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等,都可谓“坐而论道”,“论”出了大道理、好策略。
这种“论”不是空话,是有根有据的论。
“论”后须落实到行动上,仅论不做是成不了事的。

清雍正朝进士彭端淑所著《白鹤堂文稿》讲了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这个故事解释“坐而论何如起而行”。

每日社科  做而论道 汽车知识

现实生活中,各种大会小会、研讨策划,也可以说是“坐而论道”,领导者利用会议理解下情、群策群力,与会者一起互换履历、探求善策,亦不无益处。
关键在于,不能一味地“坐而论”,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勾留在“纸上谈兵”。

“坐而论道”与“做而论道”,虽一字之差,但却是“空谈”还是“实干”的作风之别。
新期间的“时期模范”廖俊波刚到政和县时,为寻求脱贫致富之道,很少待在办公室,而是马一直蹄地下乡、进企、入户……“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他的口头禅。
廖俊波不是不开会,而是在开会作决策前,将瓶颈问题逐一找到,对症下药。
他在调研了两个月的根本上,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卖力人,连开三天会议,谈论当地发展问题。
这样的“坐而论道”,看起来是“务虚会”,却真是“务实会”。
也正是把准了症结,他利用四年韶光,让政和县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率“省十佳”。

“做而论道”,不仅贵在“做”,更在“做”后坚持“论道”,及时从实践中总结履历,摸出规律,留给后来者作路标。
古代大禹治水的“开导法”,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鱼嘴分堤法”,都给后人留下了治水之道。
当代林县引水的红旗渠、兰考锁风沙的泡桐树、东山遍野的木麻黄、晴隆治贫的“晴隆羊”、太行山的“绿岭核桃”,不便是公民公仆靠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访民问计,才摸索出的脱贫之道吗?

创造一个美好社会,就应从“做而论道”开始。

来源:《 》2021年12月28日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