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创作于100多年前,《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轻微“年轻”一些的《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数鸭子》《春天在哪里》出身至今也有40多年了……本日传唱甚广的童谣多是“上了年纪”的作品,很少见到唱得响的童谣新作——
老童谣魅力依旧 新经典身在何方
作者:刘靓靓(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又到六一儿童节,不少孩子用唱童谣的办法庆祝自己的节日。打开孩子们的“歌单”会创造,本日传唱甚广的童谣多是“上了年纪”的作品,很少见到唱得响的童谣新作,比如,《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创作于100多年前,《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轻微“年轻”一些的《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数鸭子》《春天在哪里》出身至今也有40多年了。之以是涌现这种征象,是由于近些年精良的新创童谣作品越来越少,经典童谣创作涌现了断档。
小学生正在进行童谣演唱比赛资料图片
老音乐家拜别,童谣创作人才青黄不接
童谣创作低迷跟盛行音乐的冲击有很大关系。新中国的盛行音乐,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进一步发展,21世纪以来逐渐成熟。盛行音乐的上升轨迹跟童谣的衰落曲线,在韶光上险些是同步的。
改革开放后,跟很多领域一样,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冲破“供给制”,文化市场逐渐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驱动,很多创作者认为童谣属于“小儿科”,没有多大的“吸金力”,纷纭投身受众广、传播速率快、收入高的盛行音乐创作。
在电视、互联网、智好手机等媒体的传播下,盛行音乐迅速霸占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一些盛行音乐乃至进入中小学教室。很多孩子从小听着唱着盛行音乐终年夜,把盛行音乐当作自己“天然的玩伴”。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要说童谣新作,便是经典童谣作品,有时也难敌盛行音乐的影响力。以是,本日不少孩子张口就能唱出《听我说感激你》《你笑起来真好看》等“网络神曲”,却没听过《卖报歌》《一分钱》等经典童谣。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成分是童谣创作人才的断层。以前之以是呈现出那么多随处颂扬的童谣经典,是由于有一批潜心于童谣创作的音乐家,如潘振声(代表作《一分钱》《春天在哪里》)、乔羽(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桨》)、谷建芬(代表作《妈妈的吻》《采蘑菇的小姑娘》)、付林(代表作《小螺号》),他们用童心、爱心、诗心与才华灌溉出一株株“童谣之花”。随着老一辈精良童谣创作者的相继辞世或老去,以及部分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乐意从事童谣创作和传播的艺术家及发行单位越来越少,而中青年儿童音乐词曲作家暂未发展起来,这些都导致童谣创作涌现低迷和萎缩。
好的童谣在于童真童趣,“套路化”“口水歌”不应成为主流
也有人认为,新童谣之以是难以唱得响、传得开,是由于本日的孩子选择太多,不像几十年前那样文化生活匮乏,全国的小朋友都“同唱一首歌”。同时,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孩子们见多识广,小小年纪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一些“用爷爷的思维写给孙子的歌”,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
上述剖析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客不雅观方面的缘故原由。在笔者看来,作为文艺作品的童谣,能否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关键在于作品质量。现在一些新创作的童谣,歌词口号化,旋律套路化,内容空洞,阔别孩子们的生活,有些还充满了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任何童真童趣,这样的作品怎能赢得孩子们的喜好?
一些在孩子中十分盛行的童谣看似接地气,实在是毫无营养的“口水歌”,乃至还存在物质化的方向。比如,有一首歌叫《爸爸好》,歌里说爸爸“挣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饭他全包”。爸爸身上有那么多优点可以写,为何偏偏写这些呢?大概这首歌是想从孩子的视角唱爸爸,想写得可爱一点、孩子气一点,但唱出来总让人以为可气又可笑。
还有一些童谣在少年儿童中广泛盛行,但代价导向存在问题,以是也不是好童谣。比如,“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日照喷鼻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面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这些童谣看似好玩,但通报着缺点的代价不雅观,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康健造成不利影响。
创作者要沉下心、俯下身,热爱儿童、走近儿童、理解儿童
童谣是孩子认识天下的窗口,是促进孩子身心发育的“复合维生素”。我国目前有2亿多儿童,让这些孩子有精良的童谣可唱不是“小儿科”。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精良的童谣作品既要“故意思”,更要“故意义”。现在的孩子深受盛行文化影响,创作者不妨将盛行音乐的创作手腕,移植到童谣创作中来。详细而言,时尚和盛行元素必不可少,要有时期感,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内容不能大而空,不能说教,要让孩子们在听歌的过程中觉得到快乐。在形式上,要尽可能地丰富曲风,盛行音乐、民族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都可以为童谣所用,还可以把经典老歌改编成时尚的儿童歌曲,乃至还可以创作一些方言类的童谣。
要做到上述这些,创作者得真正沉下心、俯下身,热爱儿童、走近儿童、理解儿童。当年,躺在病床上的音乐家王路,望向窗外时,恰好有一只燕子飞过,适值儿童节附近,他当即伏案写下《小燕子》。这样的经典童谣须要作者有生活沉淀才能创作出来。我们希望本日的童谣创作者能够多向前辈学习,主动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话语体系,不要坐在家里凭空创造。
现在的歌曲创作大都是商业行为,一样平常有邀约才有创作,而儿童歌曲的商业回报低,童谣创作可能长期无利可图。因此,要想吸引大量音乐人投入童谣创作中,须要国家在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否则儿童音乐创作奇迹难以形成规模,更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将童谣创作纳入我国文艺奇迹发展的蓝图统筹谋划,制订出台儿童音乐中长期方案,明确童谣创作的目标任务,完善细化配套政策和干系标准,履行童谣创作“下沉”行动,勾引童谣创作者深入学校、深入儿童进行采风等。此外,还应适当提高童谣创作的稿酬,同时要加强对原创儿童歌曲的版权保护。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1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