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林嵬、双瑞

盛夏时节,河南省焦作市近郊的百间房村落十分热闹。
筹建中的村落史馆征集老物件,许多常年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村落委会灵机一动,让每个姓氏各出一名代表,拍一张分外的“百姓村落”百口福。

从百间房到庶平易近村一个华夏村的一百年  第1张

罡、卜、呼、职、毋……这个只有350户居民的自然村落,却有多达105个姓氏。
一百年来,小小的百间房村落浓缩了时期风云,走过了看似平凡却奇崛的沧桑进程。

奋斗:一百年前的工人新村落

“我爷爷16岁背井离乡来下矿井,在这儿成家,到本日,我家在百间房已经生活五代人了。
”78岁的退休西席郑捷一辈子住在百间房村落。
对他来说,这个先人流浪的驻泊地是他们真正的家。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焦作自古即是富庶之地,尤以煤矿有名。

“为啥叫百间房,最早便是由于煤矿公司盖的一百间矿工宿舍。
”67岁的王浩东研究过百间房的历史演化,还写了一本简要村落史,“可以说,百间房村落从出身之日起就跟别的村落不一样,这是个真正的工人新村落。

早在20世纪初,百间房一带就先后建了4口矿井,五湖四海的穷苦人纷纭来讨生活。
壮盛期间,百间房居民达一万余人,三教九流殽杂,光饮水井就有7口,被时人誉为“小上海”。

“百间房是全省最早用上电灯、通上电话、放映电影、吃上自来水的。
”熟稔焦作煤矿史的河南新东科技株式会社(原焦东矿)董事长王保才说,河南第一条铁路、第一所高档学堂,也跟百间房一带的煤矿有直接关联。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间房矿工们充分展现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品质。

“我爷爷8岁就当了矿工。
”王保才说,老人见告他,矿井底下黑漆漆的,每天开工发3两油,不到万不得已矿工们不舍得点灯,把油省下来带回家可以吃好几天。

险些每家每户都能讲出类似的故事。
郑捷的爷爷在煤矿歇工的时候也不闲着,摆摊卖点针头线脑,攒下钱在百间房成了家;康绍之的父亲13岁下煤窑,辛劳站稳脚跟后,又把老人接到身边;孙文有的父亲自己酿醋、做酱油、磨喷鼻香油,样样活计拿得下来……

1925年,震荡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百间房的矿工随即热烈相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辅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剖析》中提到了焦作煤矿罢工,称他们“特殊能战斗”,指的便是百间房。
村落里的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这种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并随着时期变迁不断抖擞出新光彩。
小小的百间房村落先后走出了一批精良人才,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原谅:没有边界的“百姓”奇村落

面对来访者,上了岁数的老人激情亲切指示两侧的院落,念叨这家姓什么,老家是哪儿的,什么年代搬来的。
这是独属于百间房的特质,与中国大多数村落落迥然不同。
“侯孙芦姬崔武尚,郝吴翟贾叶卜亢……”王浩东把村落里的姓氏编成了顺口溜,每句7个字,足足15句。

作为名副实在的移民村落,为源源不断前来讨生活的人供应庇护,是百间房村落不成文的传统。
一个世纪以来,这里像一处温暖的港湾,敞开怀抱收受接管四方来客,造诣了这个没有边界的“百姓”奇村落。

“那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就来这儿试试。
”95岁的陈俊枝20世纪60年代从河南省新蔡县搬来,她有6个儿女,遇上困难期间,百口人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百间房。

“没有大姓压小姓,啥人都能容,都是穷苦人,村落庄从根儿上便是穷苦人的家。
”王浩东说,这种名贵的品质,纵然在“多一张嘴就多分一份口粮”的年代仍旧闪光。

“刚来的时候租了3口窑洞住。
在老家吃红薯皮,到这儿是玉米面蒸的馍。
”陈俊枝的女儿赵小凤说,村落民们和气、好相处,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现在已成了五六十口人的大家庭,老太太身体壮实,还会打麻将。

“我老家在山里,看着有20亩地,实际不打粮食,过不下去。
”59岁的崔苗英是1983年从山西沁水搬来的,由于山地贫瘠、食不果腹,她和丈夫韦克勤带着大儿子来百间房投奔亲戚。

