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纷纭表示:外语不认识也就算了,原来自己的中文更成问题……毕竟,汉语水平没有十级以上,这些字是认不全的……

那就赶紧和阿研一起来认认这首《生僻字》里的生僻字吧!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这首生僻字究竟怎么唱 休闲娱乐

魃(bá),旱魃,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在先秦两汉期间,旱魃以天女形象为代表。
相传,黄帝蚩尤大战的时候,天女魃身穿青衣,在阵前施展法力,使蚩尤制造的风雨迷雾顿时消散,终极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战后,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
由于魃总是带来干旱,便被人们谩骂,称为“旱魃”。
随着韶光的推移,魃的天女形象逐渐过渡为小鬼形象,明代开始逐渐变为僵尸的形象。

魈(xiāo),①山魈,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②弥猴的一种,尾巴很短,脸蓝色鼻子赤色,嘴上有白须,全身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多群居。

根据古籍的记载,山魈这种怪兽长得像小孩子,喜好在夜间打击人,随意马虎被炮竹吓跑。
因此,也有人说山魈便是“年兽”,按照这种不雅观点,我们除夕夜放鞭炮驱赶的便是所谓的山魈——Mandrillus sphinx,这种原产自非洲的灵长类动物。

魁(kuí),①为首的,居第一位的,如夺魁、罪魁罪魁、魁星(a. 北斗星中第一星,又第一星至第四星的总称;b. 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②高大,身魁力壮、魁梧、魁伟。

鬾(jì),传说中的小儿鬼。

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语出《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罔两即魍魉。

《射雕英雄传》里用“魑魅魍魉”对“琴瑟琵琶”,想来不少人都是在这里认识这四只小鬼的吧。

叒,古同“若”,a. 顺;b. 指“若木”。

叕,① 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贤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② 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③ lì,本意是系;④ jué,本意是速。

以是,下次在看到类似“xxx又双叒叕涌现了”的标题时,请大声骄傲地念出精确的读音,不要再结巴着说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啦!

“火”的笔顺很随意马虎写错,它并不是从左到右按顺序写的,而是先写上面的两个小火苗,再写下面的“人”字:点、短撇、长撇、捺。

焱(yàn),本意是指光华,光焰,也指光采闪耀。

燚(yì),①火貌,形容火剧烈燃烧的样子;②在人名里有安然的意思。

这个四个字也是一个词语,用来形容火势越来越猛,由于“火”越来越多啊!

沝,① zhuǐ 二水,水。
② zǐ 滩碛聚拢的地方。

淼,会意,从三水。
又作“渺”。
本义为水大的样子。

如:淼淼(水势浩大的样子);淼渺(水广阔无际的样子);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淼漭(辽阔的样子)。

㵘(màn),四叠田字形字,大水的意思。

听说这四个字也可以算作一个词语,表示由小到大,点点滴滴汇聚成海。

四个土实在太过生僻,以至于字典的阐明也只有一个字——土。

大概㙓的用法只能有一个——购物节猖獗剁手后,见告大家:我要吃㙓了……

不过三个土的“垚”就要常见很多。

垚(yáo),古代同“尧”。
意为山高(小而高的山)的样子,多用于人名。
这个字虽然是一副土头土脸的样子,但实际上的含义却是山高,可见字如人也,不可貌相啊。

“四个金”同样生僻到各家字典纷纭表示:查无此字!
终极康熙字典勉强给了个别面,见告我们:

翻译一下便是,这个字读“宝”,也读“玉”,32画。
然后呢,没了……

要不是这首《生僻字》,可能很多人这辈子都不会和“四个金”打照面吧。

但是“三个金”则是一个常见的字。

鑫,① xīn,旧时商店字号、人名用字,取其金多茂盛之意。
② xùn,指盂器。
《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鑫,盂器”。

还有“两个金”:

然而这个字更生僻了,字典们也都不认识,网友众说纷纭,结论大约是:读音为pián,指一种金属乐器跋,属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方言。

这么看来,同样是“金”,最常用的还是“一个金”和“三个金”,其余两个就不必穷究啦。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
形容孤单,无依无靠。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孤独,形影相吊。

【近义词】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形单影只、形单影只

【反义词】四世同堂、儿孙绕膝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茕茕孤独,形影相吊”来形容自己幼年时分的孤苦无依,只能靠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不过其实用这个词来形容当今社会的单身狗,也是十分恰当的呀。

“沆瀣”本意指夜间的水汽。
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取中了他,考官和学生的名字能够合在一起,实属难得,当时的人便说“座主学生,沆瀣一气”。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二人并无徇私舞弊,但后来崔瀣升官迅速,遭到他人质疑,这个词便逐渐成为贬义词,用来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学生,沆瀣一气。

【近义词】朋比为奸、与世浮沉

【反义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同仇敌忾

踽踽:一个人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
形容非常孤独。
语出《诗经·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近义词】举目无亲、形单影只

【反义词】成群结队

和“茕茕孤独”类似,这也是一个单身狗专属词汇!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贯注灌注聪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见地使人受到很大启示。
也形容清凉舒适。

【近义词】茅塞顿开、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反义词】断念塌地、执拗不化

醍醐是从乳酪中提炼出来的奶油,是十分宝贵的,因此这是一个会意词。
若是真的一桶奶油浇下去,且不说洗濯困难,佛家怕是先要破产了。

一桶浇下去,不是醍醐灌顶,是冰桶寻衅~

瓞(dié):小瓜。
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
由于瓜初生常小,但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以是用“瓜瓞”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有祝颂子孙昌盛之义。
语出《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反义词】断子绝孙

因“瓜瓞”与“瓜蝶”谐音,因此古人常将“瓜”和“蝶”绘制在一起,寓意吉祥。

圭:测日影器。
臬:丈量水面的用具。
圭表标准比喻事物的准则。
比喻把某些辞吐或事物当作准则。
语出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笔墨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近义词】奉若神明、奉为模范

【反义词】视如草芥、视如敝屣

龘(dá),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
《玉篇》音沓。
龙行龘龘也。
古同“龖”,“龘”是繁体字的龙。

也便是说,“两个龍”和“三个龍”含义相同,“三个龍”是繁体字,只管一个“龍”就已经很难写了……让人不由得感慨当年的汉字简化真是造福人类啊!

