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的故事底本源自爱尔兰的传说,紧张是“海豹女”(Selkie)的民间传奇:听说海豹女与人类并无二致,但体外包裹着一层光滑的海豹皮,当她们上岸的时候,会把海豹皮褪下来,如果你把褪掉的海豹皮藏起来,那个找不到皮的海豹美少女就会嫁给你,但你得把海豹皮收好咯,一旦被她找到,又会立即重归大海……
这类传说在各族民间传说中都很常见,民俗学、叙事学上管这个类型叫“天鹅处女型故事”,海内也有研究这类故事的专著,像牛郎织女便是范例的国产“天鹅处女型故事”——超自然女性幻化成人形,去除外衣\外皮与人类男子婚配,然后又悄然而逝……事实上,从海豹女与织女同构异形的传说流变中,也可以清晰地瞥见中爱两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前者是范例的海洋渔猎文化,后者则是标准的要地本地农耕文明。
“天鹅处女型故事”的详细文化意涵在此不做辨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干系读物来看,很故意思。详细到《海洋之歌》里,除了海豹女,还有堕泪巨人、精灵、猫头鹰女巫等爱尔兰传说里的元素,都融汇在了一帧帧绝美的画面中。导演采取了大量的爱尔兰-凯尔特视觉符号来编织画面,譬如单\双漩涡(这个图案的广泛利用显然跟爱尔兰人的海洋性情紧密干系)、凯尔特十字架、灵光等都在画面中时时闪现。
在这个悲哀的“海豹女抛夫弃子”故事背后,实在还有关于反工业文明\反城市生活的光鲜田园诗指向——孩子们放弃了都柏林的都会生活,毅然回到乡野海岛,就代表着对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的批驳。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统统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毁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长者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短长关系,除了冷漠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你看,《海洋之歌》险些便是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直接反应,看来,成本主义工业\城市文明无法抚慰汤姆·摩尔那颗敏感的心灵——彷佛这也是爱尔兰人的普遍性情。而类似的电影在东方也可以看到——来自日本的《辉夜姬物语》:后者讲的是竹林仙子来到大城市后无法适应,终极要归隐山林的故事,一个海豹仙女,一个竹林仙女,远隔重洋的两个海岛文明,倒孕育出了类似的故事。
不过这种乡愁怕只能是文化鸡汤意义上的,真正的田园生活是非常清苦的,终日氤氲的小岛也无法知足当代人自我发展的须要——不知那个岛上WiFi旗子暗记好不好——但电影本来就该当供应这种功能,云南白药医治不了我们的心灵,但是《海洋之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