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最初是一位中国的短视频用户,上传了自己翻唱的《一剪梅》片段。歌声谈不上过耳不忘,但演唱者酷似英语童话《鹅妈妈》中“蛋师长西席”的造型,让外洋网友来了兴致。他们将《一剪梅》搬运到外洋短视频平台,并用翻唱寻衅、鬼畜剪辑等办法,让这首老歌成为网络狂欢的最新盛行曲。被转化为拼音的“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盛行梗。
经典翻红,却偏离了原来的语境,有了新的解读和传播,是这个时期的一种文化征象。详细来说,经典作品在解构和再创作后,用以表达别样的内涵,成为了全新的米姆(meme)。所谓米姆,便是一种以衍生办法复制传播盛行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它在复制扩散的同时变异蜕变、推陈出新,也可以理解为国人常说的“梗”。比如曾经端庄的清代天子像,化身动漫人物登上文创产品,产生商业代价;童年的经典《葫芦娃》被翻改成表情包,通报奇妙而恰到好处的感情,转型“社交货币”。有人说米姆是一场关乎想象力的产能开释,也有人说被“玩坏了”的梗是博君一粲的旧瓶新酒。
这样的新酒还蛮“上头”,由于它常常是线上人格记录天下的“文本框”、虚拟社群强化身份认同的“快捷键”。《00后密码语大全》《互联网“黑话”你能听懂多少》这样的文章都在提醒我们,看似向所有人开放的互联网,正在用分众文化让我们重回小部落时期。一旦闇练利用某些特定语境中的“梗”,你便有机会被视作“自己人”。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通过“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去搜听《一剪梅》完全版,乃至有人产生了要学中文的想法。这就不难明得,为什么有些人会将《一剪梅》的意外走红,视作中国文化走进异域人生活的一个片段。
当悠扬婉转的东方旋律在手机里响起数亿次,工致上口的中文歌词被更多人轻轻唱起,歌曲片段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也能让西方人管窥中国盛行音乐的独特魅力。毕竟,黄钟大吕与乡间小调互不冲突、经典大作与草根涂鸦交相照映,大制作与小创意亦可相映成趣。在新技能带来更多可能的本日,我们不妨以更加流动、开放的态度理解这种盛行文化。
当然,米姆只是文化快餐的调味品,据研究其均匀生命周期只有4个月。在走马灯似的潮流之中,作品难免良莠不齐。特殊是带有“滤镜”的改编,让本应是生活“透镜”的作品,有着成为“哈哈镜”的风险。当《一剪梅》《海草舞》《小苹果》成为网络神曲时,以此为躯壳的新作有时已与旧曲本意相去甚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须要有生产米姆的妙手,更应有甄别创意的慧眼。
无论如何,曾经抚慰国民气灵的《一剪梅》,以一种全新的办法让外洋网友有机会放下“望远镜”,透过“显微镜”检视东方之美,乃至端起“放大镜”开始摩挲端详,试着去理解凝集个中的聪慧,感想熏染活力四射的时期,憧憬互鉴互惠的未来。那么这样“上头”的好酒,或容许以多来几瓶。
这正是:米姆外洋竞风骚,老歌新唱更上头。借此一窥东方美,徜徉其间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