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单鹏 安源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松潘古城是通往四川阿坝九寨沟、黄龙等有名景区的必经之路。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在热门景区九寨沟、黄龙的影响下,古城松潘的游客相继而来。
古城内,松潘县皮革非遗传承人汪孝凌打理的“汪皮匠”皮匠店也十分热闹。

从小学师长教师到古城皮匠高原手艺人传承弘扬百年身手 汽车知识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学生在“汪皮匠”体验做包。
图片由汪孝凌供应

汪孝凌是松潘“汪皮匠”品牌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100多年来“汪皮匠”品牌唯一一位女传承人。
她所传承的非遗技艺,是四川省级非遗项目——藏族手工皮制品制作技艺(松州汪氏皮具制作技艺)。
近日,来到汪孝凌的皮匠店时,她正在向进店的游客先容松潘皮革的文化和历史。

松潘素有制作皮具的传统,壮盛期间,古城内聚拢了60多家皮匠店。
但嫡黄花,随着皮具的利用日益减少,多数皮匠选择转行,这门手艺一度面临失落传危险。
汪孝凌的父亲是阿坝州为数不多仍在坚守皮革制作手艺的匠人。
在父亲影响下,大约10年前,汪孝凌放弃了在阿坝红原县一所小学的西席事情,立志让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在松潘古城数百家门店中,汪孝凌这家店皮匠店显得“特立独行”。
她表示,目前松潘古城里仅剩她这一家皮匠店。
2014年,汪孝凌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了几万元,在松潘古城租下这间店铺。
这里不仅是汪孝凌的事情室,也是一座讲述松潘皮革历史的微型博物馆。

汪孝凌的店铺呈长方形。
站在门口一眼望去,狭长的空间塞满了皮靴、皮包、皮带等琳琅满目的商品。
走进店铺,能闻到淡淡的皮革味。
靠墙两侧的柜子里分别放着皮革制品的各种原材料,以及颇有设计感的皮靴和腰带,形形色色的皮包则挂在更高处、靠近天花板。
墙壁上还留有一块面积作为工具墙,上面挂着大大小小的剪刀、螺丝刀、钳子、锤子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工具。
再往里走能看到不少老照片,上面记载着“汪皮匠”前四代传承人的平生。

汪孝凌说,“松潘汪记皮革”是古松潘草土地具制作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
在皮具制作中,最为宝贵的是股子皮。
股子皮只能选用少量骡子臀部皮料,要经由泡皮、脱毛、脱脂、软化、烟熏、上色、揉制等60余道繁复工序,全体制作工艺完备不用机器,全凭手工。
股子皮制成后,将呈现出骡子皮本身非常完美的纹路花色,而且世上并无花纹完备相同的两张皮料。

汪孝凌在店铺内设计皮革制品的图案和颜色。
图片由汪孝凌供应

汪孝凌回顾,从头学习皮革制作十分辛劳。
“制作皮具所用的皮革非常厚,用剪刀剪皮革的时候,每每由于双手用力过猛,手上有很多道口子,血流不止。
我父亲的双手很粗糙,有很多‘去世茧’。
”汪孝凌说,为了传承这份皮革手工艺,她吃了很多苦。
除了在家学习父亲的手艺,她还前往广东学习当代皮革制作工艺。

图为汪孝凌的父亲(右一)辅导汪孝凌(左一)缝线。
图片由汪孝凌供应

让汪孝凌颇为自满的,是皮革制品的结实耐用和“汪皮匠”品牌塑造的品质。
店内摆放着不少带有岁月剥蚀痕迹的老物件,这些是汪孝凌从牧民手里“淘”回来的宝贝。
“这些是我爷爷他们做的东西,有六七十年历史了。
用老手艺制作的物件,紧张考虑的是‘一个东西能一辈子’。
我们去一些‘草地县’时创造人们还在用。
作为纪念,我把这些东西收了回来。
”汪孝凌说。

与前几代传承人不同的是,汪孝凌看重皮具的质量的同时,重视皮具的设计感。
她认为,皮具的质量和设计都很主要。
如今消费者追求皮具的都雅舒适,而质量好的东西,反而会损失一定的舒适性。
她努力实现两者平衡,兼顾质量与设计的花样翻新。

汪孝凌十分享受现在的状态。
她喜好每天重复着将针线穿梭于皮子上,内心充满安静与知足。
她说,“制作皮具须要不急不躁,看到一块大略的皮子经由精心制作和打磨后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新花样,我很有造诣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