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载,字大舟,号西瑜,浙江建德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年)入蜀,历任璧山、射洪、新都、东乡、龟龄等地知县。
乾隆十一至二十年(1746-1755年),任大邑县知县。
他在大邑为官十载,留给当地的,紧张是在文旅方面的突出贡献:深入民间野外调查,留下大量记录歌咏当地山水人文的诗歌,尤其是古晋原八景,在他的诗歌中重新抖擞光辉,得到不朽的文化生命;抢救发掘大邑文化资源,纂修完成四卷本《大邑县志》,此志分十门,约10万字,尤以山川、古迹、风尚、艺文等门类收载之史料极具代价,今存乾隆二十年(1755年)刻本,为大邑最古老的县志,为后人寻溯大邑文化供应了宝贵文献。

诗咏八景:定格时空里的晋原大美

人物|清代大年夜邑知县宋载一位官员的文旅情怀 汽车知识

200多年后的春天,汽车穿行在蜿蜒山路,青山起伏,绿树在阳光下闪耀。
我们来到大邑县斜源镇山乡,拜访传说中1000多岁的鲸柏。
这是一棵巨柏,由于太大,被称为凤凰鲸柏,人们用展翅的凤凰、海里的巨鲸来比喻它。

古树前的石碑记载,这是一株树龄上千年、胸径2.3米的古罗汉松,树高18米、冠径20米,盘根错节地成长在巨石上。
微风吹动时,树叶背面有荧光色反光,犹如鱼的鳞片,加之树形成塔柏形,别号“太鹏鲸柏”。

仰头注目大树,触摸它粗糙坚硬的树皮,耳边是跳跃的鸟鸣,我闻到油菜花与泥土的馨喷鼻香,忽然有些恍惚。
这枝叶扶疏的鲸柏,仿佛一只巨大的凤凰就要凌云飞去。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长久伫立于树下,谛听穿过树叶的风声,朗声吟诵出一首诗: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
公余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

他便是宋载。
250多年前,他在大邑担当知县。
这首诗,吟咏的正是面前这鲸柏。
凤凰鲸柏是晋原古八景之一,清乾隆版《大邑县志》记载:“凤凰鲸柏在凤凰山,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上,号骑鲸柏。

那时的宋载,到大邑担当知县已经两年多了。
自从踏上这片地皮的第一天起,这位志存高远的异域人就把大邑当成了故乡。
空隙时,他在山河胜景之间流连“拾翠”,写下不少歌咏之作,从中亦可看出他寄情山水、淡泊致远的情趣与教化。

旧时,大邑有歌谣吟唱八处著名的风景:

凤凰鲸柏世间稀,虎跳出阝河两岸低。

好看雾中池畔月,鹤鸣双涧透龙池。

斜江晚渡无人问,洞口烟霞石马嘶。

筇竹甘泉历岁久,高堂日落圣灯飞。

宋载亲临“大邑八景”实地逐一稽核,将八景负责定位,记其事于县志,使之留传至今。
这是真正的野外稽核。

比如,“高堂圣灯”为何会飞?邑人大多不得其解。
宋载考证后写道:“高堂在县西十里许。
明弘治初,建兜率寺改名为高堂寺。
山泽通气,辉媚光明,每逢风高月朗之宵、晶荧闪烁,犹有无数金刚照耀于林峦间。
”从记载中可知,此“灯”非灯,乃火之光。
流萤夜飞,实为一奇景。
不足为奇,峨眉山四绝之一的“金顶圣灯”,游人站在摄身岩前,可见岩下升起无数荧荧发亮的光球,大者如球,小者如珠,飘飘荡荡,升降不定,这极具神秘色彩的“圣灯”奇景,与宋载的稽核所见一模一样。

宋载以一组幽美的诗歌记载《晋原八景》,他对这片地皮的爱,至今仍可触可感。

2006年,在大邑县城斜边河边,县文旅部门在全长2400米的滨河路、滨江路环境整治提升中,将“凤凰鲸柏、虎跳出阝河、雾中明月、鹤鸣双涧、斜江晚渡、洞口烟霞、甘泉筇竹、高堂圣灯”这著名的“晋原古八景”以浮雕石刻的形式逐一重现,供游人玩赏,聊发思古之幽情。

编修县志:为大邑寻根理脉

为官数载,县令宋载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主持编修第一部存续于世的《大邑县志》(乾隆版),为后代探源溯本、史海钩沉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宋载走立时任,来到大邑任知县。
作为读书人的他,为理解大邑,首先命人搜索大邑方志。
然而,经由明末甲申兵燹的大邑,听说当年县城“火燃月余”,连县志也被点火殆尽,官私文籍荡然无存,何处征采文史资料?彼时,清朝历史刚翻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历时百年的休养生息,大邑人烟渐兴,但人文色彩依然相称薄弱。

失落望之余,宋载决心搜遗捐坠,纂修县志。
他在乾隆版《大邑县志》的媒介里感慨地写道:“晋原虽僻在西陲,而久道化成,人文蔚起,倘谓邑无成书,弗成裒辑,相沿日久,不且埋没而无复传哉?”

