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雷《英汉翻译根本教程》
第2单元 英汉比拟
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吕叔湘师长西席曾经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异之点。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示我们把稳被我们忽略过去的征象。”
汉语和英语的比拟研究,始于100年多前《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是在比较和模拟拉丁文法的根本上写成的。
天下上每一种措辞都有自己的语法,否则,人们就不能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而通过剖析和比拟英汉两种措辞,译员必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译事之艰辛。
1.主语与主题
中国传统哲学主见“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反响在措辞上便是施本家儿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宜的主不雅观表现中。
因此在句子布局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算作必要的身分。正如王力所说:“就句子构造而论,泰西措辞是法治的,中国措辞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正由于汉语缺少主语,措辞学家从措辞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措辞。
你能找出“千里寻亲”、“活到老,学到老”中的主语吗?为什么?你能找出个中的主题吗?
试译以下这个大略的句子:
A dialect is known by every linguist in this room.
[参考译文1] 一种方言被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措辞学家所懂得。
[参考译文2] 有一种方言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措辞学家都懂得。
虽然参考译文1在形式上与英语句子的主谓构造相对应,但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气。以是译者应长于将英语的“主语——谓语”构造转换成汉语的“主题——评论”构造。(例句参考郭丽君、邓鹂鸣,2005)
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的大略句子闇练节制这一技巧
(1)I would not believe what he said.
(2)I did not remember a single point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3)I know Mr. Wang.
(4)He is the best singer.
参考译文
(1)他的话,我可不信。
(2)会上讲了什么,我一点没记住。
(3)王师长西席我认识。
(4)唱歌,他是最棒的。
2.形合与意合
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相同等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构造中,思想肯定也是凌乱无章的,而凌乱无章的思想是没故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色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蔽在字里行间。正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没有一个谓语动词,但其所描述的画面和包含的意蕴却是回味无穷的。
在不同的措辞中,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险些都是用三种手段: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词汇手段(Lexical equivalence)和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用前两种手段连接成为形合(hypotaxis),用后一种手段连接成为意合(parataxis)。
英语句法构造重形合,句中各身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以表示其构造关系。
汉语句法构造重意合,句中各身分的相互结合多依赖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少用连接词语。
试比较以下的英汉句子
(1)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Even if I were to be beaten to death, I will not tell.
打去世我也不说。
(3)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谦逊使人进步,骄傲使人掉队。
(4)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几个句子节制英汉措辞的形合与意合
(1)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2)My sister was expecting me, so I had to go now.
(3)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motion at a constant speed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upon by an external force.
(4)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
参考译文
(1)(由于)景象很好,我们决定去爬山。
(2)我妹妹在等我,我得走了。
(3)没有外力的浸染,运动的物体就连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4)我们瞥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要到了。
3.树状与竹状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严复)英语句子“多随举随释”,枝杈蔓生,呈树状构造,分叉处有介词,关系代词连接。而汉语按韶光顺序或逻辑顺序逐层展开,节节延伸,犹如竹子。
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构造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得十分清楚。英语的关系词(包括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等)十分丰富,英语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因此英语句子构造呈树状,每每有一主干(复合句中的主句或大略句中的某紧张身分),主干上枝蔓横生:句子身分随时可加以润色,而润色语中的某身分又可被别的身分润色。由此每每形发展句。
汉语句子构造呈竹节状,逐节(短语或小句)展开。汉语的句子可以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陈,虽然小句间有逗号隔开,但语句的联系仍是紧密的。这样,汉译时常常由英语的树状转化为汉语的竹节状。
例如: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a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参考译文] 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我问及他时,他说饿极了,有两天没吃了。
从上例可看出,英语十分看重句子的形式和构造的完全,上面英语句子主干为The boy said,但画蛇添足,叠床架屋,竟有5个从句,用了who, as if, when, that, because等多个连接身分,形成一个空间构架,犹如“枝叶繁茂的参天算夜树”,呈树状。而相应的汉语节节展开,言简意赅,语意连贯,构造紧凑,呈竹状。
练习
现在请大家练习翻译以下两个句子,特殊把稳句子的主干和连接部分的翻译
(1)The moon is so far from the earth that even if huge trees were growing on the mountains and elepants were walking about, we could not see them through the most powerful telescopes which have been invented.
