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上,颁发金牌、播放国歌与升国旗的仪式,都令运动员心潮澎湃,骄傲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在情感匮乏的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种情感尤为珍贵。

  正因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才更需要仪式。在飞速流过的时光和情感的洪流中,仪式便成了建构和稳固情感的媒介,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激发在快节奏习惯中遗忘的情感,这才是仪式确切想要达到的目的。

仪式作文-关于仪式的高中作文 知识百科

  仪式作为一个标志,不在于他人,而对想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得一席栖身之地的自己,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匆忙,细小的美好转瞬即逝。下雪了,拍照发朋友圈的仪式也体现出人们在忙碌之中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让人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身边的幸福,而不是在快节奏中忙晕了头脑,整体自怨自艾。这时,仪式就不单作为形式,它贯穿在人们生活中,让孤独的个体连接整体,使人们免除被麻木蒙蔽双眼的痛苦,从快节奏中找到温度。

  快节奏的驱使下,人们纷纷加快了各自的脚步。认识、了解一个人往往只需要几小时,通常交往了几个月就能变成无话不说的真心朋友。人们不禁怀疑:这些情感是真的吗?这种疑问,是节奏变快的反射,也是人心脆弱的无奈。这时,与朋友一起吃饭,拍照,请至家中做客,都将确认友谊。有时,不是因人与人之间如何亲密才执行这些仪式,而在于执行仪式的过程本身会使感情升级。在过程中消耗的时间,是快节奏生活中最珍贵的情谊。由此,仪式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在快节奏的当下,追求仪式的背后其实是给飞速变化的生活增添一抹永不褪色的亮色;是给白驹过隙的岁月附上生命的鲜活;是在无声的城市中人之间拉近的距离与情感的暖意。

  篇二:仪式的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的重要,可见古人对于仪式的重视。我想,这是由于从仪式中能传达出来一种无形的力量。

  古代历代君王在登基后都要去泰山封禅,以表达对上天的感恩与祈求来年国泰民安。这样盛大的仪式,会不自觉得让人心中产生仪式感,也会让君王自内心产生责任感,产生动力去建设国家,使百姓富足。这就体现出仪式能激发出仪式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能让人受到感染,从中获得力量。

  但若是仪式只具有机械、公式化的流程,参加仪式的人心中毫无波澜、对仪式背后的意义毫不了解,这样的仪式也不会有任何力量。仪式因有仪式感而变得内涵丰富,才具有现实意义。在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时代,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仅仅是“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任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的兴趣与国家民族情怀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每周同样的升旗仪式,不只是简单的注目礼,心中自有自豪与担当,而这份自豪与担当的仪式感,让仪式变得有了崇高的意义。国旗飘扬于风中,心中便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仪式感让仪式变得真实,变得亲切,让仪式传达出力量。

  从中不难看出,心中首先需有一份仪式感,那是人们从生活中油然而生的情感,而不是被逼迫的、被强制的,而仪式是这一份特有的仪式感的载体。人们常说“时间能抚平一切事物,若人们只怀有一份仪式感,却无从表达,就好比怀有一腔杀敌热血的将领不能带兵打仗。在仪式中,我们回忆、感恩,并将这份仪式感在心中再次坚定,从而自内心中激发力量,而不是让仪式感”一去东流水”。

  仪式与仪式感相辅相成,两者皆因对方而有意义,从而迸发出无尽的力量。

  篇三:浅谈仪式

  成人礼,自古便是有的,十六岁束发加冕,自此就是个大人了。故我认为,当今的十八岁成年礼仪式,自是合乎情理,必有的。

  家中十八载,父母何其辛苦,堂中十一年又可谓是自身见识的脱胎换骨。倘若连见证此数年的仪式都略之省之,那便真真是负了这许多年。

  成人礼不仅是宣布自己的初长成,更是为日夜记挂儿女的父母们办了一场盛大的谢恩礼。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人的生老病死,迎亲嫁娶,都有不同的仪式,倘若缺少了这许多的仪式,便真是《红楼梦》中的那句戏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敢问这样的人生,何其乏味。

  以例叙之。家中有八十余岁的太君一位,数年前临近生辰,子孙三代合议为太君备上多席好菜,邀亲友前来一叙。当日小雨微润,太君纵是早料到了也未可知,赶早忙起身梳洗打扮,待她预备妥帖,果是如了她的想法,便十分得意的乘车前去。当日现场热闹非常,贺寿人络绎不绝,太君自是欢喜不已。称道:“京城喧闹,喧闹不过我这一屋儿孙;泰山极高,却高不过我这满心激荡;洛阳纸贵,却比不得我这孝顺后辈的半点心意。”太君兴致极高,竟不像是个八十岁的老人,倒像是那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明艳而活泼。

  由此见得,仪式的意义并不局限仅像一个框子,不论是悼悲敬送亦或是生嫁庆丰,包含在其中的都总的寄着人与人的那一份情,总而言之是有个中味道的。

  人生来走这一遭,悲欢离合五味杂陈。来,自是欢喜;去,倒也是另一番快活。世间这几十载年岁,若有着大大小小仪式的盛大场面,倒也是造化了,开了这眼界,也不白负了这七情六欲的羁绊。

  仪式是记录人一生的别样方式,亦可说是飘散在生命中的颜色光华,何其灿烂?

