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正全神贯注地看着《科学大众》,突然我被吸引住了,书上说把鸡蛋放进盐水里,无论你怎么往下按,它都只是沉下去再浮上来。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鸡蛋这么重。只会沉到水底,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呢?于是我决定亲自来做个实验。

  我准备好材料:一杯清水、鸡蛋、盐,就迫不及待开始做实验了。首先,我把鸡蛋放在清水里,发现鸡蛋没有浮起来,它在杯底一动不动,好像是被吸铁石吸住了似的。我开始往水里加盐,并用筷子搅匀,可鸡蛋却纹丝不动。我又继续加盐、搅拌。鸡蛋开始慢慢地向上浮起来了,我的兴奋劲刚起来,仿佛看见了希望的“火苗”,可是,“火苗”熄灭了,鸡蛋浮着浮着又沉了下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把那本《科学大众》拿来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总算找出了原因,原来水放太多了。于是,我倒掉了点水,再往水里加了点盐,搅拌一会儿,奇迹出现了,鸡蛋像充足了气的气球,我把手一按,鸡蛋沉了下去,一松手,它就像顽皮的孩子又浮上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着我一脸疑惑的神情,爸爸告诉我其中的秘密:“清水和盐水的比重不同。鸡蛋的比重比清水的大,所以鸡蛋在清水中会下沉;之所以鸡蛋在盐水中不会下沉,是因为盐水的比重比鸡蛋大”。我恍然大悟。

一次有趣的实验六年级作文 知识百科

  这次小实验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这次实验也让我明白了: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的,只有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人,才能打开这扇理想的大门。

  篇二:一次有趣的实验

  洗洁精——厨房必备品,可用来清理油污,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可以使一些原本凭张力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百闻不如一见,为了透彻理解,我亲自实践了一回。

  回形针,则是这次的试验品。首先把回形针轻轻放在水面上,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浮起来,但还有一小数情况下他会沉下去,就是回形针密度太大或水的张力太小。那么回到大多数情况下,回形针会如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看似稳稳当当,用手指轻触,还在水面上,但洗洁精这位特邀嘉宾则会使他神奇的沉下去。看,洗洁精正慢慢的从瓶子里流下来,依依不舍,十分缓慢。洗洁精已流至瓶口,实验进行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这次准能成功,我暗暗为自己打气。洗洁精流到了瓶的边缘,缓缓凝聚成了一个个小水珠,吊在边上。就要摔下来了!就要摔下来了!一丝白光从眼前闪过,洗洁精滴了下来,回形针果然沉了下去。

  是回形针变重了吗?不是,是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了。我简单的看了下解释:处于水内部的一个水分子受到周围水分子的作用力与表面水分子受到周围空气分子的作用力是不同的。一个受到的作用力的合理为零,另一个则不为零,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结果导致水表面具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这就是表面张力。然而洗洁精具有表面活性剂,它的亲和力比水分子之间更强,在水面上的表面的活性剂会使水分子之间引力减弱,表面张力也就随之减弱。

  这次实验可真有趣,平常的洗洁精也这么神奇。

  篇三:一次有趣的实验

  “叮零零,叮零零……”上课铃声无情地响了,把还在谈笑风生的同学立刻从天堂拉到了地狱。同学们急匆匆地拿好实验材料和脚套,飞一般的奔向科学教师。

  “好,现在开始实验。”陈老师手一挥,同学们像从牢笼逃脱出来的小鸟,兴高采烈地拿出小刀和洋葱。这次实验的主题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材料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洋葱,一把小刀和一台小型的显微镜。我们按着教科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小心地开始操作起来。

  我负责的工作是切洋葱,并把它的表皮剥下来。我像医生一样把洋葱对称切开,用手扯下一片洋葱,小心翼翼地把洋葱里面像白纱似的表皮剥了下来。嘿,这东西可真不好剥,要是用劲点剥,就会扯坏掉;要是被洋葱粘在手上,那滋味可不好受,一不小心就会辣到眼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洋葱表皮剥下来后,我们把它放在了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好焦距,我们迫不及待地拥了上去,想要一探究竟。终于轮到我了,我努力睁大我的小眼睛,看到在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就像是一窝小蚕宝宝,蓝色夹杂着黄色。“哇,你们快来看!”突然邻桌的陈瑶慧叫了起来。出于好奇,我不由地跑了过去“明察秋毫”。她手指着显微镜,意思让我过去看看。我凑了上去,瞧了瞧,看他们那边的洋葱表皮细胞。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洋葱的表皮细胞就像是孔雀盛开的屏。我不由地叫了一声“哇”,这时陈瑶慧又调整了下焦距,出现在我眼前的又是另一幅图案,此时的表皮细胞又像是一块五彩的纱巾。

  哦,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四:一次有趣的实验

  “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这到底是从哪里传来的声音呢?我闻声寻去!原来是四(3)班的同学在做一次鸡蛋沉浮的实验呀!

  鸡蛋真的能沉浮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见老师拿了一杯盐,一个装满淡水的玻璃杯,一根一次性的筷子,一个又大又圆的鸡蛋!