(2)Upon his death in 1826, Jefferson was buried under a stone which described him as he had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译文
(1) 月球离地球非常迢遥,纵然那边山上长着大树,有大象在跑来跑去,我们用已经发明的最高倍率的望远镜也不能看到它们。
(2)1826年杰斐逊逝世。按他生前遗嘱,在他墓地的石碑上刻着: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州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人之墓。
4.静态与动态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方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气。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利用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唯一例外形式是并列句动词谓语;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创造火车已经开走了”,以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有的句子险些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
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无处不在,不仅做谓语,也可以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做宾语,如“鲁迅主见打落水狗”;做定语,如“谈论的问题很主要”;做状语,如“一定要批驳地继续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
汉语为数不多的介词,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化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样平常特点,兼属于介词和动词两类,因此有些语法学家称它们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该当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称于英语介词的浸染”,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由此可见,英语是“静态”的措辞,而汉语则是“动态”的措辞。“英语的静态修辞本色是名词上风和介词上风,而介词上风又是名词上风的一定结果。由于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 因此,在英译汉时常常要变“静”为“动”,摆脱名词化的框架和大量介词的滋扰,突出原文的动态色彩。
练习
请翻译以下几条标识语
(1) Admittance Free
(2)Out of Bounds
(3) No Admittance Except on Business
(4)Danger of Death – High Voltage!
参考译文
(1) 免票入场
(2) 游客止步
(3)闲人免进
(4)高压(电),生命危险!
再翻译以下几个句子,看若何变原文的“静”为译文的“动”。
(1)Party officials worked long hour on meagre food, in cold caves, by dim lamps.
(2)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evening?
(3)He walked around the house with a gun.
(4)A study of that letter leaves us in no doubt as to the motives behind it.
(5)The very first sight of her made him fall in love with her.
参考译文
(1)党的干部吃着粗茶淡饭,住着寒冷的窑洞,点着阴暗的油灯,永劫光地事情。
(2)今晚放映什么影片?
(3)他拿着枪,绕着屋子走。
(4)研究一下那封信,就使我们绝不疑惑该信是别有用心的。
(5)他对她一见钟情。
节:英汉文化比拟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如果不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便会造成交际障碍。请看下面的小趣事:某外教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课,为表示谢意,我们会说:“老师,您辛劳了!”(You must be tired!)可是老外会想,难道我连课都讲不好,讲得那么累吗?他会认为这是对他聪慧的一种侮辱,英语中精确的表达是: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扮演着跨文化交际者角色的译员,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是一堂必修课。
1.文化生理
当代生理学的实验对措辞制约人的思维与认知作了肯定的论证。根据Stroop滋扰实验,闇练节制自己母语的人,当利用某一特定词的时候,一定内心激发起这词的语意代码。例如,中国人看到或利用“红(色)”一词时,常常跟喜庆、欢快、光彩、革命之类的意义联系起来,而西方人对red一词的遐想除了有喜庆、欢快的一壁之外,却也有暴力、流血的一壁。
中国人结婚偏爱赤色,而英美新娘却以白色礼服见常;在汉文化中,丧葬、哀悼时多以白色为主,而英美则以玄色居多。中文有“红人”一词,而西方人却不具备这种感情色彩,在他们的思维中,a faired hair girl(金发女郎)必会受到上司的青睐,故而常用它比喻受宠的人。在汉措辞中,妻子有外遇,戏称给丈夫戴了绿帽子,若按字面直译为green cap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这在英语中叫a cuckold。
中国人讨厌狗,有一大堆与狗有关的贬义词,如“狼心狗肺”、“走狗”、“垂死挣扎”、“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 等。而英美人喜好狗,习语中常表现出对狗的喜好之情,如a 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等。
“虎”在汉民族中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汉语中有“生气勃勃”、“生龙活虎”、“狐假虎威”;而在英语中人们却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与此相对应,汉语中的“拦路虎”、“虎穴”在英语中表达为a lion in the way,the lion’s den。
又如She is a cat. ,不是表示她像猫一样和顺,而指包藏祸心的女人。as wise as an owl这里把猫头鹰比作聪慧的象征,这些遐想意义在汉语的对应词上是空缺的。
再来看看“龙”这个在汉英措辞中均存在的词。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仅是面孔狰狞的爬行动物,令人厌恶。 the old dragon 并不表示“老龙”,而是“妖怪”, dragon lady 不再是我们所想像的“龙女”,而是“母老虎”、“母夜叉”。而在汉语中却正好相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引申为“权贵”、“成功”、“生气勃勃”、“崇高”的形象,措辞中相应涌现了“龙颜”、“龙袍”、“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褒义的表达,因而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为了避免词汇空缺造成的译文背离,英译为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