  篇四:仪式承载着生活

  仪式,或携一生身古朴气息,或引一股时尚潮流。上至祭拜祖先,下到赠物留。仪式无论繁简,都在简单的动作与虔诚的目光中沉积着文化的底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认为应该淘汰掉繁琐的仪式,我以为不然。因为仪式是生活的载体。

  仪式在某个方面上,赋予了对某件事重要的意义,表现出对这件事的重视。祭拜祖先的仪式,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程序流程,表达对祖先的追思。清明节放假,是给定人们时间去完成对先祖的祭拜仪式。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种仪式;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是一种仪式;在笔记本上郑重的写下第一句话也是一种仪式。仪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源远流长。作为表露文化情感的方法,不仅博大精深,更是无处不在。

  仪式,连接过去未来,连接生与死,喜与悲。仪式起源于生活,联结着你我。它停留在云霄街市的花灯中,浸沉在端午门前的艾草的芬香与粽子的清香之中,张扬在寒冬腊月的喜庆春联的字字句句上。仪式嵌入生活,使心灵趋于平缓而幸福。这是仪式的赠礼,纯粹,厚重,亦温暖。仪式的妙处,让人觉悟内心的情怀。古人离别赠柳,踏雪寻梅,无一不是在仪式之中亲近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拨动内心深处的淡然心弦。生活原本就是一种单纯的愿望,在所有仪式背后,承载着一颗颗被红尘洗涤得分外明净而安宁的心灵。这是人在匆匆流年下的一种自持。因此,莫要淡忘这些仪式。在烟火人间,给他一抹亮色。

  生活是一场修行,在仪式中新生,在仪式中成长,在仪式中长眠,你可以拒绝三叩九拜的祭奠,但不能缺乏对先辈的敬重与缅怀,可以拒绝铺张浪费且浮夸的孔子诞辰庆典,但不能缺失了对儒学经典的融会贯通,我们可以拒绝某些物质上的仪式,但至少不要抛弃了心灵上的仪式。

  篇五:不能忘却的仪式

  开学典礼上,我们经常看到多数同学只是抱着晒太阳的心理来被迫参加,甚至有些校长开学讲话五年都是同一稿。开学典礼作为新学期伊始的重要仪式,为何到如今只剩下空架子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仪式遭到人们的质疑,很多人都认为仪式不过是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那么仪式真的该被抛弃吗?当然不,因为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蕴含丰富的行为方式。

  仪式具有强化参与者重视感的效果。课前问好教育同学们尊师重道,基督教徒每周的礼拜使他们对自己的信仰更加虔诚,升旗仪式强化人们对祖国的敬爱之情,生活正是因这样小而精炼的仪式才丰富多彩,生命因这些仪式而显得庄重。美国有一武术馆,用仪式的方式进行年终审核。提前一个月练习仪式礼仪,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规定,仪式上等级分明,老师端坐在前,学生们按年龄高低、等级在台下依次就坐,?仪式之上不允许非习武之人入内,参与者在仪式上必须保持静穆。强烈的仪式感使学生们对武术的敬畏之情提高不少,同时仪式结束之时,一种轻松感与先前形成对比,使师生之情浓厚许多。

  仪式还寄托着人们的特殊心情,是一种象征和标志。春节祭灶神,出征祭战神,清明祭祖先,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断绝的特殊仪式,各自寄托人们或喜或悲,或甘或苦的心情。《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两次行祭。一次祭金钏儿,金钏儿因与宝玉嬉闹受辱而死,宝玉在王熙凤的生日上丢下众人,跑去河边打水,祭奠金钏儿,以表哀情;一次则是晴雯死后,因听晴雯化作了芙蓉花神,因而在芙蓉花之下,摆上佳果,写了祭文《芙蓉女儿耒》,最后含泪烧毁了这篇文章。这两次祭奠体现了宝玉对他人的关怀,对不幸女儿遭遇的伤感,使他“情不情”的形象更加鲜活了。

  仪式既然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让仪式被重视、传承呢?

  许多仪式都蕴含丰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文化内涵并没有与时俱进,进而与时代脱轨,不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可以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适当注入新元素,或者在现代仪式上加入传统要素,这将十分有利于仪式的传承和发展。如我校开学典礼上增添抽奖环节以及火炬传递项目,抽奖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熊熊燃烧的火炬更使学生们新学期的干劲增加不少。一年一度的传统成人礼也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们穿上汉服,到国子监去行古礼,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让千篇一律的仪式变的乐趣无穷。像这样传统因素和时代要素珠联璧合,丰富适当而又不脱离本质,便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仪式受到重视,得以传承和发展。

  仪式因其重要的作用而无法被淡化,更不能被忘却。仪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仪式将贯穿于人类进程的始终。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仪式作文-关于仪式的高中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指南,请继续关注美德网高二作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