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富拉尔基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拄动手杖跛着脚,带领她的学生们辗转录制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帮助项目《歌从野外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记录片。
那时,间隔她意外骨折还不到90天,脚上的夹板刚刚拆除,走路还须要依赖拐杖。但对付张天彤来说,“这不是急事”。在她眼里,抢救濒危的民族音乐才是一天都不能耽搁的事。
在过去近20年的韶光里,张天彤一贯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网络、整理和研究。她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探访达斡尔族4个方言区、鄂伦春族5个聚居区、鄂温克族3个部落,往来于生活在东北和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之间,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学术研究。
“关注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音乐”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残酷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则是个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珍宝,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天彤留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事情。当时,已退休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为抢救传统音乐资料,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成立了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培植项目组,张天彤便是该项目组的第一实行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小伙伴们搜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传统音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005年8月,张天彤参加“全国首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时,碰着了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在大兴安岭山间——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孕育了鲜卑部族的嘎仙洞口,赵宋光苦口婆心地对她说:“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音乐研究是空缺点,这将是你未来学术的成长点。”
始于好奇,行于义务。带着对一个未知领域的好奇,张天彤开始了对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的探究。真正让她感到震荡,并从内心深处武断不移地认定“要用毕生的精力来做这件事”的,源自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1763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陲防务,征调1000余名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官兵携家属编成索伦营,从东北嫩江前往新疆伊犁地区,肩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义务,且永不返乡。260多年来,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谱写了戍边卫国的文化史诗。
“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泪流满面。他们用几代人的付出,才完成了万里戍边的壮举。”从那时候,张天彤开始思考:一个民族对国家的贡献不在人口多少,一个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不在人口多少。中华文化能有本日的残酷辉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由于没有本民族笔墨,能歌善舞的达斡尔族公民创作的音乐成为记述这段历史最独特的载体。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也都存在同样的状况。
张天彤想为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她的选择也得到了博士生导师樊祖荫的支持。
“抢救正在消逝的音乐博物馆”
在与达斡尔族公民结下深厚情意的同时,张天彤还将目光投向同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且与达斡尔族有着地缘与亲缘关系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以及锡伯族、蒙古族等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创造了新的问题:我国民间音乐大多数靠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音乐的记载,也紧张以汉字唱词标注为主,在传唱时很随意马虎丢失民歌原有的措辞和韵味。更不容乐不雅观的是,很多缺点的标记将直接导致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谬误。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存在危急”,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存在的断链危急,张天彤提出了“活态传承”的大胆构想——通过高质量的拍摄录制,对民间艺人进行全景式、有特写的活态记录,不只是对歌曲音视频的录制,还要将环绕这首歌曲的所有信息全部搜集到一起进行高规格的学术性拍摄并存档,这将更有益于后人的研究。“表面上看,我们又回到了出发点,开始采集资料,但这种采集与此前的采集不同,是对那些原生性资料进行真实的呈现与收藏。”
从2016年开始,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央委托,张天彤开始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抢救项目”的研究。她探访的这些人中,年事最大的靠近百岁高龄,最小的也超过了60岁,包括鄂温克族百岁驯鹿老人和末了一位酋长的女儿、达斡尔族雅德根音乐传承人、达斡尔族唯一一位能看着满文歌词流利唱述乌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伦春族末了一位老萨满……
“一位民间艺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座音乐博物馆的消逝。”“我们这种抢救性的保护实在跟不上这些文化消逝的速率……”便是这种抢救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紧迫感,让张天彤多年来不敢有一丝懈怠。
截至目前,张天彤带领学生共整理出近百万字的调查条记,抢救性高质量录制了625首曲目,累计上千小时的音视频素材,这些宝贵的素材都正在紧锣密鼓的整理之中。一贯以来,张天彤有个心愿,希望这些辛辛劳苦网络录制的宝贵资料,有朝一日能够“以最体面的办法,一方面交给国家,另一方面还给民族”。而她所理解的“最体面的办法”指的便是正式出版。
2023年,张天彤撰写和编写的著作《四方水土四方乐——达斡尔族区域音乐文化叙事》和《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影象——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民歌精选》(盘配书)出版,均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佳构出版项目。
做好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文化传承关键还是要培养人才,把军队建起来。”张天彤说。中国音乐学院从2009年就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操持,这些年她在学生身高下的功夫特殊多。
考虑到民歌在校园里的传唱率并不高,张天彤就萌生了“把那些会唱民歌的人请到校园来”的想法。她在学校组织了“新山歌社”,每半个月请一位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口传心授。她希望,当年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曲稿身死乡的歌”的心愿可以通过她的教室得以实现。
除了一步一个脚印进行野外调查与学理性研究,身体力行地开展民歌类非遗的传播和遍及,也是张天彤近几年事情的重点。最近几年,她受邀在很多单位和机构举办各种学术讲座,除了在学校教授民歌课程,她还不止一次地将民歌教室搬到音乐厅、非遗馆、户外大舞台。
今年4月1日,张天彤作为特邀首讲高朋,带领两逻辑学生登上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了首个民歌主题航次的讲唱会。她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讲座和传授教化搬到国际大邮轮上,面对数百名游客讲民歌,带他们赏民歌,教他们唱民歌。那些喜好民歌的游客用热辣的眼神看着她,还频频点头并时时地跟唱,用表情和歌声与她互动……
“一块石头也可以改变河流的方向。”采访末了,张天彤这样对说。这是她作为一名音乐教诲事情者、一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所坚信的方向,也是所有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付出努力的人共同的信念。
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奥深厚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硕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须要如张天彤们一样薪火相传的力量。
(赵新乐)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