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铁章这个名字,该当很多人也不算陌生,他是台湾80-90年代有名的音乐人。
先因此创作型歌手出道,后来转型为幕后制作人,先后为费玉清、孟庭苇、蓝心湄、林慧萍、柯以敏等很多有名歌手或组合创作歌曲和制作专辑。

《渔唱》是靳铁章早期的代表作品(费玉清演唱),他在十九岁写下了这首歌。
以是这本《渔唱那年十九》大概便是他的一本自传吧。
他还在书中详细谈到了当年创作《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背景故事。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作者出书赠孟庭苇称昔时写歌只用了十分钟 休闲娱乐

这首歌创作于靳铁章任职飞碟唱片期间,他说他当时身为制作人,但表现最突出的却是在写歌这方面。
而给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便是个中最亮眼的一首征象级作品。

下图是靳铁章与同期间的音乐人。
从左到右:靳铁章、李寿全、李建复、蔡琴、苏来、许乃胜。

说到孟庭苇,实在当时她已经是出道第四年了,之前也已经出过3张专辑,前两张专辑没多大影响,1991年的第三张专辑《你看你看玉轮的脸》令她正式走红。
专辑全亚洲热销500万张,并为她赢得了“玉轮公主”的美誉。

第三张专辑的商业成绩,给接下来的第四张专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纵不雅观华语乐坛,每每经历过这种顶峰的歌手,接下来很有可能就要走下坡路了。
要延续之前的辉煌,就必须要有类似于《你看你看玉轮的脸》这样的爆款金曲出来。
很幸运,这时候靳铁章涌现了,他为孟庭苇的第四张专辑贡献了专辑同名主打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首歌的旋律真的很动听,歌词也很美,配上孟庭苇那空灵婉转的声音,真的如天籁一样平常。
我至今都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听到的第一首印象深刻的港台盛行歌曲,便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该当是内地的一个晚会,演唱者是否孟庭苇我倒是不太确定,当时只是感慨这天下上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歌声啊!

听说《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在内地火了往后,令无数人充满了对台北的神往,而去到台北的游客,险些个个都会想体验一下台北冬季的雨,到底是若何的一种意境!

靳铁章说,《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张专辑在台湾发卖超过40万张,在全亚洲更是狂销1000万张,红极一时。

好胆怯的数字,不仅延续了第三张专辑的热度,且在销量上大幅超越,创造了新的顶峰!
这哪还是红极一时啊,孟庭苇奇迹般地超越了自己,成为了享誉华人间界的天后级歌手啊。

要说孟庭苇的奇迹顶峰在哪里,那便是这张《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了吧。
像艺术、口碑之类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销量是有客不雅观数据的,孟庭苇之后也再没有哪张专辑达到过1000万张这样的销量顶峰了。

那么可以说,靳铁章的这一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对付孟庭苇的音乐奇迹具有何其主要的意义!
假如没有这首歌,第四张专辑最红的歌就只有一首《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该当不敷以支撑它达到500万张的销量。
那么,这张专辑就注定会是一个滑坡的成绩。

靳铁章在书中说,他当初创作《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首歌,灵感来自于一个下雨的冬季清晨。
站在台北市武昌街他所住那栋大楼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从灵感迸发到写出整首旋律,他只用了不到10分钟。

之后他把关于这首歌的“台北”“冬季”“雨”和“爱情”等元素,见告填词人吴若权;等吴若权写出词后,又交给了有名的创作人李子恒进行修饰。
这也是为什么歌曲的填词人有两个名字的缘故原由。

一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就这样出炉了。
大概谁都料想不到,当年那阵台北的雨,让一位音乐人在10分钟内写出的这首歌,竟然为孟庭苇创造了千万张专辑销量的商业奇迹!

除了这首《冬雨》,同专辑还有一首《无声的雨》,第二年又出了一首《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和《不下雨就出太阳吧》,之前还出过一首《红雨》……反正孟庭苇便是从此离不开雨了,以是除了“玉轮公主”,又多了一个“气候歌手”的称号。

靳铁章跟孟庭苇的互助,当然不止于一首《冬雨》。

1995年,孟庭苇在加盟索尼唱片后出了首张专辑《真的还是假的》。
巧的是,她终于和靳铁章成为了同事,而且靳铁章担当了她这张专辑的制作统筹,还在专辑中给她创作了一首《春雪》,也是很好听的一首歌。

你看这次孟庭苇在关于赠书的发文中不说了嘛,以前索尼的同事都称他为“靳铁”。
关系铁不铁倒不说,但从之前隔空互助的《冬雨》,到成为同事的《春雪》,冥冥中彷佛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缘分呢。

再今后,靳铁章彷佛就不再生动于音乐界。
原来,他早在90年代末就离开了音乐界,转行从事了网络业,自己成立公司做动漫影音类的业务。

大概一别近30年,如今各有各的天地,但回顾起当初年轻时一起互助、相互造诣的辉煌与美好,谁能不心潮澎湃呢。
乃至孟庭苇也是这次收到赠书才知道,有很多她特殊喜好的歌,原来都是靳铁章创作的,让她感到了一种后知后觉的惊喜!

如今我们很多人都怀念那个时期的华语乐坛,由于总是呈现出一首接一首好听的盛行金曲;实在这些金曲的背后,是源于歌手与幕后创作人那种相辅相成的互助。
而多年往后,当这种良性互助越来越少时,华语乐坛也就逐步凋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