  首先老师把鸡蛋放进装满淡水的玻璃杯里,这时鸡蛋便沉入水底,接着老师往水杯里加了一些盐,然后用那根筷子搅了一下,鸡蛋还是一动不动的,紧接着老师又往水杯里加了一些盐,鸡蛋上下浮动,不一会儿,静止在水杯的中间不动了。老师又加了些盐搅了几下,鸡蛋浮出了水面。同学们都兴奋的叫起来:“哇!鸡蛋真的浮起来了!鸡蛋真的·浮起来了!”老师叫我们到讲台上去观察,鸡蛋就像一个小女孩一样,在水中跳着美丽的芭蕾舞!

  老师告诉我们在清水里加盐,水的密度就增大了,浮力也增大了,等浮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果然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什么事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长大后揭开科学那无穷的奥秘!

  篇五:一次有趣的实验

  周末,我看着科学书,书上有一种实验,就是煮白糖,我好奇地浏览着,感觉很有趣,就决定做一做这个实验。

  我走进厨房,在锅里加了一勺白糖,放到煤气灶上煮。一开始,锅噼里啪啦地响,可是糖没有变化。过了几分钟,糖有些融化了,但变化不大。又过了几分钟,糖还是透明的糊,不像书上说的,糖会变成一团棕红色的糊糊。最后,我决定再煮3分钟。3分钟后,水都煮没了,糖还是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我放弃了。

  我想了想,也许是没加水的缘故,糖才没变色的,于是,我重振旗鼓,在锅里加了水,一勺糖,把水搅拌了一下,第二次实验便开始了。

  为了加快速度看到结果,我把火调到了大火,开始煮糖水。起初,只是锅壁的小水滴蒸发了,白糖并没有变化。过了两三分钟,水干了约三分之二时,锅旁留下了一点红色的糊,我知道,实验成功了,我再耐心地等了一会儿,水全部蒸发完了,留下了一些沸腾的深红色糊糊,我把火关了,稍等了几分钟,锅冷却后,一团坚硬的“红糖”出炉了,实验宣告成功,我高兴极了,但是不知道原理,就打开电脑上网查了一下。网络上说,糖经过高温的处理后,经过化学反应,被降解,形成焦糖。焦糖用处非常广大,可以用来装饰甜品,还可以用来做色素等用途。

  这个有趣的实验使我懂得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会运用它,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

  篇六:一次有趣的实验

  “叮铃铃——”上课了。朱老师走进了教室。但她不同寻常,没有直接给我们上课,而是让同学端来一盆水,神秘地捣鼓起来。朱老师要干什么呢?同学们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的说朱老师要浇花,有的说朱老师生病了,要吃药……我也搞不懂朱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便继续观察。

  只见朱老师先把杯子里灌满水,接着又用杯盖盛了一些水,一点一点小心地地倒入杯中,直至水杯口相齐。朱老师微微一笑,说:“今天,我们要做一次关于‘水’的实验。”同学们一听,立马兴奋了起来。朱老师掏出一把硬币,随即拿起来一枚,捏着上端,然后弯下腰半蹲着,目光与杯口相齐,把硬币轻轻放开,动作一气呵成。那枚硬币笔直地下坠,落在杯底,发出了“叮咚”的清脆声。我们伸长了脖子一眨不眨地瞅着,活像是一只只好奇的长颈鹿。

  两枚、三枚……一连放了好几枚硬币,水都没有溢出来,真神奇呀!同学们不禁目瞪口呆,齐刷刷地把惊讶的目光投向朱老师。有些调皮的男生争先恐后地簇拥到朱老师身旁,后排的同学还踩到了椅子上,一个个双眼目不转睛地紧盯着杯子。

  九枚、十枚、十一枚。水面已经有了一点弧度,撑得像个小包子,胖嘟嘟的,很是可爱。眼看又一枚硬币要放下去,同学们都念叨着“不可能了!”“要溢出来了!”有的更是捂住眼睛不忍直视。“叮咚”一声,硬币应声落下。水面只是轻微地晃动了一下,不一会儿便恢复了平静。同学们齐声惊呼:“哇!太不可思议了!”

  朱老师笑眯眯地问道:“有谁想试试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来!”姜楠乐不可支,兴高采烈地拿起了一枚硬币。等到要放手时,她好像是变了一一个人,突然严肃起来,手里的硬币仿佛有千斤重,紧张得额上直冒汗。我也屏气凝神,心不禁揪了起来。放了!放了!水面剧烈地晃动着,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破碎的危机。此时,姜楠才松了口气地拍了拍胸。紧接着,又有几位同学投入了几枚硬币。水位已经上升出瓶口三、四毫米,仿佛是个大肚子的孕妇。

  第二十一枚了,水面再也支撑不住了。水似乎寻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便沿着杯壁缓缓地流淌下来,似乎是那山涧中潺潺溪流。大家唉声叹气,十分惋惜。

  朱老师让大家回到座位,提问:“为什么放了这么多硬币水才溢出来呢?”我们班的科学大王潘冠全自告奋勇,站起来自信地回答:“因为水的表面有张力。”“那‘张力”到底是什么呢?”朱老师寻根问底。潘冠全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了。朱老师告诉大家:“的确,这种现象就是‘水面张力’。水面张力就是水面的分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就是这种无形的力量支撑住水面超过杯口,而不溢出来的。当然,如果硬币越放越多,超过了水面张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水就会溢出来。”同学们恍然大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中总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以上就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六年级作文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美德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