字里行间,情怀跃然纸上。

可惜,宋载翌年便奉命参与征讨两金川之战,“塞外驰驱、风餐露宿”,无暇顾及。
乾隆十四年(1749年),宋载返回大邑,立即广邀县内士绅,以及享有威望的老者、乡间郎中、教书师长西席等,再次切磋编修县志。

此事正式开启。
为获第一手真实准确的资料,他带领众人跋山涉水,实地稽核,四处探访,千辛万苦,终极荟萃成书。

“大邑自甲申兵火,旧志尽付劫灰。
残编断简,千百中什一无存,编定实无原本,不能不挂一漏万也。
”这是宋载在《大邑县志》媒介中的另一段解释。
这部志书分十门,分列大邑的建制、户口、田地、赋役、山川河流、古迹、著名人物、物产、风尚、艺文等,约10万字,内容丰富详确,且文笔生动,文采斐然,很多篇章可作散文朗读。

可以说,大邑历史上仅存的这部迄今最古老的县志,便是大邑文化的“根”。
往后,清代又出过同治版《大邑县志》,1929年也编修了《大邑县志》,个中绝大多数史料均源出于乾隆版《大邑县志》。

大邑因何得名?大邑的历史渊源和斐然文化在哪里?本日,我们翻开这本厚厚的县志,可以检索到明代状元杨慎留下的《雾中开化寺碑记》,从中略窥大邑文化之一斑:“大邑,蜀之望县也。
斜江、干溪合流于其前;鹤鸣、雾山环抱于其后。
沃野千里,名于三蜀。
仙佛同源,萃于二山。
鹤鸣二十四洞,张道陵之所登真也,雾山一百八盘,僧腾兰之所卓锡也。
今鹤鸣为莽苍之墟,而雾山拥庄严之美,则又系于其护法演教之盛衰也。

“仙佛同源”是大邑特色,“仙”指鹤鸣山乃玄门发源地,即汉代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是我国玄门之始;“佛”指雾中山为中国南传佛教第一站,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印度高僧来雾中山建大光明普照禅寺传播佛教,此事在《四川通志》有载。

大邑文旅资源丰富,历史上不乏文人墨客的走笔加持。
宋载从残余的史估中,考证出大邑建县于唐咸亨二年(671年)的史实,以及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唐代墨客杜甫、北宋名画家文同、南宋墨客陆游、明代大儒杨慎等人曾悠游大邑的业绩,并将他们吟咏大邑的诗文记录于县志中,如杜甫名篇《又于韦班处乞大邑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再如陆游的《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

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
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

杜甫诗中对大邑白瓷的描述,与后来考古创造的大邑白瓷互为映证,让我们得以想象千年前大邑的烧瓷技艺。
而陆游的诗,更是让我们对层峦叠翠的茶山,以及扎根于仙佛文化的大邑茶文化生出无限遐想。

在大邑为官十载后,极具文旅情怀的知县宋载,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履新,成为眉州知州。
直到本日,在三苏祠的正殿左边,依然保存有宋载手书的“文峰鼎立”匾额,笔力遒劲清健。

三苏祠的荷花堪称一绝,每年夏天碧绿的荷叶高低错落,连成一片,洁白粉红的荷花点缀其间,荷塘边的“瑞莲池”3字题匾同样出自宋载之手。

我每次去三苏祠,仰望他留下的文字暗香,总是心生敬意,恍惚回到200多年前,清风拂面,千年凤凰鲸柏依然郁郁葱葱,斯人已去,唯有抑扬抑扬的吟诵声犹在耳畔。

时至今日,大邑当地政府以“文旅立县”为绿色发展的底子,通过整合伙源、引进项目,把藏匿在青山秀水中的大邑积极推向天下。
作为雪山下的一颗明珠,大邑县已经跃升为“天府旅游名县”之一,县域内的诸多名胜如西岭雪山、鹤鸣山、雾中山、花水湾温泉小镇、安仁古镇、新场古镇等,成为人们回物化然、安顿内心的去处。
我想,宋载若是有知,定会含笑点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