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全城探求“贺郎调”民间艺人引发社会关注
唱“贺郎调”那些场景,您还记得吗?
赵学敏在翻看“贺郎调”资料
在《舟山》上看到我市正在开展保护、拯救、传承“贺郎调”的行动后,90岁的赵学敏找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关于“贺郎调”的资料,这是他和同事当时一手整理挖掘的。“现在会唱的人估计很少了。”赵学敏一边翻着资料,一边感叹说。
只管“贺郎调”已经多年未曾响起,但还是在岛城很多人的脑海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他们或在当年听到过,或由于感兴趣学过,或自己就当过郎头傧……通过他们的讲述,一些“贺郎调”的过往影象也随之开启。
从即兴到形成固定的唱词
赵学敏是沈家门人,曾经在普陀区文化馆事情过,小时候见过郎头傧唱“贺郎调”,后来自己做了文化事情,挖掘整理过“贺郎调”的资料,因此对付这个舟山特有的喜庆曲调,他再理解不过。
“贺郎调便是在婚礼的贺郎环节演唱的。”赵学敏说,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普陀舵岙等屯子,后来逐渐传开至沈家门城区及海岛。
贺郎环节一到,两张长桌子拼在一起,新郎新娘坐在上方,阁下坐着的是贺郎人,最早都是父母双全的年轻男性,没有女性,下方站着两个郎头傧。桌子上则摆满了糕点、糖果等东西。赵学敏一边描述着贺郎环节的支配,一边唱起了影象中的“贺郎调”:“日落西山月东升,今晚洞房贺新人。新郎新娘上位坐,众位朋友两厢登。第一杯酒敬新郎,新人新郎两成双……”这便是很多人影象中的“十二杯酒”,每一杯酒都有对应的唱词和祝福,这也是“贺郎调”的固定内容。
“一开始贺郎调的内容都是即兴编的。”赵学敏说,到了后来才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定内容。在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洪国壮印象中,每唱完“一杯酒”,阁下就有贺郎人唱一个“盆头”,即桌上摆的菜式。这就须要郎头傧即兴编词了。唱完三样最主要的“盆头”后,剩下的贺郎人都可以唱了,“即是是开玩笑,‘弹琴簧’了。”洪国壮说,唱得多的,光是“盆头”就可以唱上十来种,关于吉祥的话语都可以。
郎头傧唱的内容有些还须要新郎新娘回答或演出,一来一去气氛就热闹了。贺郎环节多数韶光比较久,但不可超过夜里12点。
“贺郎调”的内容很丰富
这样的画面是很多人对付“贺郎调”的全部印象。但赵学敏说,这只是“贺郎调”中的一部分,用来贺新郎。
传统的“贺郎调”内容更为丰富,从摆酒开始,到看嫁妆、看新娘,都有相应的唱词。“唱词内容都交关故意思。 ”赵学敏拿出自己记录的唱词说,摆酒的时候就唱“总管师长西席有礼道,伺候客人真严密。帮衬师傅多劳碌,烫酒搬菜汗忙出……”;看嫁妆的时候唱的便是“挨挨挤挤进洞房,洞房里面看嫁妆。东边揭开红纱帐,西边揭开象牙床……”。
等到婚礼当天贺郎环节前,新娘来到厅堂里,郎头傧就要唱起“看新娘”的调子:“新人立在堂前中,众班朋友都围拢。元红烛炬照新人,满头珠光亮晶晶。额角开面发纹高,两边鬓发无大小。并非阿嫂开面手段高,实是新人自己生得好……”
伴随着唱词,围不雅观的人也能够起哄,有些看新娘长相,有些看新娘的袄子,场面热热闹闹的。
“贺郎调”随着时期在翻新
“那是有趣的,贺郎调开始唱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在阁下看着,街坊邻居也都要去看的。 ”68岁的陈菊芳回顾起小时候看郎头傧唱“贺郎调”场景,连声说“热闹”。
陈菊芳是沈家门鲁家峙人,她印象中贺郎调最盛行的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只要有人家结婚,总会请郎头傧来唱“贺郎调”。那时风尚又有所不同了,唱的时候,新郎新娘坐在上头,两边则是男女傧相,下方站着郎头傧,阁下围着亲戚朋友以及街坊邻居。中间的桌子上摆满了糖果糕饼,条件好的人家吃食会更好。
唱“贺郎调”的花样也翻新了,不只只是唱了,还玩起了击鼓传花。敲鼓的人背对而立,鼓声停了,花在谁手里,就要演出节目。一样平常坐在桌子两边的男女傧相每人都要演出节目的。郎头傧还会开新郎新娘玩笑,让他们完成一些小哀求。若是新人不肯,那就要拿红包。“现在红包里是钱,那时候是喷鼻香烟之类的。”赵学敏说。
围在阁下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除了看个热闹喜庆之外,还能分到桌上的吃食。因此那会儿这样的贺郎环节,小孩子们是最为喜好的。
“《婚姻法》刚颁布时,结婚的时候,还会有人用曲调来唱《婚姻法》,倡导男女平等。”陈芳菊说随着时期变革,“贺郎调”也在翻新。
挖掘整理“贺郎调”干系资料
66岁的潘伟庆是市第四批木偶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贺郎调”,常常被人请去当郎头傧。“那时候文革结束,贺郎习俗又开始规复了。”潘伟庆说,只不过内容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例如唱歌等新花样出来了。
“郎头傧就类似于现在的婚礼主持人,紧张便是生动气氛,引笑大伙,图个热闹。”潘伟庆说,每每村落里有人家结婚,贺郎的时候,就有好多人围不雅观,有时候还要站在凳子上看。贺郎一贯能贺到夜里十点多。不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贺郎这个习俗逐渐消逝了,只偶尔有人请他去当郎头傧。“贺郎调”也就有多年未曾响起。
赵学敏印象中关于“贺郎调”的影象也差不多就在那时候结束了,但他始终以为“贺郎调”很故意思,又有舟山特色。 1980年,当时在普陀区文化馆事情的他和同事们开始抢救整理“贺郎调”的干系笔墨资料,拜访海岛屯子,找当时的郎头傧记录下“贺郎调”的曲谱歌词。
“以前贺郎调都是没有笔墨记录的,口头相传,因此郎头傧们被唤起的影象也会有一些出入。”赵学敏就根据拜访来的资料,整理出了一整套贺郎曲唱词。1981年,他改编的《贺新郎》节目参加省会演还得到了精良创作演出奖。
如今,得知我市开始保护、拯救、传承“贺郎调”后,赵学敏也很愉快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能迎来新的希望。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