中国人会由“松”、“竹”、“梅”遐想到岁寒三友具有的高风亮节,从而授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英语的对应词 pine , bamboo , plum却没有这种伴随意义;同样在英语中 sea, shepherd, cowboy 等词语对西方人所引发的遐想和情趣是中国人所难以理解的,而汉语中虽然在字面上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词,却难以找到这种遐想意义。
类似的例子无法在此逐一穷尽。我们只是想让译者知道,在翻译时要特殊把稳这种由于文化生理的不同所造成的翻译“陷阱”。
(1)文化代价
一个文化的代价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代价体系常日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代价不雅观念,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染向该文化的成员贯注灌注好与坏、精确与缺点、真与假、美与丑的标准。忽略代价不雅观念在交际中的影响,便会造成交际障碍 。
请看下面例子
一位60多岁的英国女西席在中国某高校任教,一次她生病了,中国同事便买了一些物品去看她。当看到中国同事特地为她买了老年奶粉时,她生气地说:“我不老,请将老年奶粉带回去。”
显然,这是一场不愉快的交际。交际障碍的产生完备是由于双方代价不雅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年事在许多文化代价中都是主要的代价,但各个文化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在东方文化中,父老不仅是聪慧的化身,同时也是权力和威信的象征,以是在中国称“老”含有尊敬的含义。然而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搪突。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与海洋的渊源造就了开拓创新、崇尚商业和航海的特点,中世纪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奠定了文化的宗教传统,英语文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后来,文艺复兴(Renaissance)、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Movement)、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以及美国的独立战役(American Independent War)唤醒了资产阶级对付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追求,个人至上的思想深入民气,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看重个体的代价与主不雅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这一理念也贯穿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英语文化以个体主义和功利生理为核心的代价不雅观念体系。
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经济为“本”,历史上虽有分裂与纷争,但统一是主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受一度兴盛的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神根本是伦理的而不是宗教的,在“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熏陶下,人们关注的不是科学探索与物质积累,而是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因而,“耕读传家”成为空想的家庭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追求,造就了中国文化以家庭和家族为根本的伦理型群体主义文化。
概括来讲,英语是海洋性商业文化,虽有宗教传统,但是崇尚科学,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个体主义为核心的代价不雅观念体系;而中国文化属大陆性农业文化,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受封建统治和儒家经典的影响,缺少对科学的探求精神,崇尚伦理道德,形成了群体主义的代价不雅观念体系”。
当然,“英汉代价不雅观念系统并不是静止的,常常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各自发生着变革,因此该当对其进行动态的认识和把握。”
(2)风尚习气
当代措辞学之父、瑞士措辞学家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尚习气常会在它的措辞中有所反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措辞。”
在中国,用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情,也成了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人们见面的呼唤语“吃了吗?”在英语中绝对是空缺的,由于这不符合他们的生理定势。我们并不可以把它直译为Have you eaten?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环绕着用饭问题所营造的一系列词语表达法如“吃大锅饭”、“秀色可餐”、“吃闲饭”、“吃喷鼻香”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述,只能根据它们的含义用英语民族所熟习的办法表达为getting equal share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 “beautiful enough to feast one’s eyes, lead an idle life, be very popular 以力求知足不同民族的潜意识与思维定势。
那如果不问“吃了吗?”,英美人打呼唤时都说些啥呢?实在,西方人在见面时的问候语常日是: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等。如果改为中国人问候习气:“你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你最近在忙什么?(What are you busy with recently?)”“你到哪里去?(Where are you going?)”等问候办法,他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国人喜好干涉别人的私事,乃至认为自己被监视了,而不睬解这仅仅是中国人常日的问候办法,从而造成双方的误会。
中国人宴客用饭时,席间常说:多吃点,多吃点。这是主人盛情款客的标志。而英美人士在宴客时常说:Help yourself (请自便)。
其余,客人在告辞时,中国人会说我先走一步。而在英语里,它的意思是韶光不早了,客人该离开了,我给大家带个头,其他人跟上,也得立时离开。
英汉称呼语也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称呼某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张护士、李主任、王科长、万经理等等。于是,就有了Nurse Zhang等称呼。这不符合英美措辞习气。
