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陕汽作为一家濒临破产的三线军工企业,还在秦岭的一个小山沟里。
如今,陕汽已然成为中国重卡界的主流企业,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本日,我就带你挖掘陕汽成功背后的秘密。

他17岁上神秘大年夜学47岁任陕汽厂长带领陕汽闯难关创未来 汽车知识

一,上保密大学

张玉浦,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

那个年代,普天下都是耐劳受难的穷汉。
为摆脱这种命运,老百姓随着共产党打倒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终极迎来了新生活。

当年,张父也曾经参加过游击队,常常在晚上揣着猎枪,趴在墙头放哨。
张玉浦的童年便是在炮火连天的年月里度过的。

上学时,他是范例的好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齐心专心只读圣贤书。

后来,张玉浦从泊镇一中毕业时,家人希望他上师范,由于师范不收学费。
结果,他被保送进了高中,上不上?

张家有五个孩子,张玉浦在兄弟中排行老大,理应早早回家帮助父母承担家庭任务。
但父母以为,老大既然都考上了,那就再坚持两年,能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改变命运。

1960年,17岁的张玉浦被北京工程技能大学录取。

可能有人对这个学校有点印象,这不是“野鸡大学”吗?对,北京并没有这所大学,2018年公民日报公布了392所“野鸡大学”,个中就包括这个。

不过,这所大学的确曾经出身过。

当初,张玉浦填写志愿时,他看到北京工程技能大学后面没有任何专业供学生选填,便认定这是保密学校。
而保密学校是不收费的,于是,他填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工程技能大学,第二志愿才是清华大学。

张玉浦猜对了,这所学校的确是保密型学校,办校目的是依赖苏联专家搞原子能研究。

可以免费读大学,让张玉浦十分欢畅,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包袱。
他高高兴兴来到北京上大学,到了地方才知道,学校还在筹建中。

而当时是三年困难期间,全国闹饥荒。
他和那批同学先后在北京、衡阳、西安等地辗转上课,也吃不饱饭,常常到表面挖野菜充饥。

一年后,由于中苏关系分裂,北京工程技能大学被撤销了,胎去世腹中。

这所大学的学生一部分被转到西安交通大学,一部分去了西安石油学院。
张玉浦则被分到西安交大锻压专业。

1965年,张玉浦本科毕业,老师让他留校,他就连续上了两年读研究生。

二,进保密工厂

1967年底,张玉浦分配到陕西汽车制造厂(陕汽)。

陕汽是三线企业,卖力生产军车,也是保密工厂。
1968年1月,张玉浦去陕汽报到,结果不是去陕西,而是去北京。
为什么呢?

由于那时候陕汽还没开始建。

上大学和踏入就业岗位,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可张玉浦总是那么“晦气”,上大学,大学没建好;进工厂,工厂没建好。
这种人生经历能遇上两次也堪称传奇了吧。

到了北京后,行李还没解开,他被关照先到济南汽车制造厂(现中国重汽)上班。
他又马一直蹄,南下济南,在冲压车间干了3个月。

1968年6月,张玉浦又被派到北京汽车厂(北汽)下面的一家修造厂干活,当钳工、刮平板、修机床,接管劳动磨炼。

1969-1970年间,陕汽在北京招收数千名职工,很多人都抢着去,由于去陕汽比下乡好得多。
陕汽建在岐山县的麦李西沟,那是一片荒郊野岭,要什么没什么。
以是,很多人从北京背着米、糖、面粉、纸等物品登上火车,挥泪告别亲人。

1971年,张玉浦也携百口搬到陕汽。
刚开始的时候,沟里没屋子,他们只能借住在老乡家,几平方米的空间住着一家三口。

陕汽初建时,大家的生活条件虽然艰巨,但是过得很充足,很有激情。

1976年,张玉浦从技能员、技能组长一步步当选拔为车间干部,成为当时陕汽厂里仅有的几个不是党员的中层干部。

实在,张玉浦从上大学时就开始申请入党,每年都申请,思想申报请示写了一叠又一叠,但总是石沉大海。
他出身贫农,本身没什么问题。
不过,他的夫人是地主家庭,伯父是曾经剿过“匪”的国民党少将师长。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玉浦的申请才被批准。

他的崇奉很武断,整整18年,一贯在坚持申请。
虽然路程很漫长,但他走的方向绝对是精确的。

三,拯救陕汽

1984年,张玉浦担当陕汽副厂长,1990年9月成为陕汽的第六任厂长。

但这时候的陕汽,正站在濒临破产的峭壁边上。

当时,《公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陕汽: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陕汽职工4900多人,当年产量736辆,亏损近7000万元,实际上可能还不止。

