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听梅,原名李红梅,女,汉族,出生于灵宝市阳平镇,在灵宝市二高家属院终年夜,自幼受学校文艺氛围熏陶,喜好文学,唱歌,业余韶光喜好写写见闻感想熏染,纵光阴洗去铅华,仍保留一份超越凡尘的纯净心态。
村落庄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事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我的婆家苏村落乡段家洼村落从当初的穷苦小山村落到现在的文明小康村落,无不表示改革开放给村落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
记得第一次和男友回苏村落乡段家洼村落,那是1990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俩从阳平坐班车到灵宝,然后步辇儿到灵宝环城桥西,乘坐农用三轮车到五亩乡项城村落下车,而后沿着蜿蜒波折的小路爬上十多里的项城坡,到周家原时天色已黑。随后又翻越十里的冤枉沟,夜色下的冤枉沟阴森森,没有一抹亮光,好在沿路有不少出门赶回家的村落里人一起同行,倒没以为害怕。听男友说,他们村落里人们出行基本靠步辇儿,先前他们村落里人去灵宝办事,一来回背着行李步辇儿,来回一百多华里,也便是一昼夜的事,假如不赶回家就得露宿,由于没钱住店,以是起早贪黑走夜路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也是每个村落民的基本功。与村落民同行一起上大家有说有笑,倒没以为太累,回到家里时已是星斗满天,附近深夜时分。家里人听到我来很是高兴,匆忙起床给我俩做饭……这是近路,婆家村落到灵宝还有一条路,须要步辇儿15华里,到老209国道边的山神庙,期待乘坐卢氏、栾川发往灵宝的班车。不但车次少,偶尔等到了人家还嫌是短途不让乘坐,故本村落走这条路的人极少,延误不起韶光。由于是土路,晴天还好说,偶尔能搭乘辆拖沓机,虽然蹲在车厢里高下颠簸旁边扭捏,可总比走路省劲得多。结婚后我们买了摩托车,回家方便多了。不过偶遇雨雪景象,也煞是愁人,摩托车为避免泥泞得卸去泥瓦,骑车人两脚垂地,防止滑倒,一鼓作气到了砂石路面或者水泥路面上再安装上,就算大功告成,深深吸口气,连续前行。也正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定,村落民栽种生产的农副产品比如苹果、柿子、桃子、番茄、 白菜、萝卜等很难运出去发卖,从而制约了村落里的经济发展。
1990年秋季我们结婚时,婚房是一孔窑洞,窑顶黑漆漆的,窑洞中间还立根椽木,椽的上面正顶着一块裂口欲坠的土方,煞是吓人。婆家顺势而为,就着木椽用土坯做堵隔墙,外间用报纸糊顶棚,作为婚房,内间放农具和杂物。当时婆家7口人,三孔窑洞,爷爷和牛住一孔,公公婆婆和两个小姑住一孔,我和丈夫住一孔。窑洞里白天光芒还行,到了晚上,由于灯泡瓦数较小,再加上窑里祖祖辈辈做饭的烟熏火燎,灯时间暗,一到晚上我就发怵,家里人说先前用的是石油灯,这几年用上电好多了。而我更害怕的是夜里刚熄灯老鼠就会在纸糊的顶棚上跑来跑去,掉下来些尘土是小事,有时老鼠也掉到床上,让民气神不宁。有时听到些响声,还怕从黑漆漆的窑洞内间屋钻出个什么东西来,壮着胆揭开里屋布帘看看,除了些锄头、木掀等一些农具外,也没它物,即便如此也是胆战心惊,夜不能寐,巴不得早些离开。丈夫让我要入乡顺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们村落的人祖祖辈辈住窑洞,我们的婚房,老爷、爷爷、叔叔结婚时都曾住过,冬暖夏凉。何况村落里人都住的窑洞,村落里有几间破旧的土坯房还是当年土改时没收地主家分给贫农的,我们家是中农身分没能分上。
婆家住在苏村落原上的丘陵地带,当时吃水用水也比较困难,家里做饭用的水需到距家五里开外的沟里去挑,且道路陡峭波折。若遇天旱,吃水潭边昼夜是期待舀水的人,由于水少,得排队期待。我有一次跟随着丈夫去挑水,沿路皆为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波折巷子,我单个人走路都适合心,更何况挑两桶水呢,途中连想歇脚的地点都没有,由于是斜坡水桶放不住,一旦歇脚,水就会流出。好在村落里人出惯了力,且忍耐力极好。回来的路上,我心里挺不是滋味,勤恳善良的屯子人艰辛的生活模式深深触动我的心灵,我深为自己往昔没节约用水而自责和懊悔。由于吃水困难,用水就可想而知。能够在家里爽爽快快洗个头都算是件奢侈的事,百口人洗手洗脸常常是一瓢水,这个洗完那个洗,洗完后再用洗脸水浇树。洗衣服就更别设想在家里进行,偶尔碰着大雨家里也会撑块塑料布接几桶水,将家里能存水的锅碗瓢盆都储满,心情不亚于秋季的丰收。更多时候的洗衣服需到深深的沟底去,湿湿的衣服越走越沉重,常常是女人去洗,男人去取。由于干农活常常出汗,衣服脏的快,婆婆和小姑子也特好干净,她们隔三差五去沟底去洗。一次我和丈夫回到家中,不见婆母,问邻居,才知道去沟底洗衣服了,在家安歇了一会,在丈夫的带路下,我俩沿小路去接婆母,走到半道上遇见刚洗完衣服回村落的妇女,手里挽了个大篮子,篮子里面洗的衣服少说也得几十斤重,我倒吸一口凉气,我空手都得坚持身体平衡,别说提东西了。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在沟底瞥见婆母和小姑子正在洗衣服,草地上、石头上晒满了洗过的衣服、床单等。在我们的敦促及帮忙下,一家四口才急急忙忙赶回家。回到家中已是午后3时,这才紧紧张张地做中午饭。
近几年来,我们和村落里许多人一样开着汽车回家乡。村落村落通工程通村落村落,我们村落里前后两条宽阔厚实的水泥路面,使村落民们出行风雨无阻。在推进新屯子培植征程中,村落民们依路建起了一座座整洁的院落,一栋栋宽敞通亮的混砖构造的住房,且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精准扶贫工程也让低保及穷苦户搬进了拎包入住的砖瓦房。农机下乡,使耕牛和骡马驴等牲口以及架子车在村落里偃旗息鼓,村落民们上地干活都能开着农用车,拉着旋耕犁、播种机、除草机、打药机等农具。摩托车成为家家户户出行的交通工具,有不少家庭还购买了面包车和小轿车,起早贪黑赶路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偶尔创造有人走路那是在徒步磨炼。在春节走亲戚时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偶尔还会涌现交通堵塞。家电下乡活动让冰箱、液晶彩电、自动洗衣机、电动摩托落户田舍。交通条件的改进,通讯网络的发展,社保医保的落实,种粮补贴的发放,城乡差别正在一步步缩小。
金秋时节回村落,你会看到一车车红彤彤的苹果、一车车金灿灿的柿子等农副产品往外运,运往天南海北新城古镇,运往四面八方异国他乡……村落民们农忙时在家务农,空闲时外出打工,既增长了见识,又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手里的票子越来越厚,过好日子的信心越来越强。
在村落民活动中央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清晨和薄暮时分来此休闲娱乐健身的人们相继而来,节假日村落民在此自发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频频上演,一些老年人整天聚拢在此时时陈说着时期的巨变…
李红梅
2018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