英美人称呼别人一样平常有以下几种办法:(1)formal situation (正式场合),一样平常用title + surname(头衔+姓氏),如John smith可称作Mr. Smith;
①Ordinary situation(一样平常场合),用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头衔+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Well称为Mr. Well或James;
②informal situation /close relationship(非正式场合或关系密切),用given name(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称Clare。
再说数字,如在英美文化中, 2 不是吉数,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为“劣根、邪恶之源”。相反,奇数(13除外)却为吉祥数字,比如: 3 被算作“完美的数字”、“造物主的象征”。英语中有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好事成三)的谚语。
而中国人普遍的说法是“好事成双”。汉语中的“九”带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如“九重霄,九霄云外”等,而英语却没有这种含义。
汉语中的“四”因与“去世”谐音,被视为不吉利,而西方民气目中象征不吉利的数字是13。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创造,一名精良的译者,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双语功底之外,还应对双语的文化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才不至于在翻译时涌现“去世译”、“硬译”的征象。
节:英汉思维比拟
措辞是思维的艺术。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出不同的措辞。这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并非是天生的,它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在社会生活的交际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措辞文化的反响,而这种措辞文化借助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巩固原有根本,同时不断接管外来措辞文化,不断创新,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我们见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事情,将幼小的孩子(有的两、三岁)带到国外,用不了多久这些孩子就能讲出一口隧道英语。同样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也让他们的孩子上中国的幼儿园、小学,韶光不长,这些孩子也能讲出一口隧道的汉语。所谓隧道的英语和汉语,便是说所表达的措辞符合英汉语思维习气。这除相识释儿童期间是接管措辞的最佳机遇外,也解释思维习气或思维模式是后天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磋商一下英汉思维的差异,以期为译员打下良好的根本。
紧张内容
(1)思维办法
(2)正反与虚实
(3)褒贬与曲直
(4)坦直与蕴藉
(5)客体与主体
(6)逻辑与感悟
(7)抽象与详细
(8)整体与局部
(9)剖析与综合
1.思维办法
众所周知,措辞和思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维依赖措辞,措辞也可反响思维。思维是全人类性的,但不同民族对客不雅观外界和主不雅观认识会有不同的思维办法。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到措辞的基本构造、用词选句。中国人习气说“6岁以前”;英语则表示为under six。
又如在韶光的先后观点上,英语中用back指过去的韶光,而用forward指称未来的韶光,而中国人的思维办法与此相反,用“前”指过去的韶光,用“后”指称未来的韶光。也便是说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来区分韶光先后的,而英美人是面向着未来区分韶光先后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体,即“天人合一”。《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图式,把自然征象和人事凶吉都纳入阴阳两极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之中,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根本。
中国传统的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使汉民族的思维办法表现出从整体上不雅观察事物的特色。汉民族的主体意识思维从主体的须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以是凡事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措辞上表现多以“人”作主语,大量利用主动语态。
英语民族传统上以自然为认知工具,把自然作探索和征服的工具,因而主客二分,天人对立。西方哲学对自然持尊重客不雅观的态度。这种思维办法一定摆脱主体意向,导致客体意识,以科学认知为根本,由事实判断统摄代价判断,这种哲学不雅观在措辞上的表示便是主客不雅观严格区分,大量利用被动句。
翻译离不开措辞与思维。在翻译过程中,两种措辞与两种思维相互运动、相互吸引、相互碰撞。
学英语的时候,老师常常会叫我们按照英美人的思维办法利用英语,可是什么才是“英美人的思维办法”,什么才是“东方人的思维办法”,这些抽象的观点是难以把握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比拟一下英汉的思维办法,看不同的思维办法是如何旁边我们进行翻译的,并试图找出相应的对策。
2.正反与虚实
正说与反说的相互转换是翻译实践中极为实用的方法。一样平常认为,正说便是肯定,反说便是否定。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太过大略化。不同的民族,在不雅观察一些事物征象时,所取的角度以及思维办法有时极为不同,况且,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立面,每每此一方面不好描述时,换一个角度从其余一方面描述则更贴切。
以是,在英语中从正面来说的,可能在汉语中要从反面来阐述更加恰当,有些时候英语的反说可能要处理为汉语的正说才符合习气。
请看下面的译例
I have read your articles, but I expect to meet an older man.
[原译] 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料想会见到一个年纪更大的人。
[改译] 我读过你的文章,但没料想你会这样年轻。
[剖析] 比较两种译文不丢脸到,如果机器地套用“正译”,译文后半部分语义不清,“改译”采取反面着笔并加以相应的转换,得到的译文更加畅通达意。这便是“正说反译”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A seaman knows that the sea is all-powerful and can,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destroy man and the product of his brain and hand, the ship.