张玉浦认为,陕汽最大的问题是民气不稳,以是一上任,他就给职工们树立信心,凭着一腔热血带动他们的事情积极性。

1991年,民气凝聚后的陕汽实现年产量1000辆,刷新了陕汽20多年的新记录。

然后好景不长,受汽车工业低迷的大环境影响,1994年-1997年陕汽基本处于结束状态。
国企改革成为一定之举。

2000年,原中国重汽一分为三,陕汽下放至陕西地方管理。
陕汽1999年的产量2000多辆,川汽是3500辆,济汽是7000辆。
以是陕汽是三家里面根本最弱的,本来就很困难,再一分家便是雪上加霜,以是很多人断定:陕汽肯定活不了。

重汽分家后,国家补贴了62亿元,基本都给了济汽,陕汽什么也没分到。
当时陕西省也没钱,帮不上陕汽。

陕汽只能自生自灭了。

张玉浦身为厂长,他深知自己要为几千名职工卖力,为他们办理生存问题,更要让陕汽活下去。

为了替陕汽找出路,张玉浦到处求人。
他曾找过东风苗圩、一汽竺延风和上汽高层谈整合,但他们对陕汽都不看好,不愿承担风险。

2001年,张玉浦与德隆系旗下的湘火炬打仗,并于2002年签订合伙协议,双方以49:51的股比组建“陕重汽”。

就这样,陕汽以51%的“陕重汽”股份换来2.5亿元的救命钱。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先救活企业才是根本。
企业救不活,你说什么都没用。
”当时陕汽只有这条路可以走,否则便是去世路。

有了钱,企业就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此后,张玉浦带领陕汽将车桥做到全国重卡里的最优品牌,还盘活了几家零部件公司。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提升重卡技能。

2003年,陕汽引入德国曼公司F2000的驾驶室、底盘、悬挂、桥等技能,不涉及整车和发动机,由于陕汽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这便是陕汽德龙系列重卡的技能来源,它奠定了陕汽在重卡行业的地位。

2004年,陕汽准备在西安北郊培植当代化的生产基地,等好不容易拿到地了,德隆系那边却爆发危急了,陕汽也被卷入德隆风波。

那段韶光,几家银行的分行行长轮番找张玉浦催还贷款,他很清楚,一旦把贷款还了,陕汽又要回到老路了。
好在他与银行保持多年的良好关系,靠诚信打动了银行,末了没有一家抽资。

2004年6月,北郊基地开工培植。
一年后,潍柴收购湘火炬,转而成为“陕重汽”的大股东。
张玉浦带着谭旭光到北郊基地参不雅观,谭旭光说,“以前从没看到过这么大的基地,非常壮不雅观!

2005年底,陕汽迎来两件大事:北郊基地一期建成投产、“西安康明斯”成立。
陕汽从此快速发展起来,当年年产量1.5万辆,2006年3万辆,2007年6万辆,频年翻番,陕汽创下行业新记录。

2000年以前,陕汽产量是川汽的一半。
短短五六年后,经由张玉浦的悉心运筹,陕汽在2006年超越川汽,并且2007的产量是川汽的2倍。

陕汽立于去世地而后生,这便是企业改制和改革的成果。

四,德赢天下

2006年,张玉浦提出中国重卡行业的第一个品牌宣言---“德赢天下,品质造诣未来”。

陕汽以“德赢天下”的企业文化,为广大卡车司机供应最优质的产品和做事,陕汽重卡安全、可靠、舒适、动力强,是很多卡车司机的首选。

同时,陕汽是最关心卡车司机的重卡制造企业之一,陕汽发布了业内第一个《中国卡车司机生存现状蓝皮书》,并启动重卡客户关怀工程,给予卡车司机真正的关爱。

陕汽重卡以“德”赢得天下卡车司机的相信,张玉浦也因此“德”赢得陕汽人的信赖。

“这么多年来,我靠什么支撑?便是一种为社会,为职工的精神。

从1990年到2008年,张玉浦执掌陕汽18年,成为陕汽在任韶光最久的厂长。

“先从干部做起”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人性化管理的开始。
张玉浦以身作则,抓生产,更抓民气,民气齐泰山移,这才造诣了陕汽重卡和汉德车桥两个名牌产品。

产品质量好不好,紧张缘故原由在领导。

“我时常说,领导干部永久‘斗’不过工人,几万名工人在浩如烟海的生产岗位上,如果他不对企业卖力、不对管理者卖力、不对自己的良心卖力,那么他随便做点手脚管理者都很难创造。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这是那个年代的三线军工精神。

张玉浦作为一名三线培植者,完备实践了这种精神,他为陕汽鞠躬尽瘁一辈子,不仅带领陕汽挺过最困难的期间,还为陕汽铺好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对陕汽居功至伟。

“我在陕汽一辈子,我的感悟是:能踏踏实实,真真正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企业,为你所处的环境、奇迹和人,做成一件事情很不随意马虎。
但是做成了一件事情,也很不大略。

陕汽是在张玉浦的领导下才发展起来的。
以是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张玉浦,就没有现在的陕汽。

参考资料

汽车商业评论 葛帮宁 “张玉浦:三线企业陕汽的自我救赎”科学时报 “风雨兼程四十载 德赢天下铸辉煌”