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车的形状随着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
由于中国人不太看重民俗文化历史已不记得是谁发明悠车,谁的悠车做的最好。

悠车开始是长方形木匣字,随着生产技能进步,发展为两边圆头,底边略微上翘,这样孩子也比较舒畅,放在平地也能摇动一石二鸟。
后期制作悠车人才不断呈现。
在悠车周围画上或刻上花、鸟、鱼、兽、龙、凤图,有的上好看的颜色。
充分展示劳动人民的审美进步。
悠车象小船,在两侧各系两环,用长皮条或绳穿环内,悬于梁上。
有的吊在炕上,有的吊在地上。
离地面可以根据个人方便。
大约一米旁边 。

东北三大年夜怪之一悠车 休闲娱乐

为吸引孩子不哭不闹,车上多系铜铃,自己制作的布娃娃等玩饰。
孩子睡在悠车里,为避免有因翻动而掉出来的危险,要用小布单将孩子连同悠车包起来,有的家中无人照看孩子,把孩子胳膊腿绑在在悠车中防止孩子从悠车里掉下了。

小孩睡悠车,既防止小动物侵害,又适宜游牧民族迁徙,是颇富地域特色的东北民俗。
东北其他民族随之效仿。

现在的孩子都是个宝,谁舍得吊起来啊?再说也没有房梁可以吊了。

悠车都改成木制或者竹制的了,有遮阳的,有带网状防止蚊虫叮咬的,落地精细的小摇车了。
希望孩子们能看到他们长辈小时候的睡床是什么样。
不要忘却东北民俗——养活孩子吊起来。

悠车紧张由桦树的树皮波折成椭圆形木框,并用绳子或者皮革结成网,也有的用桦树皮做底,将婴儿放在里面,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他们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以是当逐水而居、逐草而迁的时候,就把孩子们放在悠车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居住时就挂在帐篷顶上的木头杆上。
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悠车就可以自己晃好永劫光,不影响女主人的劳碌。
同时还可以防止动物和昆虫对孩子的侵扰。
悠车表示了浓郁的游牧文化特点和满族先人的生活聪慧。
定居后有了屋子当然就只有挂在房梁上了,由此而形成了东北的一怪,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它是把孩子睡的摇篮放在一个半弧形木腿的架上,推一下,摇一摇,让大人省了很多事,在这个人类后代的用具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有了悠车,悠着孩子睡觉,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哄孩子的歌曲“悠车调”,也称“摇篮曲”、“摇童谣”、“摇车曲”等。
是妇女催孩子睡觉的歌曲。
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曲调大都大略、幽美,旋律平和、伸展细腻而委婉,富有抒怀性。

现在各种各样的儿童车替代了悠车和摇篮。
这些也正解释环境的变迁,时期的变换,统统都在与时俱进,该当写入历史。

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