[译文] 水手们都知道,大海的威力是势不可挡的;在某些情形下,它能把人及人所制造的船只统统摧毁掉。(正说反译)
[剖析] 句中the sea is all-powerful 如果用肯定说法直译“大海是最强大的”,便显得很肤浅,没有从深层理解原文,远不如上面的否定说法那样生动而能传染读者。
“Mine! Mine!” They would shout at the pretty rainbows that are down to the earth, seeming never very far away.
[译文] 他们会冲着那从天涯弯弯地挂向地面的,看来彷佛伸手可及的俏丽彩虹大声呼喊:“哎呀!哎呀!”(反说正译)
[剖析] 句中never very far away若直译为“离得不太远”就很不深刻,大欠文采,远不如“伸手可及”形象光鲜。
须要把稳的是,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He was not displeased with her honesty…it took a certain amount of experience in life, an courage, to want to do it quite that way.
[译文1] 他倒是喜好她这么直来直去……有点生活履历、又有点胆量的人才敢这么做。
[译文2] 他对付她的坦直没有感到烦懑……有点生活履历、又有点胆量的人才敢这么做。
[剖析] 译文1用肯定的办法“倒是喜好”来翻译原文中的双重否定was not displeased,不如译文2种保持了原文的形式。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双重否定的说法并不即是赞许切实其实定,not displeased不即是pleased,“喜好”也不即是“没有不愉快”。原文之以是不用was pleased而用not displeased,作者的意思不仅仅是在玩弄辞藻,而是要表达出“这样的坦直是可能令人烦懑的,但他却并没有感到烦懑”的意思。
所谓“虚”与“实”并非指虚词与实词。虚实转换是指词汇抽象观点与详细意义的相互转换。英式的抽象思维和汉式的具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办法,它们在措辞表达上每每导致两种不同的用词习气。前者多用表示抽象观点的词语描述事物,阐述道理;后者却常用表示详细观点的词语描写事物、阐述道理。
因此,英汉翻译过程中常须要进行词语虚实意义的相互转换,使原文的内容本色在流畅自然的译文中确切充分地再现出来。
请看下面的例子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译文] 聪明人防患于未然,屈曲者临阵磨枪。
[剖析] 抽象名词wisdom, folly对付习气于抽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说话简练;但对付习气于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观点详细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气和汉语遣词造句的行文习气。
Because of the circuitous and directional flow of waterways, railways often have energy advantage over barges.
[译文1]由于水流的波折和具有方向性,铁路比驳船更具有节能上风。
[译文2]由于河道迂回曲折且水流具有方向性,铁路运输对付水运而言,常常具有节能上风。
[剖析] 原文的railways和barges只是一种虚化的观点,对付中国读者而言,译文1可能会由于缺少逻辑的连贯性而难以理解,而译文2将两个观点落实到两种运输办法,则较为随意马虎理解,逻辑连贯性更强。
正反转换与虚实转换都是翻译中常用的技巧。但是要记住:译无定法。详细到实际的语境,译员还须要灵巧加以选择,避免机器地套用。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下面的练习来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1)Memory, as time goes on, is a selective thing.
(2)The subversion attempts proved predictably futile.
(3)The guerrilla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4)We believe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
(5)It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tract.
(6)The custom-made object, now restricted to the rich, will be within everyone’s reach.
(7)In the end things will mend.
(8)He wanted to learn, to know, to teach.
(9)These problems are too complicated to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a few words.
(10)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参考译文
(1)随着韶光的流逝,影象使人忘怀了许多事物。
(2)不出所料,颠覆活动证明毫无效果。
(3)游击队员甘心战斗到去世,而绝不屈膝降服佩服。
(4)我们相信,年轻一代不会辜负我们的信赖。
(5)他无权签订这种条约。
(6)目前这种订做的产品仅限于有钱人才能享受,而将来大家都能买得起。
(7)车到山前必有路。
(8)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乐意把知识教给别人。
(9)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10)火箭已经用于探索宇宙。
3.褒贬与曲直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对一个事物的褒贬态度,但问题是,许多场合中,褒贬的含义并不能从字面或词汇本身中看出来,每每要通过高下文来决定,翻译时要只管即便精确理解原文,表现真实的含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 irony is that Mrs. Gandhi presides over a nation with a highly promising long-term potential but which is saddled with equally difficult current problems.
[译文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甘地夫人掌管的国家,从长远的不雅观点来看,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国家,但在目前却具有难以战胜的困难。
[译文2]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从长远的不雅观点来看,甘地夫人掌管的国家是大有希望的,但目前却有着难以战胜的困难。
[剖析] 通读全句,这里的irony并没有“具有讽刺意味的”含义,也不能翻译为“揶揄人的”。
She was vexed by the persistent ringing of the phone.
