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高校阐明这道题考的是学生“态度”

考卷“看照片认老师”。

四川高校期末考送命题引争议看照片写师长教师名字 汽车知识

寒假附近,各高校学子们在期末大考中做着末了的“挣扎”。
1月15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课期末考试放了个“大招”:一学期完了,你认不认得你的授课老师?一道“态度题”引起考生议论纷纭。

这道“选出你本课程的授课西席,请在其照片对应括号内精确写出名字”的题目,不仅让一些学生一脸懵,而且一经网络发布后也引发网友围不雅观。
题目新颖,而且答对不得分,答错却扣41分的评分标准,也让大家惊呼“答错了那可是送命”。

随后校方也作出回应,表示这道题考的便是学生“态度”,这也是该校让考试命题多元化的一种考试测验。
至于假如答错了被扣掉41分,是否就会面临挂科?校方阐明,期末考察还是要综合学诞辰常平常表现,而卷面成绩只占百分之三十。

声音

新颖故意思

促进师生间的关系

“是时候展现你们的真正实力了,快来认一认你们的思修课老师,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
”1月15日,一道“认老师”的“态度题”惊现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课期末试卷,题中7位老师的证件照一字排列,哀求考生不仅得认出自己思修课老师,还必须在照片下填写精确名字。

“这切实其实便是送命题,一欠妥心就不及格了”,“我可以把所有科任老师的名字叫出来,但是我被这个题懵到了,我脸盲”,“真的棒这道题,故意思”……此题在该校官微上一经发出,就被各路网友调侃。
华西都邑报-封面新闻也联系到正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上大一的郭同学,他见告,这道题涌如今15日早上的思想道德根本与法律教化的期末考卷上,考完试后大家都有点愉快也有点懵。

“我当然是答对啦,但是其他同学有的虽然认出了老师,可还是写错了名字。
”郭同学说,自己的授课老师为胡腾,但写成“马腾”“胡疼”的大有人在,“不过大家还是以为很故意思,这样实在有利于师生间关系的促进。

回应

考的是态度

并非一题“定死活”

郭同学口中的这位胡腾,正是这次紧张卖力命题的老师,系该校根本部思政教研室主任。
胡老师接管采访时表示,出这道题的初衷便是看看学生们的“态度”。

“这是第一次考试测验出这样的态度题,第一是测测同学们有没有负责上课,第二看看他们有没有把稳周围的小事,培养他们看重细节的习气。
”胡老师先容,在这学期思修的第一堂课上,各个班的老师都会作自我介绍,而且传授教化楼里也贴有老师们的简介和照片,“同学们只要负责上课多加留神,这道题就不会难。

如果答错扣掉41分,那岂不是整门课就“洗白”了?胡老师特殊解释,并没那么“恐怖”,不可能以一题定“死活”。

我们创造一些学生认准了老师却写错了名字,或者说有的同学实在学习态度很负责,便是欠妥心写错了这道题,一下子扣了41分,卷面不及格,但并不虞味着这门课就被挂。
”胡老师说,本学期思修课程的成绩须要综合考量,卷面得分只占期末总分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时的表现和考察则占了百分之七十。

校方

一种新考试测验

未来考题还要多元化

“从考试命题开始,我们就一贯很关注。
包括看到这道题的涌现,校方推敲后基本是持支持的态度。
”该校教务处处长侯宇见告,思想道德根本与法律教化这门课是所有海内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但是仍有学生以为可有可无,“有的同学一学期完了,可能都还不知道老师是谁。
”以是,这道大题也被命名为“态度题”。

当然,侯宇也表示,期末考察学生,不能单单凭一道题或者一张试卷,“我们更该当看重过程性考察,学诞辰常平常的成绩和表现也须要纳入我们的考察范围,这才能更全面地表示和节制学生的学习情形。

侯宇表示,未来学校的考试命题除了多元化,还要让考卷更“接地气”,“但是还是要基于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次的‘态度题’只是一种新的考试测验。
”而现在让他觉得比较欣慰的是,从已经节制的阅卷情形看,学生在这道“态度题”上,完成得还算不错。
( 杨晨 图由受访者供应)

立即评:

“送命题”可以有教室

创新也该当有

这是一道“送命题”,更是一道催人反思的题:如果一学期下来,学生留任课老师的照片都认不出,叫不出老师的名字,确实太说不过去。
从命题的初衷来看,老师实在也紧张稽核的是学生的上课到勤情形。

类似的创新考试,实在并非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创始。
为了稽核学生的到课情形,近年来不少高校的老师都可谓是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前不久就有媒体宣布,安庆师范大学打算机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发明了“摇号式”教室点名系统;还有的高校干脆实施指纹、刷脸打卡……

不管是间接的“送命题”,还是直接的“点名神器”,都可谓是集稽核与娱乐为一身,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也奥妙的化解了每堂课比点到的“严明性”。
这亦是老师传授教化方法和传授教化聪慧的一种间接表示,只要符合干系传授教化规定,确实无可厚非。

不过,看待学生的到课率,也还得有辩证思维,不能把全部的任务推给学生。
比如,大学里总有一些老师的教室,永久不点名,却堂堂爆满。
这里面除了课程的“主要性”使然,有不少确实是由于任课老师真的有“能力”和“魅力”吸引学生。
虽说确保每堂课都生动、有趣不现实,但在这个“把稳力稀缺”的年代,老师只管即便把课上得“有味”一点,也未尝不是本职哀求。

以是,创新的“送命题”可以有,同时,这份创新意识,也不妨移植到平时,让教室变得更能“吸引”学生一些。
如此双向发力,当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之福。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