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机咿咿呀呀,泛黄的旧书布满墙壁,墙角还倚着一只斑驳的行李箱,客人或身着长衫马褂,或一袭秀美旗袍,民国风采影,尺牍文字喷鼻香。
这里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畔的一间摄影馆,名曰:立中堂。主人曾建新是一名藏书家,醉心传统文化,祖上曾于清末在汉口开办摄影馆,后因战乱关停。如今,他重新打起老招牌,开馆迎客,专门拍摄老味道的照片。
曾建新有些文人气,给相馆立下“六不拍”的规矩,宁肯拒了买卖,也不迁就客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慕名而来,寻觅老汉口的味道。
搜集5000张老照片
藏书人再造老相馆
进入摄影馆,一眼便见那块饱经沧桑的牌匾:立中堂。牌匾侧刻着一行小字:道光庚子岁冬月吉立。
道光庚子岁,也便是1840年,曾建新的祖辈在黄冈团风县回龙镇开设立中堂书馆,教诲子弟。1859年,曾氏在汉口设立“立中堂相馆”,经营摄影与书本刊印。清光绪年间,立中堂相馆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制作两本纪事照片册《湖北汉阳钢铁厂全图》和《湖北兵工厂各厂机器图》。上世纪三十年代,立中堂因战乱停业。
光阴荏苒,立中堂的牌匾传至家族长孙曾建新手中。“原以为牌匾只能作为旧物封存了,没想到会有重生之日。”
曾建新本不是拍照师,也不是贩子。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最大的爱好便是收藏书本。多年来,个人藏书逾5万册。藏书读书期间,他对民国历史萌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搜集各种照片、衣饰研究。“何不复建立中堂相馆,以影像的办法感想熏染历史?”动机萌发后,曾建新着了迷,全国各地搜集老照片、地方史志,寻访老相馆后人学艺,希望再现老武汉摄影馆的风貌。
去年9月,沉寂80年的立中堂相馆再度开门迎客。场景、道具、细节……统统都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
拍照用的衣饰除根据老照片订制外,还有不少都是从上海、江浙一带高价收来,这些长衫、旗袍是当年大户人家压箱底的衣服,至今品相尚佳。作为道具的留声机、老座钟、烟斗等也都是民国流传下来的老物件。有时,曾建新还会拿出私藏的初版《越缦堂日记》给客人作为道具,这套书由蔡元培帮助刊印,现存极少。曾建新说,真东西拍出来才更熟年代质感。
拍摄的场景、姿态都由曾建新设计,为了拍出老派的味道,他反复翻看搜集的5000多张老照片,“服装、背景、道具、饰品、发型、妆面同等,才拍得出正宗的老味道。”
设下“六不拍”规矩
只为呈现传统精气神
照理说,开摄影馆做生意,顾客便是上帝,但曾建新却设下“六不拍”的规矩:贸然拜访不拍;奇装异服不拍;户外环境不拍;夸年夜动作不拍;其他风格不拍;中途催片不拍。
到立中堂拍照,需提前预约,供应一张生活照供曾建新参考,以便准备得当的衣饰和场景,拍摄地点仅限馆内,所有照片均以复古上色为统一工艺。客人选好须要后期制作的照片后,至少要等五周才能取片。“要呈现出年代感,修片极费工夫。”曾建新说。立中堂的修片师每人每天只能修4张照片,每张精修片须要经由拍照师、扮装师、造型师和后期制作师共同认可,才能嵌入相框交付客人,“慢工出细活,我们和客人有言在先,要拍好照片,就得有耐心等。”
规矩虽然多,但慕名而来的客人却乐意迁就主人的“任性”。79岁的张培春老人与老伴拍金婚纪念照片,前后来了四次,商谈拍照细节、拍照、选片,郑重其事。穿上长衫时,老人说,这衣服料子和小时候穿的觉得一样。陈岚女士的丈夫约瑟夫是位英国人,他们带着俊秀的混血儿子来立中堂拍照,洋师长西席穿上中国长衫也别有味道。
曾建新总结了民国期间照片的特点:百口福居多,人物神色祥和,姿态端庄;氛围和谐,色调统一;照片多为亲朋好友为纪念、赠予所拍,题有姓名、日期、地点与赠言;多为摄影馆室内拍摄,道具、服装、布景精良,照片历经数十年依然很有质感。
曾建新说,中立堂摄影馆便是要拍出传统的精气神。(文/图 杨然)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创造政治性、事实性、技能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供应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注新华网"大众号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