[译文1]她被执著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乱。
[译文2]她被没完没了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乱。
[剖析] 这里的persistent根据句子的意思明显带有贬义,以是,译为“没完没了”更为妥善。
All the inventors have a restless mind.
[译文1]所有的发明家都生性好动。
[译文2]所有的发明家都有一个思想生动的头脑。
[剖析] restless字面上没有明显表露出褒义或贬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原句的意思,发掘出句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虔诚地翻译出来。
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褒贬。
(1)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 believe the reputation was not deserved.
(2)He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3)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4)The film actress appeared in all her glory at the ball.
(5)He is always saying the usual polite nothings.
参考译文
(1)他是一个正派的人,但不幸有某种坏名声。我相信他这种坏名声是不该有的。
(2)他欺骗了我,使我成了他进行恶行勾当的工具。
(3)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4)这位女影星在舞会上真是仪态万方。
(5)他总是在说那些平凡的客套话。
汉语有句古话说:“文如看山喜不平。”也便是说,一些人说话写文章会故意利用弯曲、蕴藉的措辞形式来陈述自己的不雅观点,英语也不例外。对付英语中这类弯曲的措辞形式,在翻译主要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处理,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气。
请看下面的例子
When John was two years old, he was impossible, a typical “Terrible Two”. He was destructive and stubborn.
[译文1]约翰两岁时变得非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第二号恐怖人物”。他固执,常常破坏东西。
[译文2]约翰两岁时变得非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两岁魔王”。他固执,常常破坏东西。
[剖析] 译文1的“第二号恐怖人物”不知所云,英语的Terrible Two来自于典故,当然译文没必要全部阐明,如译文2那样用“魔王”来表示也可。
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曲直。
(1)With determination, with luck, 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 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2)The Universe is not rich enough to buy the vote of an honest man.
(3)It seems that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now faces him.
(4)Anger and bitterness covered upon me for weeks.
参考译文
(1)凭着我的决心、我的运气,还有许多善良人们的帮助,我终于得以东山再起。
(2)纵然你用天下所有的财富也收买不了一个正派人的选票。
(3)他彷佛面临着困难的决议。
(4)几周来我一贯感到生气和伤心。
4.坦直与蕴藉
西方人喜外露,中国人喜蕴藉。英语常常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语常常相反。英汉对译时,信息重心常需做前后调度。
请看下面的句子
I am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
[译文]接到你的贺信,我十分乐意。
The two sides found it beneficial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o one another their views on a variety of issues.
[译文]现在有机会相互先容彼此对各种问题的不雅观点,对此,双方认为是有利的。
5.客体与主体
中华文化以人本为主,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人本文化以人文为中央,以人生为本位。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儒家先哲对天下的认识紧张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央,“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哀求社会有序化。先哲们评论辩论人生哲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关心的是人性,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便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办法。
而物本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西方人侧重于对自然客体的不雅观察与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培根推崇“知识便是力量”。西方人以认知自然为视觉焦点,崇尚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终极征服自然。主宰宇宙。这种物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则形成了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模式。
由于汉民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没有严格的区分,汉语中常常涌现一些自动和他动不分的句子。如“一个房间住三个人”也可以说成“三个人住一个房间”,表示了汉语看重意合,主客体之间相互交融。
两种思维办法在措辞上表现为:英语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主动和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而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或潜在的主语),充分地反响了汉民族重主体意识的思维办法。
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译文]托马斯·杰佛逊对美国的教诲奇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译文] 在举行个别交谈之前,我已经就所有要谈论的问题预先拟好了备忘录。
在以上例句中,原文的主语都不是行为的发出者,而在汉语译文中调换或增长主语,这样更符合英汉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气。
练习
根据上述阐明,试翻译以下几个句子,只管即便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气。
(1)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2)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3)American English owes a great deal to Noah Webster, an American lexicographer and writer.
(4)Her good work and obedience have pleased her teacher.
参考译文
(1)你怎么了?
