王”年代相差较远。笔者与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联系得知,买奴在封地贪婪残暴、欺凌百姓,兵败之后,投井自尽。目前,青州还保留有益王府衙遗址。
铜川学者张学让撰文证明,元代高官显贵叫和尚的有三人,其一别号千奴,曾任省郎中、浙西道提邢按察使等职。其二袭父元帅职,两人都没有封为王。元朝开国以来,只有脱欢之孙、宽彻普化之子和尚被封为义王。
由此瞥见,清代、民国由于资料有限,信息不畅,两版《同官县志》都误将义王写成益王,并使后人误认为来同官的是和尚,实则为王子王彦龙。
疑团之五,“义王”“王益”之别?
王益区名源于王益村落,《同官县志》曰:“王益村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为姓,居此村落,故名。”该村落原名义王村落,明、清代期间有王彦龙的后代,村落内曾建有义王庙和宗祠。多少年后,从外地来了一位姓王的游医,在村落中定居坐诊。他的医术高明,不但本村落人求医,也有外地人来问药,义王村落逐渐被人们称为“王医村落”,写作王益村落。从此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村落名因时期久远或读音转变而讹变,在各个地区并不鲜见。例如,金锁关镇何家坊村落,原名“胡家油坊”,道光年间变为“胡家峰”,后又演化为现名。陈炉镇育寨村落,明初建有堡寨,魏姓定居,故名魏寨。因当地方言“育、魏”音近,转为“育寨”,沿用至今。民国《同官县志》记录义王途经的王家河炭窠沟村落,从出土的明代墓志铭证明,当地原名赵家河,后因建有炭窠改称炭窠沟,还有文中所记松林村落今称松岭村落。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铜川地处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织地带,留存有大喷鼻香山羌族妙善公主、延昌寺鲜卑族延昌公主、苻秦与姚秦大战的旧址赵氏坞等历史符号,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铜川历史气息和人文魅力。近年来,在多位同仁共同努力下,陆续创造了王彦龙故居、墓塚和清代义王画卷。笔者已将采访手记、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搜集成册出版,把这一关中地区独特的蒙元文化展示于众人。并等待有识之士进一步挖掘研究其文化旅游魅力和代价,给人们供应新的启迪。
(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