这些年里,他们在村落办企业上过班,跑过运输,养过鸡。
从租房住到盖起3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像其他外来者一样,崔苗英早已把百间房当作真正的家。
据统计,村落里的105个姓氏来自全国14个省的108个县。
被收受接管的人对百间房充满感激,并力所能及地回报这片地皮。

百间房所在的李贵作行政村落村落主任邢国涛是父亲用扁担挑过来的,当时他才几个月大。
1975年,河南驻马店20多个县市遭受大水灾,个中就包括邢国涛的老家,一家人逃到了百间房避难。

“在别人家住了6年,连床和粮食都是借的。
”邢国涛听父母说,村落里人很关照他们,刚来时没有任务田,雇主接济点玉米,西家送点小麦,才熬过了最困难的几年。
后来,也是左邻右舍着力,挑水和泥,帮他们盖起了几间土坯房。

这种守望相助的情意,深深影响了邢国涛的前半生。
只管没有血缘关系,直到本日,他都管那位激情亲切善良的房东老太太叫“娘”。

邢国涛头脑灵巧,敢闯敢干,高中毕业后卖过鞋,开过挂面厂。
在任上,他带领村落民修了十几公里长的路和两个广场,广受赞誉。
他绝不讳言:“当年村落里收留我家,对我们那么好,我必须报答村落民,帮大家过上好日子。

新生:永不消失落的乡愁之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来自哪里,无论走出多远,百间房像许许多多普通村落落一样,始终寄托着村落民的乡愁和眷恋。
随着村落庄振兴计策持续推进,对村落庄代价的再创造,百间房这个随时期风云几经起伏的中原小村落正迎来新生。

“历史上我们有过两次发展高峰,又都没落了,现在要捉住新的机遇。
”李贵作村落村落委会副主任赵建平感慨地说。

事实上,百间房的辉煌早已在抗日战役爆发时戛然而止。
矿井停产,机器被拆往湖南,只剩下拖家带口的矿工们流落在此。
到新中国成立后,百间房险些完备规复成了传统农业村落的面貌。

改革开放往后,百间房村落的工业基因被唤醒了。
得益于国家政策,加上骨子里的闯劲儿和韧劲儿,当地发展迅速走在时期前列。
村落里先后办起了煤矿、水泥厂、面粉厂、包装厂、化工厂等,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企业同时运营,还拥有一支运输车队。

“1983年就有5部大型农机了,专门用来犁地。
村落里一年有两三百万元的集体收入。
”李贵作村落村落支书赵安然回顾,村落里早早就建了敬老院、幼儿园和影剧院,建于1985年的影剧院还是焦作市屯子第一座电影院。

随着发展形势的变革,村落办企业因转型不力纷纭倒闭,最近十余年迟迟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子。

近年来,形势正在发生变革。
因外出就业而眼界开阔的老百姓,学会用新的视角打量这片熟习的地皮,原来习以为常的村落庄景致有了全新代价。

“我们相信,屯子的生态、生活能变成财富,特殊是百间房独特的历史和姓氏文化,是难以复制的资源。
”赵建平说,村落庄振兴计策的履行,有望使百间房真正变成一个家当茂盛、记得住乡愁的新屯子。

翻开他的朋友圈,推介村落落文化的内容占了一大块。
从田园风光、百年迈屋到古槐树,以及有上千年历史的药王庙,都被他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激情亲切约请有识之士来保护开拓。

这种民间的自觉意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天然气已经通了,厕所改造了60%,立时还要投资上亿元管理黑臭水体。
”百间房所在的中星办事处党支部布告王晓波表示,村落里的根本举动步伐正以“肉眼可见”的速率越变越好。
目前,一条从百间房穿村落而过的56米宽的环城路正在施工中,贯通后将大大提升村落庄的区位上风。
村落史博物馆、依托药王庙打造的康养胜地等旅游项目已在谋划中。

在城市化浪潮中,百间房将作为一段分外历史的见证,通过新发展融入新时期,以鲜活的“百姓村落”样态展现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