(2)我溘然想到了一个主张。
(3)美国词典编纂家及作家诺阿·韦伯斯特对美国英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她学业优秀、脾气和顺,深得老师喜好。
6.逻辑与感悟
在形合与意合一节,我们已经谈到,英语看重利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全,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以形显义;
而汉语在表现形式上受意念勾引,看上去观点、判断、推理不严,句子疏松,以神统形,要靠读者自己去推理和感悟。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义士晚年,壮心不已。
请看以下例子
让天下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天下。
Let the other people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know China. Let China mak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从逻辑上讲,“让天下理解中国”应是让天下上其他国家(或人民)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天下”也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翻译时应按照其语法上的内在逻辑做出调度。
7.抽象与详细
中国人的思维趋向于具象化,而西方人的思维则趋向于抽象化。这种不同的侧重与选择,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尚象”,而西方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尚思”。中国人“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其侧重具象的思维办法。
古代中国人看重“不雅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验形成心中的意象,采取意象—遐想—想像来替代观点—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响客不雅观事物,集中表现在“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等经典名言之中。
而西方人“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其侧重抽象的思维办法。西方人的思维不像中国人那样在不雅观察辨物、定性时看重识别、分类、分辨,而是看重形体,特殊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构造,重定形,而非定性。他们长于从物象的种别中找出该类物象的共项,再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将各种物象的共项归纳起来。
英汉文字的演化和发展的历史便是东西方民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最好佐证。中国笔墨是由整体象形笔墨发展而来的会意笔墨,有字画共源的特点,其起源的形象当是原始图画,经后世蜕变,逐渐由图画形式改为线条即成为象形笔墨,凸现大略的物象,有较强的直不雅观性。可以说,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结果。
西方民族的笔墨也是由图形演化而来,其字母的形成和发展跟汉语的象形笔墨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尚思”传统,主体抽象思维抽走了详细物象的形象,逐渐形成了概括某一类物象的观点符号,不像汉字那么直不雅观形象。因此,西方民族笔墨的演化与发展跟抽象思维办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办法直接反响在句子词汇的利用层面上。表现为:英语常用大量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实的观点。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 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便是好。)
上面例子中的抽象名词absence, 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使习气于形象思维的汉语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给人一种“虚”、“暗”、“泛”、“隐”、“曲”的觉得,但对习气于抽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词简练。汉语则习气于利用详细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观点,给人一种“实”、“明”、“直”、“显”、“象”的觉得。如针言“望梅止渴”、“割肉医疮”(指借空想来安慰自己)中的“饼”与“饥”,“梅”与“渴”。
须要把稳的是,抽象与详细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英语存在着大量的非常详细的描述,汉语中也不乏抽象的表达。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抽象与详细事要视特定的情形进行转换的。
试比较以下句子的翻译
No one is satisfied with his favoritism in his work.
[译文1]没有人对他在事情中的偏爱感到满意。
[译文2]对他在事情中表现出来的徇私作风谁都感到不满意。
显然,译文2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气。
Any discourtesy shown to Chinese persons by any official of the Government will be cause for immediate dismissal.
[译文1]任何政府官员对华人的不敬都将构成直接被开除的缘故原由。
[译文2]任何政府官员,如果对中国人有任何粗暴行为,必须立即予以开除。
译文1按照原文的构造直译,但是不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气,译文2从“官员”入手,比较符合汉语的措辞和思维习气。
练习
现在请大家翻译以下句子。
(1)A son, a job and housekeeping forced romance out.
(2)But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my case.
(3)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situation and the injustice of the social order demand far mor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itself than some politicians are willing to admit in their speeches.
(4) With the credit card it is unnecessary to carry large amounts of cash and are always useful in emergencies.
参考译文
(1)有了儿子,又要事情,又要做家务,就不能卿卿我我了。
(2)但我的事现在已经搞得满城风雨、大家皆知了。
(3)和有些政客们在演讲中乐意公开承认的事实比较,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不公道征象目前已经非常繁芜,这种繁芜性哀求社会构造进行根本性改革。
(4)有了这种信用卡,就无需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而且在急需用钱时非常有用。
8.整体与局部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办法总是习气于整体把握工具,因而汉语在于以上具有较高的整体概括性;而英语思维看重细节剖析,在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中每每把整体加以局部性、详细性分解。但是从英汉措辞的语法系统,即外在形态来看,英语的句子每每因此形来统句,一个句子每每是一个支点,其他的部分环绕着这一支点展开,逻辑关系明确,语法条理清晰,构成一个形态的整体;而汉语则因此意辖界,意尽为界,因此有时为相识释一个事情须要许多独立的句子,这些句子环绕一个意义的支点而阐发,形成一个意义整体。
王力师长西席曾经说过:“英国人写文章每每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这是从措辞的形态而言,不是从措辞的意义来说的。汉译时要特殊把稳整体意义的把握以及英语形态的拆零。
剖析句子
The idea of a fish being able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strong enough to light small bulbs, even to run electric motors, is almost unbelievable.
