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爷名叫潘祥和,今年77岁。老奶奶沈巧凤,今年76岁。沈奶奶说,这是他们的菜地,种的是黄豆和花生,好永劫光不下雨了,他们夜里三点半钟就起床了,把能够装水的“家伙”都装上了水拉到田头。
问及胶管为什么会自动喷水,潘大爷指着一个插在电动三轮车电瓶上的一个小水泵说,一头通电,一头放在水桶中,开关一按就有了压力,水就抽上来了。“这里离河边较远,管子长度够不到,以是要运水过来。” 潘大爷阐明道。
回到家后,潘大爷没有安歇,又用水壶连续给丝瓜和南瓜浇水。“每天要浇10壶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目标,还差3壶。”说着又去放水了。潘大爷说,他有一个儿子在合肥搞经营,挺孝顺的。他和老伴种这个一分多地,完备是为了磨炼身体。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面色黑里透红,走起路来一起小跑。
“实在,我们种这些东西是弄了玩玩,花生、黄豆大部分等不得收成,就用着做‘嫩果花生’‘水煮豆荚’,分给邻居们吃掉了,丝瓜也是大家厨房里的蔬菜......”沈奶奶笑着说。
在联络路西侧的小河旁,另一位老大爷一头把插在电瓶车上水泵放在河边,一头用水龙头给山芋、花生浇水。高温下,老百姓用自己的方法抗旱,为了金秋的收成而费力劳动。大概,这是他们磨炼身体的一种办法。
校正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