这个字有48画,笔画顺序为:丶一丶丿一丨乛逐一一ㄣ一乚逐一一;丶一丶丿一丨乛逐一一ㄣ一乚逐一一;丶一丶丿一丨乛逐一一ㄣ一乚逐一一。

犄角,指两个边沿成角形的地方,棱角,也形容某物在眇小不起眼的角落。
旮旯,我国北方方言词汇,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统统角落。

犄角旮旯便是指边边角角,角角落落,不起眼的地方。

【易混词语】

jǐ jiǎo zhī shì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捉住角;掎角:夹击仇敌。
原指从两方面夹攻仇敌。
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管束仇敌或相互增援的形势。
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亦借指美人。
语出明·徐复祚《红梨记·豪宴》:“我府中歌童舞女虽多,端没有这妮子娉婷袅娜。

涕:眼泪;泗:鼻涕;滂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
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留得很多。
语出《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近义词】痛哭流涕、涕泗横流

【反义词】眉开眼笑、笑颜可掬

呶呶:形容说话唠叨。
休:停滞。
形容提及话来没完没了使人讨厌。
语出唐·柳宗元《答韦立论师道书》:“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

【近义词】喋喋不休

【反义词】沉默寡言

稂和莠,都是形容形状像禾苗而妨碍禾苗成长的杂草。
本指禾苗中无野草。
后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
语出《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① yǎng

“仰”的本字,古同“仰”,仰慕;仰仗;仰望;向上。

② áng

由仰望引申表示抬起、扬起;价格高;气势盛等含义。
古同“昂”。
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代“我”,如《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也用作姓氏。

①吆喝。

宋·苏辙《三国论》:“(项籍)咄嗟叱咤,奋其暴怒。

②顷刻。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顾盼可以荡川岳,咄嗟可以降雷雨。

③嗟叹。

宋·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皆言美无度,谁谓去世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④犹呼吸之间。
谓韶光仓卒;迅速。

晋·左思《咏史》诗之八:“俛仰生荣华,咄嗟復彫枯。

郭沫若《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蒋接连问了两次,我于咄嗟之间,终没有可能提出任何人来。

小步走路。
抖动、颤动。

蹀躞带,隋唐期间涌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简称蹀躞。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耋指高龄,遐龄。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典膏泽广及草木昆虫。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叫狍鸮(páo xiāo),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先容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因饕餮食人横暴,因而用饕餮比喻贪得无厌者,也用来比喻贪食之人。
也用于形容贪婪吞食的样子,也有“丰硕的、可以充分享用的”含义。

监狱。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孔颖达 疏:“囹,牢也;圄,止也,以是止出入,皆犯人所舍也。

植物名。
落叶藤本,枝条苗条有棱角,叶掌状,有三到五个深裂,缘有钝锯齿,下面密生灰白色绵毛,果实黑紫色。
俗称野葡萄、山葡萄、山櫐。
可酿酒,亦可入药作滋补品。
茎的纤维可做绳索。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鬱及薁。
”明·李时珍 《本草大纲·果五·蘡薁》:“蘡薁野生林墅间,亦可插植,蔓、叶、花、实,与葡萄无异。
实在小而圆,色不甚紫也……其茎吹之,气出有汁,如通草也。

高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见地不合,相抵触。

形容极其机动的车马。

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猴,黄玄色,尾巴很长。
轭(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鼯(wú),鼯鼠哺乳动物,形似松鼠,能从树上飞降下来。
轩(xuān), 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

怙(hù):依赖,依仗。
悛(quān):改过,悔改。
坚持作歹,永不肯悔改。

靁(léi),音、字、意皆同“雷”,雷字的异体字。

虺虺(huǐ huǐ),形容打雷的声音。
《诗·邶风·终风》:“曀曀其阴,虺虺其靁。

地方口语,意为不干净、肮脏。
用以形容环境、物件等的凌乱不堪、恶臭不清洁等。
后引申为形容行为、动作等的邋遢,有悖道德良知的层面;也用于心里别扭;不高兴。

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发展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苗条,相敌人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拍浮时身体一屈一伸,俗称跟头虫。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表扬,褒奖。
否:批评。
臧否:赏罚褒贬。
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处罚。

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或石片,“针砭”本意当然是说用针刺、砭刮治病。
现在常引申为创造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时弊”指当时社会的弊病。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翕(xī),本义是闭合,收拢,可表示合、聚、和顺的意思,另也可指鸟类躯部背面和两翼表面的总称。
一张一翕,形容翅膀的伸开合上,也形容嘴唇等一张一合地动。

宫商角徵羽最早起源于春秋期间,是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相称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没有Fa与Si),亦称为五音。

学习了这么多生僻字,你记住了几个呢?

是不是再一次找到了被语文老师虐翻的感想熏染?

参考资料:

图文 | 圆玉轮

审核 | 阿研

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