[译文1] 鱼能发出其电量足以点亮小灯泡, 乃至能开动马达的想法切实其实是令人难以相信的。
[译文2] 鱼能发电,其电量足以点亮小灯泡,乃至能开动马达,这种想法切实其实是令人难以相信的。
[剖析] 原文中的定语很长,译文1不符合汉语习气,但译文2通过把该定语化整为零,在汉语中用三句话来翻译,就比较随意马虎被汉语读者所接管。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译文1] 由于间隔远和交通工具缺少所造成的屯子社会的隔绝由于通讯工具的不敷而变得更加严重。
[译文2] 由于间隔远,交通工具缺少,使屯子社会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由于通讯工具的不敷,而变得更加严重。
[剖析] 原文是范例的英语整体思维表现办法,句子长,但是只有一个大略句,译文1的翻译显然没有顾及汉语重局部的思维习气,因此对付习气于汉语思维的人来说,读这样的句子是很吃力的。译文2化整为零,较好地表示了汉语的重局部的思维办法。
练习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把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They,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respond at all.
(2)Incidentally, I hope to get better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se countries than I can possibly get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3)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ements.
(4)She sat with her hands cupping her chin, staring at a corner of the kitchen.
参考译文
(1)他们根本没有答复,这是不足为奇的。
(2)顺便提一下,与我在美国所能得到的治疗比较,我希望能在这些国家得到更好的治疗。
(3)中国人彷佛为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而自满,这是合乎情理的。
(4)她坐在那儿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瞩目着小厨房的一角。
9.剖析与综合
从本体论角度来讲,中国人受“易经”哲学的影响,看重整体统一,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而西方人更多地侧重于剖析原则,看重逻辑推理,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剖析”(季羡林语)的思维习气。()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物我不分、物我两忘的诗意境界,是天人同体同德、万物有情的宇宙不雅观。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而笛卡儿首创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地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剖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征象与实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天下作深入的剖析研究。西方思维的逻辑性看重从事物的实质来把握征象,这是思维对事物整体加以剖析的结果。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办法对英汉措辞的构造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综合型的思维办法使得汉语重意合,无词形变革,语法形式的表达紧张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备按照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韶光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
而剖析型的思维办法使得英语重形合,词形变革明显,语法形式多样,组词造句多用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及不定式等。
两种不同的思维办法表现在措辞中为:英语由小到大表述观点;汉语却是由大到小,这一点在写地址时最常见:1002 Louisiana Street, Houston, Texas, USA.即“门牌号-街道-市-省-国家”为范例的欧美人的写法;中国的地址则由大到小依次写为:“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这是在海内的通信规范。这种思维差异还表现在欧美人填写履历时由近写到远,中国人则由远写到近,每每是从上小学开始写起,逐步写到现在。
所有这些表达差异,均由于思维办法的不同所致,在互换中应加以把稳,稍不留心会犯缺点。
剖析性与综合型思维在此可见一斑,译者应多加把稳。英语每每开门见山地讲出一个句子的核心内容,然后再条分缕析的依次阐述;而汉语则习气于层层推进,每每把主要的信息归纳在句尾。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Kissinger no longer appears to be the magician the world press had made him out to be, an illusion which he failed to discourage because, as he would admit himself, he has a tendency toward megalomania.
[译文1] 有几个缘故原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基辛格不再看起来像全天下报界渲染得那样是个魔术师,他不愿冲破这样的幻觉,由于,他自己承认,他有一种自大狂的方向。
[译文2]全天下报界曾经把基辛格渲染成魔术师般的人物,他也没有阻挡人们制造这种缺点印象,由于正如他自己乐意承认的,他有一种自大狂的方向。现在他不再像是这样的人物了,这有几个缘故原由。
[剖析]译文1按照原文的思维办法阐述,在汉语中显得含义不明。汉语读者的理解受阻。而译文2通过调度全体表达的次序,使译文读起来自然,随意马虎理解。
练习
翻译以下的句子。
(1)He had a sound feeling that idiom was the backbone of a language and he was all for the racy phrases.
(2)Somebody lied, if he said my life is a happy little tale, or he told you I’m just an ordinary guy in the world. ()
(3)The theo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the hotter the body is, the more energy it radiate.
参考译文
(1)他感到习语是措辞的紧张支柱,因此特殊主见用生动的短语,他的想法是非常精确的。
(2)如果有人说我的生平是一个笑剧,或者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他们都在撒谎。
(3)物体的温度越高,放射的能量越多,这一理论非常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